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华夏文库民俗书系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刘爱华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348507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景德镇以瓷闻名,名扬海外。如今,那些饱含温情、和谐素美的旧瓷业习俗已经远逝,丰富多样的新瓷业习俗不断产生。这些习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化认同、精神寄寓的价值,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传承并加以创新。
内容提要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陶瓷文化发达,制瓷技艺高超,瓷器精美绝伦。景德镇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使陶瓷文化不断累积、沉淀,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官方认可的陶瓷科技、陶瓷技艺、陶瓷管理、陶瓷名人、陶瓷教育等方面,还体现在温润素朴、疏拙俗美的生产习俗、时岁节令、歌谣俗语、信仰禁忌、传说故事等民间瓷业习俗中。
目录
一 “瓷”化的城市地标——地名故事
1 景德美景地名歌
2 裘记瓷器碎满街
3 又爱又恨罗汉肚
4 吊脚楼口路难行
5 裤裆弄里富商多
6 除妖惩恶半边街
7 护地三打黄家洲
二 泥与火的艺术
1 瓷坯的成型
2 “热”的行业
3 红店与红店佬
4 辅助行业
三 名目繁杂的行帮规约
1 “陶阳十三里”
2 “要做窑,先投行”
3 都帮、徽帮与杂帮
4 衍生的行帮组织
5 会馆:乡谊联结的纽带
6 都帮、徽帮与杂帮
四 记忆边缘的行话谚语
1 旮旯里的行话
2 渐逝的瓷业谚语
五 融入生活的神灵信仰
1 人性化的自然神
2 多元化的行业神
3 娱乐化的民间祭祀
六 循规蹈矩的节庆生活
1 井然有序的传统节俗
2 独特的瓷业节俗
3 行帮聚会性节俗
七 枝繁叶茂的歌谣传说
1 文人雅士的瓷都印象
2 简朴俚俗的民间歌谣
3 枝枝权权的人物传说
4 纷纷扰扰的地方风物传说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工艺充满敬意的普通读者,我对《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书名中的“习俗”二字,让我联想到一系列生动的生活场景和潜在的社会文化内涵。景德镇的瓷器闻名遐迩,但我们往往只关注其最终的成品,对于其背后复杂的生产流程、匠人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围绕瓷业而形成的独特社群和节日庆典,了解却不多。《华夏文库民俗书系》的定位,也暗示了这本书将着力于挖掘和呈现这些鲜活的民俗细节。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流传在景德镇瓷器制造业中的“规矩”和“讲究”。比如,新学徒如何入门?师傅与徒弟之间是怎样的师徒关系?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有特定的祭祀仪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工匠们在休息之余,又会进行怎样的娱乐活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恰恰是构成一个完整民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将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故事,那些关于人情冷暖、辛勤付出、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图景,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不仅仅是欣赏瓷器,更能理解创造瓷器的人们。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光是听着就让人心生向往,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景德镇的尘封之门。"拾遗"二字,更是点明了其搜寻和记录那些可能被忽视但却极其珍贵的民俗文化的意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景德镇瓷业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动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俗。这不仅仅是关于瓷器本身,更是关于创造这些瓷器的人们。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在陶瓷生产过程中,流传已久的民间禁忌?比如,在特定的季节,或者在进行某些特殊工序时,有什么样的讲究?我很好奇,在景德镇,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关于“出窑”的仪式?这些仪式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祈愿和期盼?我相信,一个地方的民俗,是其文化 DNA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景德镇这样一座以瓷闻名于世的城市,其瓷业习俗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定然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景德镇瓷器文化的内涵,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匠人精神和由此衍生的淳朴民风。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文化厚度。当提到“瓷都”,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总是那精美绝伦的瓷器,那些在博物馆里闪耀的国宝。但“拾遗”二字,却预示着作者的视角更为独特,可能关注的并非那些名扬四海的作品,而是那些更加贴近寻常百姓、更具生活气息的瓷业相关风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景德镇瓷业的“潜规则”或“小故事”。例如,在瓷器的生产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关于釉色、器型、或者装饰的独特禁忌?这些禁忌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瓷石的开采、淘洗,以及泥料的配制等早期工序中的民间智慧?我深信,每一个伟大的文明背后,都有无数朴实而精妙的民俗支撑着。景德镇的瓷业,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手工业,其所衍生的习俗,必然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跳出对瓷器本身的物质性审视,转而关注其背后所承载的,一个时代、一个群体、一种生活方式的集体记忆。
评分《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本充满温情和故事的书。标题中的“拾遗”二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是在一个古老而充满烟火气的集市里,作者在认真地搜寻那些被遗忘的、关于瓷器生产的民间习俗。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那些在寻常人家,在作坊车间里,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规矩、习惯和仪式。我很好奇,在景德镇,人们是如何看待瓷器生产这个行业的?它是否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技艺,还是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书中是否会描绘一些关于祭拜窑神、祈求烧窑顺利的仪式?或者在瓷器完成之后,如何进行一些庆祝活动?我对于书中关于“习俗”的描写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不仅仅是关于工艺,更是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地域风情,一种人与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情感纽带。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有吸引力,"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 单单是"拾遗"二字,就勾勒出一种寻幽探秘的意境,仿佛作者是一位在景德镇古老巷弄里穿梭的行者,小心翼翼地拾起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珍宝。而“景德镇瓷业习俗”更是直击主题,让人立刻联想到青砖黛瓦的作坊、炉火熊熊的窑口、以及那世代传承、凝聚了无数匠人心血的技艺。想象一下,翻开书页,眼前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画面:工匠们弯着腰,在泥土中摸索,他们粗糙的手指抚过每一寸陶泥,仿佛能感受到这土地的温度;制坯、施釉、烧窑,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和经验,从最初的选料到最后的出窑,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瓷器的命运。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描写那些不为人知的民间秘方,那些祖辈们口耳相传的绝技,它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景德镇的瓷业习俗,不仅仅是生产工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符号,它渗透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从节庆祭祀到婚丧嫁娶,都可能与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或许能带我们走进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景德镇,去感受那份独属于“瓷都”的烟火气和匠人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