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珍藏世博》—上海世博的全景式文化解读
定价:39.80元
作者:孙晶岩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8017094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上海世博的全景式文化解读
《人民日报》世博特刊的精彩结集
上海世博的珍藏版本
内容提要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它历时184天,聚集246个参展国家和组织,接纳7300多万观众,成为史上规模*、参展国家多、参观人数多的一届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犹如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百科全书,将世界的博大与精微、科技的奇妙与文化的多元、人类的文明成果与建设经验汇集于此。
本书作者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参观了上海世博会100多个场馆,采访了包括世博会的组织者、参展方在内的数十人,拍摄了3000幅精美照片,从文化、艺术、建筑等角度对主要场馆做了详尽介绍和解读。
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举办的一次盛会,是世界历史文化和科技成果的荟萃,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的一次交流。
这是一本从文化上解读上海世博会的百科全书。作者通过参观世博和对组织者、参展方的采访,以生动的文字和精心拍摄的大量精美图片,与读者一道品读世博、享受世博、珍藏世博。
目录
章 难以释怀的欧洲文化情结
法国馆以色、香、味作为序幕
弗拉明戈藏在西班牙的血液里
意大利馆充满了艺术气息
第二章 向往童话般的诗情与梦境
俄罗斯馆使孩子感到幸福
丹麦馆讲述快乐的秘密
瑞典馆充满了童心童趣
第三章 科技创造新大陆
银灰色的理性
紫蚕岛的呼吸
影像中的美利坚
枫叶之国
第四章 古老文明在这里相遇
东方之冠
万象和谐
尼罗河畔的回声
风筝森林的诱惑
月亮宝船的丝绸之路
第五章 建筑是城市的眸子
阿尔卑斯山是瑞士的骄傲
礼品盒上盛开的蒲公英
捷克人请你触摸好运浮雕
芬兰
橙黄色的创意
欧洲的建筑长廊
亚洲的建筑画廊
第六章 愿和平鸽在中东自由飞翔
海上漂来一只巨大的海螺
橄榄之城的美好向往
第七章 活力与激情
好望角吹来的风
北非的古堡花园
非洲的微笑
足球王国的魅力
第八章 蓝色的多元文化
千岛之国
享受海洋的滋养
创世纪神话
第九章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
世界的动力
活力矩阵的春天
城市如棋
人类的脚是圆的
延伸城市梦想
那些美丽即将消失
第十章 世博在中国
绿色的畅想
世博催生城市文明
喧嚣中的安宁
飞碟是永不落幕的城市舞台
尾声
后记
作者介绍
孙晶岩,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曾获全国报告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20余项文学奖。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奖章。主要作品有《中国动脉》、《五环旗下的中国》、《震不垮的川娃子》、《山脊——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全面、深入解读上海世博会这样重大事件的书籍。《珍藏世博》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它没有流于俗套,而是以一种非常独特且深刻的方式,将世博会这个盛大的活动,上升到了一个文化解读的层面。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中国文化符号”在世博会上的巧妙运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实则蕴含着深厚的东方哲学和美学理念,让我在阅读中感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书中对一些国际展馆的解读,也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展馆的建筑特色,更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设计哲学,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城市”和“未来”的理解和憧憬。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引导我一步步走进上海世博会的文化脉络,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碰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质量,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上海世博会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表面的报道或者简单的图片展示。《珍藏世博》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世博会上的那些精彩瞬间,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精彩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未来生活”的畅想,那些展现在各个展馆里的关于环保、科技、人文的构想,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而且,书中对“城市”这个主题的多角度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也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在世博会后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本沉甸甸的时光胶囊,将那个属于上海、属于世界的盛夏,封存了起来,让我得以反复回味,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珍藏世博》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期待,总觉得这种大型活动的书籍,要么是官方宣传,要么就是流水账般的记录。但当我翻阅了几页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没有回避世博会举办期间的那些“不容易”,比如交通的拥堵,人群的嘈杂,甚至是一些展馆的“冷门”。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但又不失温情的视角,将这些真实的细节融入到了宏大的叙事之中。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文化解读”的侧重,它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视觉的呈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展馆、每个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以及人类对未来城市的美好畅想。书中对“中国馆”的解读,我更是看了又看,那些关于东方哲学、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论述,让我对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倍增。这本书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重新认识了上海世博会,也重新审视了那个时代我们所经历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浓浓的复古情怀,我第一眼就被那精致的插画吸引了,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2010年。作为一个当年亲临现场的普通市民,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万人空巷的热闹景象,以及那些令人惊艳的展馆设计。翻开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景式”。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上海世博会的日期、事件,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本厚重的日记,将我当年那些零散的、模糊的记忆重新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各个国家馆细节的描写,很多当时因为人太多没能深入体验的部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细致的呈现。比如,我一直对那个设计理念非常独特但排队太长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印象深刻,书中对其中几个案例的剖析,让我对“城市”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勾勒出世博会举办前后上海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读这本书,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属于上海,也属于世界的夏天,那种激动人心的氛围,跃然纸上。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藏库里寻宝。我之前对世博会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一些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和“和谐发展”的口号上。但《珍藏世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是简单的图片集,也不是枯燥的报告,而是将世博会的点点滴滴,都凝聚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幕后英雄”的描绘,那些为了世博会顺利进行而默默付出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身影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接地气,也更加有人情味。而且,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展馆设计理念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我一直对那个充满未来感的“德国馆”印象深刻,书中对它“轻盈、灵活”设计理念的阐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它能够成为当年的“明星馆”之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世博会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交流、关于创新精神、关于我们如何共同构建美好未来的百科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