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城市广告的文化意识研究
:68.00元
售价:51.0元,便宜17.0元,折扣75
作者:钟正武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8242271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通过对中西方现代广告与城市文化意识的关系及影响的历史进程、现实状态和发展前景的深入研究,客观地总结与阐释了中西方现代广告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传播方式、文化特征、现实意义等。为从理论上加深我国现代广告的文化传播内涵、增强我国现代广告与城市文化之间互动的创新活力、提高我国广告传播与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探索,并为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且可解读的我国现代广告与城市文化互动关系的理论提纲,提供一个例证范式。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城市广告的文化意识研究》:
三、商业文化与城市形象
城市的繁荣景象,离不开商业的呐喊助威,商业文化早在中世纪就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世纪的不断运作把中世纪公共市场和生产者自己的店铺转化成了专门化的商店。在巴黎,即使在路易十五统治下的很早时期,一个叫克朗姆的银行家就创立了一个有两三百雇员的百货商店。1844年一家现代百货商店——“法国商城”(VilledeFrance)在巴黎开张,有150名雇员。现代城市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更加突显出商业文化的价值,商业甚至已成为评价一个城市地位的主导性因素。2007年由英国品牌专家西蒙·安霍尔特联合全球市场调研全方位整合解决方案供应商GMI做的“全球年度城市品牌指数报告”中,有60个知名城市上榜,其中以上海为例,上海上榜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其显示的商业价值,受访者认为上海的商业机遇与就业机会甚至超过排名在前面的北京。悉尼、伦敦、巴黎位列前三的城市,哪一个不是以商业发达而闻名于世新兴的商业文化与年代久远的独特历史文化一起构成了这些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利弗·吉勒姆在其著作《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中认为“蔓延是20世纪城市化的一种形式,具有跳跃式开发、商业走廊引导、低密度建设等特征”,其原因是“较低的土地价格和方便的交通通信允许城市蔓延的发生”。与城市地理边界一同蔓延的,还有源于城市历史的商业文化。以西方城市每年能刺激消费的节日——“圣诞节”为例,早已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功蔓延到我国,虽然关于圣诞节中国既没有文化传统也没有法定假期,但成为商家主导的购物“狂欢节”,为中国年轻人纵情消费营造了足够独特的环境,年年刷新交易记录,创下销售新高。
现今,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都将商业作为中心点,一些有’大都市旅游情结的人感叹,徜徉在繁华的商业街头,常常会有“身在何处”的疑惑。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下挤满了购物中心与各类商店,鳞次栉比的商业街道已越来越缺少城市文化特征,几乎如出一辙的世界品牌装饰设计与各家商店全球统一的品牌识别符号系统的导入,消弭了城市之间的形象差异,如麦克卢汉所谓的“地球村”,在这个“村庄”里,商业文化有惊人的一致,追逐利益的功利目的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星巴克”在故宫九卿值房“驻扎”8年之久,终于在激烈的口水战中于2007年7月撤出,虽然星巴克的全球总裁兼CEO吉姆·唐纳德称“在故宫开的这家分店,是抱着对紫禁城文化历史传统的尊重和高度敏感开设的,表达了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尊重。”但更多的人认为,这与京城的历史文化形象实在是谬以千里,许多西方人来到故宫后,特地找到星巴克合影,随后把照片发布在网上,觉得很滑稽。2012年9月,星巴克又一家杭州新开门店引发热议,原因是新店门前的易拉宝广告文字赫然写着“热烈庆贺星巴克杭州灵隐寺店盛大开幕”,不明就里的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联想到五年前北京故宫门店风波说:“星巴克是入不了皇城,只有遁入空门。”有网友评论道:“进入这家星巴克店后,服务生会微笑地问,施主,您是大悲还是超大悲,或者是大慈大悲当然,也会有顾客问,我能续悲吗”更多人谴责道:“灵隐寺的香火混着咖啡,那一定是浓浓的商业气息。”虽然后来澄清所谓“灵隐寺店”并不在灵隐寺景区中,却已经对城市形象与品牌形象双双造成了不良影响。
星巴克的两个门店先后在中国遭遇“舆论风波”的案例说明,企业单纯培育自己的品牌文化是不够的,还应尊重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注重不同国家、城市居民的文化心理。这也再次提醒,商业气息越发浓郁的当代城市,如何能在更好地发展经济的同时,利于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让商业文化更好地融入城市历史文化之中,尽量减少被误读的可能。
第三节现代广告诞生的城市文化渊源
广告作为一种全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是其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对其需求的自然和必然结果。而任何一项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通常都首先引发或肇始于人口密集、生产力和文化科技水平相对为先进的城市中,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现代意义的广告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活动,它萌发于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后的西欧工业化国家;而作为一项新兴的现代文化产业,它则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后的西方资本经济发达的城市,并逐渐随西方资本列强的“外侵”而传播或传输到东方。它是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浪潮引发各先进国家的大众传播事业迅速崛起、发展导致广告(包括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日益成为社会与行业急需的产物。
……
序言
我对广告的社会学意义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在我看来,城市里的广告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信息传播,它更是社会变迁、文化融合、价值观演进的晴雨表。一本专门研究“中国城市广告的文化意识”的书,听起来就好像一个宝藏。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分析广告中反复出现的某些主题,例如家庭、成功、爱情、民族自豪感等等,并探讨这些主题是如何被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所解读和呈现的。它可能会关注广告中人物的着装、表情、动作,以及广告场景的选择,这些细节都可能透露出丰富的文化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抽象的“文化意识”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城市广告中的,从而加深我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城市广告的书,虽然不是您提到的那本,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本书着重分析了不同时期广告的演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朴素直白,到如今的精美复杂。书中有很多老照片和广告海报的复印件,让我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比如,对于一些早期产品的广告,文字非常具有时代特色,充满了号召力和宣传语。而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开始变得更加注重情感和形象的塑造。书中还探讨了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后,如何 adaptar(适应)本土文化,以及本土品牌如何在这种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虽然这本书没有深入探讨“文化意识”这个概念,但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的。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中国城市的发展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总觉得广告作为一种最直观的城市符号,承载了太多信息。一本关于“中国城市广告的文化意识研究”的书,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美学、符号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切入,去解读广告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比如,某个城市的广告是否会大量运用地域特有的建筑元素?某个品牌的广告语是否会借鉴传统的俗语或诗词?抑或是,广告的色彩搭配、人物形象选择,都可能折射出当地的审美偏好和社会价值观。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广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在推广一种普适性的现代文化,还是在努力保留和重塑地域文化特色?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视角。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城市文化与商业广告之间的微妙联系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些闪烁在楼宇间、充斥在街头巷尾的广告,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推销,更是某个时代、某个城市集体意识的一种折射。我期待能有一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种文化现象,去理解广告是如何塑造、又如何反过来被城市文化所影响的。这本书的名字,恰好触动了我内心的这份探究欲。《中国城市广告的文化意识研究》,光是这个标题就足够吸引人。我希望它能带我穿越不同的城市,去感受不同广告的语言、视觉风格,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现代化的符号?是传统的复苏?还是某种地域特色的张扬?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更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形成自己对中国城市广告文化更加深刻和 nuanced 的理解。这是一次文化的探险,也是一次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审视,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一些传播学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书籍,让我越来越觉得,广告不仅仅是商品推销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一本名为《中国城市广告的文化意识研究》的书,光是听名字就足够吸引人。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剖析中国不同城市广告所展现出的独特文化印记。是北京广告中流露出的厚重历史感?是上海广告中体现出的精致与时尚?抑或是广州广告中蕴含的务实与活力?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广告的视觉语言、文本内容、传播媒介等多个层面,去探寻广告背后隐藏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如果能有对特定城市或区域广告的深入个案分析,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文化意识在广告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