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山 9787539831077

中国黄山 978753983107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著
图书标签:
  • 黄山
  • 中国地理
  • 风景名胜
  • 旅游
  • 摄影
  • 文化
  • 自然风光
  • 安徽
  • 山水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31077
商品编码:2963381219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1-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黄山 作者 安徽省人民新闻办公室
定价 598.00元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39831077 出版日期 2011-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8开 商品重量 1.403Kg

   内容简介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南部。它以风景秀丽名冠于世,人文景观也是如诗如画,是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与黄河、长江、长城一起,被誉为中华锦绣河山的象征,是全人类的瑰宝。安徽省人民新闻办公室编著的《中国黄山(精)》分朝晖彩霞、仙山幻境、奇松巧石、徽风徽韵四部分。本书可供摄影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目录

朝晖彩霞
仙山幻境
奇松巧石
徽风徽韵


   编辑推荐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南部。它以风景秀丽名冠于世,人文景观也是如诗如画,是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与黄河、长江、长城一起,被誉为中华锦绣河山的象征,是全人类的瑰宝。安徽省人民新闻办公室编著的《中国黄山(精)》分朝晖彩霞、仙山幻境、奇松巧石、徽风徽韵四部分。本书可供摄影爱好者参考阅读。


   文摘

   序言

奇幻山水,云海人家 在东方的古老传说中,总有一些地方,是连接人间与仙境的桥梁,是山川灵秀与人文智慧交融的圣地。而中国的黄山,便是这样一处令人魂牵梦绕的神奇之地。它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镌刻着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史诗,一幅挥洒着无数文人墨客泼墨丹青的画卷,一段流传着道教文化与寻仙问道的传奇。 提及黄山,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连绵起伏的群峰,它们如同巨龙盘踞,直插云霄。山体多为花岗岩构成,经历亿万年的风雨侵蚀与地质运动,雕琢出千姿百态的奇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这句话并非虚言,而是对黄山鬼斧神工的极致肯定。这里的山峰,有的挺拔峻峭,如利剑出鞘,直指苍穹;有的嵯峨险峻,仿佛猛兽潜伏,蓄势待发;有的则秀丽婉约,如少女亭亭玉立,顾盼生辉。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倚靠,形成了一片壮阔的山脉,在云雾缭绕中,更显神秘莫测。 黄山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变幻莫测的云海。当山下的晨曦初露,或是在雨后初霁,大片大片的云雾便会涌动而来,迅速吞噬山峦,将群峰淹没在洁白的海洋之中。此时此刻,那些巍峨的山峰便如同一座座孤岛,傲然挺立于云海之上,勾勒出如梦似幻的仙境景象。阳光透过云层洒下,便会形成绚丽的佛光,在云海中折射出七彩的光晕,如同神灵的低语,令人心生敬畏。漫步在黄山的山间小径,脚下是奔涌的云海,头顶是缥缈的云烟,仿佛置身于天际,与仙人同游。这里的云海,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随着时间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幻着形态,时而汹涌澎湃,如怒涛翻滚;时而舒缓柔和,似棉絮飘逸。这种动态的美,让黄山的魅力倍增。 除了奇峰和云海,黄山还有着闻名遐迩的奇松。这些松树,大多生长在坚硬的花岗岩缝隙中,根系盘错,紧紧抓住岩石。它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雨侵袭,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有的如苍龙卧石,遒劲有力;有的如仙人迎客,热情好客;有的如孔雀开屏,雍容华贵;有的则如白熊望月,憨态可掬。每一棵松树,都是一幅活生生的雕塑,都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它们是黄山的灵魂,也是黄山精神的象征。 黄山的水,也同样迷人。这里有清澈的溪流,蜿蜒而下,汇聚成飞泻的瀑布。黄山瀑布,或如银河倾泻,声震山谷;或如白练垂挂,轻柔飘逸。它们滋养着山间的植被,也为这片山水增添了几分灵动。温泉更是黄山的特色之一,常年不息,水温适宜,浸泡其中,仿佛能洗去一身的尘埃与疲惫,感受到大自然的治愈力量。 黄山的美,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更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息息相关。自古以来,黄山就是文人墨客、僧侣道士的钟爱之地。他们在这里寻幽探胜,感悟人生,留下了无数的诗篇、画作和传说。李白曾赞叹黄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虽然这是对另一个景点的赞美,却也道出了黄山那种遗世独立、令人神往的意境。无数画家以黄山为题材,创作出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将黄山的壮丽与秀美永远定格在纸上。道教文化在黄山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传说这里是仙人修炼之地,吸引着无数求道者前来探寻。 黄山的山径,蜿蜒曲折,仿佛是连接天地之间的纽带。行走在这些古老的石阶上,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沿途的寺庙、石刻,都默默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险峻的山峰,需要挑战的勇气;清幽的山谷,给予心灵的宁静。黄山的美,是全方位的,既有视觉的震撼,也有心灵的触动。 登上黄山之巅,远眺群山,云海翻腾,天地辽阔,你会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也会被这壮丽的自然景象所震撼,从而升华对生命的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充满了灵性,仿佛都在低语着古老的秘密。 黄山,是一首写不尽的诗,一幅看不厌的画,一段品不完的传奇。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来感受那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体验那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来领略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它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热爱自然、追寻诗意的灵魂,去揭开它层层叠叠的面纱,去感受它永恒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中国黄山》,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文字上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不同于许多同类书籍的流水账式介绍,而是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他对黄山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景点和数据,而是通过描绘黄山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下的变换,来展现其多姿多彩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云海”的章节,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那翻腾的云浪,宛如仙境,又带着一种磅礴的气势,让人心潮澎湃。他对黄山奇松、怪石、温泉、冬雪的描绘,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将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黄山的美,以及它在中国人心中的独特地位。这种写景抒情的结合,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一场与作者共同的情感交流。

评分

我对《中国黄山》这本书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在于它所传达出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书中的许多篇幅,不仅仅是描绘黄山的壮丽风光,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的珍视。我注意到,作者在描写那些悬崖峭壁上的奇松时,并没有仅仅赞叹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是也提到了当地村民如何小心翼翼地保护它们,以及那些世代守护这片山林的林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在介绍温泉时,也强调了如何可持续地利用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这种对人文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的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我们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的教材。它让我反思,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我们也肩负着保护她的责任。这种深邃的思想内核,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图文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充满了“烟火气”与“仙气”的奇妙融合,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又充满神往。一方面,作者在描述黄山那些如诗如画的景致时,用词典雅,意境悠远,仿佛描绘的是天上人间;而另一方面,在讲述一些关于当地风土人情,或是那些登山者的点滴经历时,又显得格外接地气,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那些充满故事性的地名、传说以及当地美食的描述,那种幽默感和生活气息,让冰冷的文字瞬间有了生命。它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像一个老友在跟你分享他心目中最美的地方,用最朴实却又最动人的语言。这种语言上的张力,使得这本书既有艺术品的精致,又不失生活的质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黄山那种超凡脱俗的美,又能体会到它背后蕴含的深厚人文底蕴。

评分

这本《中国黄山》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惊艳,光是封面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采用的纸张厚实而有质感,触感温润,翻阅时发出的沙沙声也让人心生愉悦。封面的设计极具艺术感,用色大胆而又和谐,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黄山的雄伟与灵秀,仿佛将整座山的精髓浓缩于方寸之间。我尤其喜欢其中某个跨页的插画,那种层叠的山峦,云雾缭绕的意境,让我瞬间有置身其中的感觉。印刷的色彩还原度非常高,无论是远山的青黛,还是近处的松柏苍翠,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每一笔都仿佛带着摄影师的匠心和画家的灵气。翻开书页,我被那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黄山的图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照片背后的故事,去感受作者对黄山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这本书的整体品质,从选材到制作,都透露着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这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也颇具匠心,它并非按部就班地介绍,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叙事线”来引导读者。我注意到,它并没有简单地将黄山划分为东、西、南、北、中这几个区域进行介绍,而是似乎围绕着“一天”、“四季”、“一种情绪”这样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展开。比如,有一个章节似乎特别关注黄山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何唤醒沉睡的山峦,另一个章节则深入描写了黄山在冬季的寂静与苍茫,又或者是聚焦于那些在山间默默守护的普通人的故事。这种跳跃式的、带有主题性的编排,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探索欲,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惊喜。它鼓励读者去主动联想,去感受黄山在不同情境下的独特魅力,而非被动接受信息。这种“留白”的处理,也使得读者有更多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书中的文字与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联系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