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高嵘,屈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高嵘,屈国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嵘,屈国锋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师范大学
  • 体育学科
  • 学科史
  • 百年历史
  • 高等教育
  • 中国体育
  • 体育发展
  • 屈国锋
  • 高嵘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49716
商品编码:296464654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定价:88.00元

售价:54.6元,便宜33.4元,折扣62

作者:高嵘,屈国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1549716

字数:

页码:3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极度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n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外学者,聘请多位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先进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n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提要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n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n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目录


作者介绍


高嵘 n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有关著作10多部;并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成员。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 n
屈国锋 n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至2007年8月留学日本,于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攻读体育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武术史,武术文化思想,武术教学,中外武术比较研究,体育史,体育思想史。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和社会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在外发表论文、著作等十余篇(部)。

文摘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n
北京师范大学文脉厚重、历史悠久。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历史上所师范大学。1931年与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已成为高校,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的贡献。 n
北京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体育传统,自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之初,体育便在此根植。此后虽几经变迁,但北师大人热爱体育、重视体育、推动体育发展的传统,一直代有传承、弦歌不绝。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 n
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n
1902年至1922年是师大体育发展的萌芽和初创期。从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到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创设体育科,再到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更名,这20多年间,新式体育在师大得到广泛认可和迅速发展,并在师范教育的特殊推动作用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本章主要讨论体育在北师大发端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时期影响北师大体育传播与发展的体育思想,总结这一时期北师大体育开展的主要实践与内容,论述这一时期北师大体育的历史影响与贡献。 n
一、北师大体育发端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n
(一)历史背景:救亡图存与强国强种 n
清朝末期内忧外患加重,孱弱的王朝已无力抵抗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 n
无论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还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都在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军事、科技、教育乃至政治制度,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在这种背景下,京师大学堂得以建立,所辖师范馆也被创设,西方近代体育也自此开始引入我国教育。 n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经历一系列战争失败后,被迫接受各种不平等条约。这不仅触发了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也逐步开启了思想、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巨大变革。立国之本在于树人,要培养能够追赶并终西洋列强的人才,必须有可以教授国人先进思想、理论与科学技术的高等学府。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我国早的一批大学,就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n
1898年,清指令梁启超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并指派大学士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负责筹办京师大学堂。但因“戊戌变法”失败,筹办京师大学堂未能得以实质性推进。1901年,清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致使其统治危机加剧。为了挽救垂死命运,清开启“新政”改革,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是改革教育制度、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在此背景下,京师大学堂开设“师范馆”和“仕学馆”。仕学馆课程按照进士馆章程办理;师范馆作为优级师范学堂,按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办理。 n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于1902年12月17日正式开学,首批招生79名。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当年先后录取学生200余名。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上的期,优级师范科的学生是第二

序言



体育的回响,时代的足迹:百年北师大体育学科的发展掠影 自20世纪初曙光初现,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便与民族复兴的脉搏同频共振,历经百年风雨洗礼,成长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领域的璀璨明珠。这是一部关于探索、耕耘与超越的史诗,记录着一代代教育家、体育学者为体育事业奉献的智慧与汗水,也折射出中国体育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时代变迁。 萌芽与奠基:在求索中播撒希望的种子(20世纪初 - 1949年) 回溯至百年前,当新思潮涌动,体育健身被视为强国健种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师范大学,审时度势,将体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的视野。虽然早期体育课程多以体操、武术等传统项目为主,强调体魄的锻炼,但其背后的育人理念已然萌发。这一时期,师范大学汇聚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是身体的训练,更是人格塑造、意志培养的关键。尽管条件简陋,师资力量也相对有限,但一批批有志青年在此接受了初步的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熏陶,为日后中国体育教育事业输送了宝贵的人才。他们将体育的种子播撒在华夏大地,影响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 发展与革新:在探索中奠定学科基石(1949年 - 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一批批优秀的体育教师被培养出来,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肩负着教育使命。课程设置上,在保留传统项目的基础上,逐步引入了田径、球类、游泳等更广泛的体育项目,教学内容也更加系统化。 更为重要的是,体育学科开始注重理论研究的积累。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但研究的火种并未熄灭。一些教师开始尝试对体育教学方法、运动训练规律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总结。学术交流活动虽然不多,但已开始显现其重要性。这一时期,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在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推广普及体育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续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腾飞与繁荣:在改革中谱写辉煌篇章(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也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学科体系的完善与拓展: 体育教育专业不断壮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程体系日益完善,涵盖了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化、运动生理学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标志着学科建设迈入了更高层次。博士点的设立,更是将学科推向了新的高峰,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体育教育研究和实践人才。 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 这一时期,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科研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研究方向更加聚焦,涵盖了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竞技体育训练与保障、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创新、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等前沿领域。教师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人才。毕业生们活跃在教育、体育管理、科研、产业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化: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众多知名大学和体育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会议、联合研究等形式,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特色与优势的彰显: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例如,在学校体育、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体育健康促进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团队。学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和地方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是一部充满奋斗与荣耀的画卷。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的传承,更是一段与民族命运同呼吸、与时代发展共脉动的历史。从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繁荣,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必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勇攀学术高峰,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体育教育事业贡献新的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集学术性、历史性和纪念性于一体的重量级著作。我猜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为当下和未来提供启示。我好奇的是,在漫长的百年历程中,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如何孕育和培养出无数优秀的体育人才,他们又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甚至是当时的教学手稿,这些无疑会极大地增强书籍的可读性和历史感。我更希望能从中读出一种精神传承,一种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一种对学术研究的严谨和追求。这本书,就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它不仅是对过去辉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它会让我们更加理解体育教育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心生敬意,“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光是“百年”二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漫长的时光沉淀,无数次的探索与创新,以及那些为了体育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身影。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书,就像是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亲身经历北师大体育学科从萌芽到繁荣的每一个阶段。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后来的蓬勃发展,再到如今的辉煌成就,每一个里程碑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物资匮乏、观念落后的年代,北师大的体育先驱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播撒体育的种子,并将其发扬光大的?这本书无疑会为我们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那份坚持与不懈的精神力量。而且,学科史的梳理,往往也折射出整个国家体育教育理念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北师大作为国内顶尖的学府,其体育学科的发展脉络,势必与中国体育教育的宏观走向息息相关。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从微观视角,窥见中国体育教育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理解其中蕴含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

评分

一本详实的学科史,不仅仅是梳理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展现学科发展的逻辑和内在动力。我期待“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挑战。例如,在国家面临重大历史变革时期,体育学科是如何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北师大体育学科又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创新与突破?书中或许会对重要的学术成果、教学改革措施以及学术带头人的贡献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勾勒出学科发展的清晰脉络。我还会关注书中可能提及的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以及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本书,应该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理解体育学科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前行,如何将教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传统。

评分

对于任何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来说,其学科史都是一部宝贵的精神财富。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百年历程,必然充满了探索、创新与传承。我设想,这本书会细致地描绘出北师大体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乏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式的成就。例如,在学科建立的初期,如何确立教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改革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书中可能会深入分析学科发展与国家体育政策、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学科发展背后的驱动力。此外,我还会关注书中对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的梳理,比如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等,了解它们各自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在北师大的特色和优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学术传承、人才培养和教育理念演变的生动写照,它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北师大体育学科为何能成为如今的翘楚。

评分

我一直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和背后的人文故事充满兴趣,而“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本书,听起来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价值。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会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北师大体育学科的灵魂人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他们的教育理念、治学精神、以及对体育事业的深切热爱,都可能在这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或许,我们会了解到,某位先贤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设计出影响深远的体育课程;又或者,某位学者如何在理论研究上开辟新天地,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具体事件的描绘,比如某个重要体育活动的组织,某次教学改革的实施,或者某个学术会议的召开。这些细节不仅能让历史变得生动鲜活,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学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那些为之奋斗的学者们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体育教育历史的一扇重要窗口,让我们在感受历史温度的同时,也汲取前行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