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
定价:50.00元
售价:25.0元,便宜25.0元,折扣50
作者:徐新建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101567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从民族关联与社会透视的角度关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多民族性,并由此研究与多元一体相关的文学史观。内容包括“国家、边界和族群”、“文本、表述和民族志”和“文明、区域和对话”三编、十五章。
目录
前言
导论表述与被表述: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与目标
一、“多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命名和领域
二、“多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实践和历史
三、多民族文学的视野和目标
编国家、边界和族群
章“长江故事”:国家地理与族群叙事
一、“中国印”
二、溯江源
三、“中华景象”
四、“黄河摇篮”与“长江母亲”
五、“母亲河”
六、再说长江
七、国家地理与族群叙事
第二章蚩尤和黄帝:族源故事再检讨
一、“黄帝崇拜”与“蚩尤复活”
二“敌人”蚩尤与司马迁笔法
三、王朝“世家”与“乱神”谱系
四、“夷夏分辨”与“天下一统”
五、“华夏”自说与“”回应
六、黄帝、蚩尤再思考
第三章“龙传人”与“狼图腾”: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
一、引言:民族身份的表述问题
二、龙的传人”:一个象征的血缘共同体
三、“狼的图腾”:对夷夏身份的挑战和扩展
四、“表述民族主义”:身份类型的现实分析
第四章民族身份再激发:丹巴藏寨及其旅游影响
一、引言
二、影响身份的社会场景
三、身份变迁的村寨体现
四、结语
第五章西南视野:地方与世界
一、激活历史
二、反观西南
三、参与西南
四、研究西南
五、对话西南
第六章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一、引言:从汉语的“荒”字谈起
二、农耕文明的“拓荒”话语
三、草地牧区的文明意义
四、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五、余论
第二编文本、表述和民族志
第七章“梭嘎”记事:中国首座“生态博物馆”的考察分析
一、暑期里的田野行程
二、实践着的现代理念
三、陇嘎歌声与“央视连线”
第八章“礼失求野”与“华夷关联”:生态、食俗与文化
一、中国食俗:“兴观群怨”与“礼失求野”
二、西南山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与共食会饮
三、结语
第九章“墨尔多”之歌:多样化的文本和实践——多民族文学史观的个案阐述
一、问题背景
二、山、神、人:三种事象
三、藏族群众、汉人、菩萨:三种观点
四、言、心、身:三种业行
第十章从文学到人类学:“民族志”对多民族文学的影响
一、问题的缘起
二、“民族志”实践的个人经验
三、“民族志”的写作环节
四、科学与人文之间?——“民族志”写作的定位
五、“民族志”写作:个人与风格
六、文体和期刊:影响“风格”的两只暗手
七、文本转换与未来趋势
第十一章族群表述:生态文明的人类学意义
一、引言:甲居故事——敬神路上的环保者
二、生态恶化与文明问题
三、多元文化:中国西部的生态遗产
四、中国崛起与东亚转型
五、结语:甲居的意义
第三编地域、世界和跨文化对话
第十二章文明对话中的“原住民转向”
一、当今世界的不同力量和价值资源
二“原住民”含义及其内外表述
三、“原住民运动”的兴起和演变
四、“原住民知识”的多重意义
五、结语
第十三章“盖娅”神话与地球家园:“原住民知识”对地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生物多样性与地球家园
二、人类行为对生态圈的影响
三、盖娅神话与原住民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第十四章“我们”反对“我们”?评说亨廷顿的“新国族主义”
一、“我们”就是“我们”
二、“我们”需要“他们”
三、“我们”反对“我们”?
四、不同“我们”间的折射
第十五章族群问题与校园政治:“族群研究”在哈佛
一、引子:哈佛“展演”
二、族群研究:在哈佛及美国兴起的原因
三、“校园辩论”:多元文化时代的教育改革
四、哈佛演变:从核心课程到族群研究
五、余论
第十六章英国不是“不列颠”:多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比较
一、国名的翻译
二、国旗的象征
三、国歌的对比
四、“国族”的认同
五、“中”、“英”的对比
第十七章跨文化对话:“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与族群自表述
一、背景介绍
二、NMAI简述
三、与其他博物馆的比较
四、相关分析
结语“多民族文学史观”
一、引言
二、“国别文学史”的由来和影响
三、“文学国家化”的回望与反思
四、“少数民族文学”提法的拓展和突破
五、“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含义和诉求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淡雅的色彩搭配精炼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学术气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从目录和开篇的几页就可以窥见其内容的广博和作者在梳理多民族国家文学与文化这一复杂命题上的深邃思考。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不同民族文学在国家叙事中的互动和张力关系的探讨,以及作者如何看待文化融合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微妙平衡。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理解不同文化如何共存、碰撞并最终塑造国家整体文化面貌,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似乎正是一扇通往这扇门的关键钥匙,它或许能帮助我从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我想,作者徐新建先生一定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否则无法写出如此厚重的作品。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启发,拓展我的学术视野。
评分初翻这本书,便被其严谨的学术论证和清晰的逻辑线条所吸引。作者在处理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政治实体,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复杂的文化肌理。书中对不同民族文学流派的梳理,以及对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都显得十分到位,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不乏具体的案例支撑。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发展和传承的论述感兴趣,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关乎文化多样性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议题。此外,作者对于文学如何承载历史记忆、塑造集体情感,以及在国家构建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内容无疑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我想,这本书不仅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对于任何关心国家文化发展、民族关系的有识之士,都将是一次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仿佛一本打开的画卷,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民族文化和文学图景呈现在我眼前。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描绘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灵魂的呐喊和历史的回响。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如何用各自独特的语言和故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文化锦缎,又如何与周遭的文化相互辉映,共同谱写着多民族国家的宏大篇章。书中对文学作品中民族情感的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文学化呈现,以及对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创新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扇窥探其内心世界的窗口,而当我们把这些窗口连接起来,就能看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国家文化全貌。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有机会深入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研究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被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深深震撼。作者徐新建先生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多民族国家文学与文化的全新框架。书中对于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解读,绝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以及文化基因。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能够将宏观的国家叙事与微观的个体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论述既有高度又不失温度。读这本书,让我对“民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承载着丰富历史、独特情感和多元表达的鲜活生命体。它让我反思,在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里,文学和文化是如何成为连接彼此、凝聚认同的纽带,又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自我革新和发展。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翻阅这本书,但很快就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在探讨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时,并没有采取简单罗列的方式,而是从更深层次,比如国家构建、文化认同、历史叙事等角度切入,展现了文学在这其中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书中对不同民族文学的分析,并非孤立的个体研究,而是将其置于更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与融合。这让我意识到,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并非是碎片化的拼凑,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即使是复杂的学术概念,也能被清晰地阐释清楚,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学术视界,让我看到了文学与文化在构建国家认同和凝聚力方面所发挥的巨大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