基本信息
书名:对话多媒体通信(附光盘)
定价:48.00元
作者:中兴通讯学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152227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对话的方式,全面介绍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内容包括多媒体通信的特征、多媒体通信压缩编码技术和标准、流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系统等。
本书深入浅出,可读性强,书中实例有助于读者理解抽象的知识点,适合行业内相关人士培训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对多媒体通信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适合阅读此书。
目录
章 开场白
1.1 开学课:媒体及多媒体的含义
1.2 多媒体技术的前世今生
1.3 多媒体通信标准两大豪门:H.320和H.323
1.4 我国多媒体通信市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5 小结
1.6 习题
第2章 简约而不简单:多媒体通信系统简介
2.1 庖丁解牛:多媒体通信的体系结构
2.2 多媒体通信的三板斧
2.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多媒体通信的标准化
2.4 小结
2.5 习题
第3章 少了你就玩不转:多媒体信息处理
3.1 多媒体信息很特别
3.2 信息压缩势在必行
3.3 信息压缩有据可依
3.4 数据压缩技术的衡量标尺
3.5 小结
3.6 习题
第4章 请上基础理论课:IP网络及互联技术
4.1 万丈高楼平地起:网络互联基础与设备
4.2 层层剥洋葱,看一看OSI模型
4.3 追求速度的UDP协议
4.4 小心驶得万年船:TCP协议
4.5 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协议三剑客
4.6 小结
4.7 习题
第5章 网络高速公路:宽带IP网络
5.1 网络高速路的构成
5.2 接入网:密布的匝道
5.3 宽带IP网络接入技术
5.4 骨肉相连的宽带和多媒体
5.5 小结
5.6 习题
第6章 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如何瘦身
6.1 包罗万象的多媒体信息
6.2 借力“数字化”的语音压缩及编码技术
6.3 视频压缩造就“骨感身材”
6.4 晒晒音视频处理的规矩
6.5 小结
6.6 习题
第7章 畅游流媒体世界
7.1 流媒体概述
7.2 流媒体瘦身秘笈:编码技术
7.3 好邮差的基本功:流媒体传输技术
7.4 小结
7.5 习题
第8章 探索IPTV领域
第9章 将节约进行到底:IP电话系统
0章 远程沟通的专家:视频会议系统
1章 从理论到实践:多媒体通信应用系统
习题答案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天哪,我终于淘到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通信技术书籍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里面的分量。我最近一直在琢磨如何能更深入地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核心架构,特别是那些关于实时数据传输和多媒体流处理的复杂协议栈。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从基础的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开始,层层递进到高级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那些抽象概念时,总能穿插一些非常贴近实际工程应用的案例。比如,它对OFDM技术的深入剖析,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推导上,更重要的是解释了它如何在复杂的城市无线环境中有效抵抗多径干扰,这对于我目前正在做的无线接入网络优化项目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书中对各种性能指标的衡量和分析也非常到位,让人能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设计选择背后的权衡与取舍。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绝对是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宝典,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说实话,我对技术书籍的期待值通常不会太高,很多都是堆砌理论,读起来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却是个例外。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视角和对“实践出真知”的坚持。我注意到,书里大量篇幅似乎都花在了如何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实际可运行的系统方案上。例如,在介绍网络层协议时,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RFC文档,而是用大量的流程图和伪代码,清晰地展示了数据包在不同节点间的处理逻辑,甚至连故障恢复机制都考虑进去了。这种由表及里、注重落地细节的写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材,更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对于那些希望从理论学习者转变为工程实践者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我甚至已经开始尝试根据书中的思路,在仿真软件里搭建一个小型的通信链路进行验证了,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评分这本厚厚的著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严谨和系统化。它显然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技术读物,而是经过了长时间沉淀和反复打磨的成果。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深厚功力。它不是零散地介绍各个技术点,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编织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网。比如,在讨论服务质量(QoS)保障时,它会回溯到物理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AC)的资源分配策略,然后再连接到端到端的网络管理,这种全链路的视角非常有助于建立宏观认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与展望”部分,它总能引导读者跳出当前技术的细节,去思考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尚未解决的挑战。这种前瞻性的内容,让这本书在时效性上保持了相对的持久力,而不是学完就过时了。对于希望成为领域专家的读者,这种系统性的、带有哲思性的内容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我最近在忙活一个关于实时视频流传输稳定性的项目,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延迟和抖动问题。说实话,我翻阅了好几本相关的专业书籍,但总觉得那些书要么太偏向于底层硬件,要么就过于集中在应用层的编码算法,缺乏一个中间层的、打通上下游的视角。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才感觉茅塞顿开。它对中间层的传输控制和拥塞管理策略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特别是它对不同调度算法在处理突发流量时的表现差异的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在高负载环境下会出现性能急剧下降。书中的图表制作非常精美且信息量巨大,那些曲线图和柱状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参数组合下的性能边界。对于我这种需要直接面对性能瓶颈,并进行精细调优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张详细的“性能调优地图”。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细节,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很多技术书的排版和术语定义都让人头疼。然而,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做得相当出色。首先,它的术语定义非常清晰,新出现的专业词汇总是伴随着准确的解释或脚注,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大大提高。其次,书中对公式的推导过程,步骤详尽,逻辑连贯,即便是涉及高等数学的部分,作者也尽量用最直观的方式进行阐释,避免了陷入纯粹的符号游戏。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非常理解读者的“痛点”,在关键概念被阐述完毕后,经常会附带一个简短的“实践意义小结”,用几句话总结这段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价值和局限性。这种对读者学习路径的体贴入微,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愉悦且高效。可以说,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阅读体验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对于希望系统、舒适地掌握复杂通信技术的读者来说,绝对是极力推荐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