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 9787509742792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 978750974279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景和 著
图书标签:
  • 婚姻
  • 家庭
  • 性别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女性研究
  • 男性研究
  • 亲子关系
  • 家庭关系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2792
商品编码:296343139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 作者 梁景和
定价 6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42792 出版日期 2013-03-01
字数 316000 页码 355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20开 商品重量 0.182Kg

   内容简介

  社会文化史在中同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社会文化史主要是以研究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而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又是极其广泛和复杂的,它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等等。就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增减相关的生活内容。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又有其基本的一些内容,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两性伦理、娱乐休闲、生老病死,等等。我们编辑的这本书是以婚姻、家庭和性别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婚姻、家庭和性别问题有的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有的是接近于人类的永恒话题,在相当久远和相当漫长的时代里,我们的生活都要和婚姻、家庭、性别相联系,与其联系的主体是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人。所以婚姻、家庭和性别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经久不衰。婚姻家庭问题又各具时代特色,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观念、不同的婚姻家庭礼俗、不同的婚姻家庭生活、不同的婚姻家庭模式,等等。那么这些各个时代的不同是怎样形成的,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又是怎样密切联系着的,这就是人类所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

   目录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
——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
 引子
 一 宣传准备与典型试验
 二 运动月阶段: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三 发展生产与婚姻家庭的张力
 四 在安定团结中重塑婚恋家庭观
 五 建立在政权认同之上的基层行政网
 六 结语
“姹紫嫣红”的回光返照
——“美化服装”运动(1955—1957)初探
 一 希求进步——革命时尚的兴起与泛滥
 二 “怎样的服装才能与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相称”
 ——“美化服装”运动话语的逻辑困境
 三 “乍暖还寒时候,怎敌它晚来风急”
 ——“美化”凋零为哪般
 结语:赶时髦还是随大溜——时尚与衣着的二重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
女性服饰问题研究
北京地区性伦理探索(1966~1976)
北京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66~1976)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家族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1949~1966)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城乡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重构与代际关系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对现代家庭形态、功能以及代际关系产生的深刻影响。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案例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跨学科分析,本书旨在揭示在快速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观念更新的浪潮中,传统家庭模式如何被解构、重塑,并探寻新时代背景下家庭凝聚力的维系与挑战。 第一部分:城市化进程中的家庭空间位移与重构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对传统“在地性”家庭结构的冲击。我们考察了“候鸟式”家庭、留守家庭以及新市民家庭的生存状态。 第一章:城市空间与家庭边界的模糊 本章分析了城市住房结构、通勤时间与家庭日常照料模式之间的复杂关联。在居住空间日益紧凑、家庭成员通勤时间拉长的背景下,传统的“共处一室”的家庭模式正在被“分离式居住”或“弹性在场”的模式取代。我们关注了这种空间分离如何影响夫妻互动、亲子教养的连续性。特别探讨了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对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结构性影响。例如,在资源集中型城市,高收入家庭通过市场化服务来弥补时间投入的不足,而低收入家庭则更多依赖社区互助网络,但这种互助网络的脆弱性也日益凸显。 第二章:代际支持的“倒U型”曲线与新型交换模式 传统的代际支持模式往往强调“养儿防老”的单向性流动。然而,在本章中,我们揭示了在城市化背景下,代际支持正在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倒U型”曲线:青年一代在初入城市时,需要父母(特别是祖父母)提供大量的经济和照料支持;但随着其职业发展和经济稳定,支持关系开始向双向流动,甚至出现“反哺”现象,尤其体现在对高龄祖辈的照料上。我们详细分析了这种交换模式中隐含的道德义务、情感价值与实际资源转移之间的张力。探讨了“空巢老人”群体在城市边缘化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非正式网络(如老年大学、社区活动)来重建社会资本和家庭情感联结。 第二部分:劳动分工、性别角色与家庭权力动态 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必然带来家庭内部权力结构的重新洗牌。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深化后,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的调整、性别角色的协商与冲突。 第三章:职业女性的“双重负担”与“影子家务” 尽管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职业女性在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家庭内部的无偿劳动——家务劳动、情感劳动和照料劳动——的分配依然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本章引入了“影子家务”的概念,即那些不易被量化、但对维持家庭情感健康至关重要的隐性劳动(如日程安排、情感维护、社交协调)。我们发现,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都市白领女性,仍是家庭“影子家务”的主要承担者,这构成了她们职业发展的无形障碍。同时,我们也考察了部分新兴中产阶级家庭中,男性参与家务的意愿和实践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成为家庭冲突的潜在源头。 第四章:婚姻质量与伴侣关系中的协商机制 本章从微观层面审视了现代婚姻的“契约性”增强。随着经济独立性的提高,个体对婚姻满意度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层面,而是转向情感共鸣、个人成长支持和身份认同的构建。我们分析了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如婚前、育儿期、空巢期),夫妻双方如何通过沟通、妥协或冲突来协商家庭决策权、财务支配权和育儿理念。特别关注了技术媒介(如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在伴侣关系中的介入,它既是情感连接的工具,也可能成为不信任和监控的场所。 第三部分:文化变迁、个体化与新型家庭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流动性增加和个体主义思潮的涌入,正在挑战传统的集体主义家庭伦理。本部分关注新兴的家庭价值观及其对传统家庭规范的冲击。 第五章:生育观念的延迟与“丁克”群体的社会适应 本章探讨了高昂的育儿成本、职业发展压力以及对个人时间自由的追求,如何共同作用于年轻一代的生育决策。我们对选择不生育(丁克)或推迟生育的群体进行了深入访谈。研究发现,这些决策不再仅仅是经济因素的权衡,更是一种身份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宣言。同时,我们也分析了社会主流舆论和亲属网络对这些“非传统”生育选择所施加的压力,以及个体如何在其内部价值观与外部期望之间进行调适。 第六章:数字时代下的亲密关系与家庭治理 信息技术对家庭治理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本章考察了数字工具在家庭管理中的应用,例如:共享日历、家庭理财App、远程视频沟通等如何提高家庭运营效率。然而,这种效率的提升是否以牺牲“非正式互动”为代价?我们分析了“家庭群聊”作为一种新型情感空间的作用,它既是信息传递的枢纽,也可能是冲突爆发的场所。特别关注了青少年与父母在数字设备使用上的权力博弈,以及“电子保姆”对亲子依恋关系质量的影响。 第七章:家庭教育的“内卷化”与阶层再生产的隐形机制 本章回归到家庭教育这一关键领域。城市化加速了教育焦虑的传播,家庭教育的投入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和“精细化”竞争。我们揭示了高知家庭如何利用文化资本和人脉资源,为子女构建起超越学校教育的“隐形课程表”,从而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再生产效应。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在社会竞争压力下,家长如何处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父母角色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内在冲突如何投射到子女的教养模式中。 结语:韧性家庭的未来图景 本书最后总结了在快速变迁的中国社会中,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社会单元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未来的家庭形态将更加多元化、流动化和协商化。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和个体能动性,对于制定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支持政策至关重要。本书呼吁社会关注那些在转型中被边缘化的家庭群体,并探索如何在保持社会连结的同时,尊重个体对亲密关系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尤其是“婚姻·家庭·性别研究”这个主题,让我想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议题。我一直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结构如何相互作用感到好奇,而婚姻和家庭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性别研究更是当下社会不可忽视的议题,它涉及到权利、认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预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这些话题,可能从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婚姻的形式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演变的?家庭的定义是否也在不断拓展?性别刻板印象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个人选择和人际互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基于研究的结论,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这些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够引发我的思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与关系。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现代生活中的情感纠葛和家庭动态的画面。我一直认为,婚姻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而性别则是塑造我们个体身份和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这本书的主题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关注和思考的方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维系长久健康的婚姻关系的一些建议,或者对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建立更和谐、更平等的互动模式有一些深入的探讨。此外,性别议题在当下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理解和接纳多元性别认同的视角,以及这些认同如何在家庭和婚姻中被尊重和包容。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方法,帮助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处理婚姻、家庭和性别相关的问题,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看起来很朴实,但标题却透露出一种严肃和学术的气息,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充满期待。我通常会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新视角和深刻洞察的书籍,而“研究”这个词本身就暗示了这本书经过了严谨的考量和分析。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涉及一些社会学理论,例如婚姻的功能性、家庭的变迁,以及性别角色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被建构和再生产。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现代社会中婚姻面临的挑战,比如离婚率上升、单身潮、晚婚晚育等现象的分析,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性别研究部分,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探讨更加多元化的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以及这些如何在家庭和婚姻关系中体现出来。如果书中能够引用一些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那将更具启发性,让我能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议题的差异与共性。

评分

初次见到这本书的书名,我便被它所蕴含的深厚学术气息所吸引。“婚姻·家庭·性别研究”这几个字,仿佛是对我们生活中最核心、最基本却又最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探讨。我常常在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婚姻的意义是否还在,家庭的功能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以及性别认同和角色如何在这些社会结构中相互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帮助我理解这些议题的演变趋势,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基于研究的深刻洞察,从而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和处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我期待它能够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引发实践思考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婚姻·家庭·性别研究”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人际关系奥秘的好奇。我总觉得,理解婚姻的本质,洞察家庭的构成,以及探讨性别的意义,是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的重要途径。这本书很可能涉及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的理论,去剖析这些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演变的。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婚姻和家庭的形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以及性别观念又是如何被社会重塑的。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亲密关系、代际沟通、以及性别平等在家庭内部实现的可能性等方面的深入论述。如果它能引用一些经典的研究成果,或者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范式,那就更好了,能够让我从更学术的层面去理解这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