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定价:28.00元
作者:王均熙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860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收录2006年至2010年7月产生的新词新义,少数条目产生于2005年,考虑到语文工具书的实用性,本书也酌情予以收列。所收词目后附书证,以满足读者查阅的需要,也便于其他辞书在修订时考虑补收。本书共收条目约2000条。
目录
凡例
正文
拼音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王均熙,1947年10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多年来从事辞书编募工作及现代汉语,方言等语言研究,曾参与中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撰稿与编辑工作。主要专著有《汉语新词词典》《简明汉语新词词典》《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这本书,毕竟五年跨度的新词汇收集工作量巨大,很容易挂一漏万,或者收录一些昙花一现、很快就销声匿迹的“死词”。但实际翻阅下来,编辑团队的选材眼光非常精准。他们似乎掌握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艺术:既收录了那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宏观热词,比如涉及环保、科技进步(彼时兴起的3G概念相关的词汇)的专业术语进入日常用语的现象,也捕捉到了那些生动有趣的、反映民间创造力的草根词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些口头禅和流行语的收录,它们往往是理解当时青年亚文化脉络的关键。例如,对于某个特定时期流行起来的表情包或网络梗的文字表达形式,词典给出的解释既专业又贴切,不像某些刻板的工具书那样干巴巴。每次我遇到一个在旧资料里没见过的词,这本书都能迅速定位并给出清晰的定位,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效率和对原文理解的深度,这对于做跨期对比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或缺的“时间胶囊”。
评分我最赞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活力”的保留。很多新词的生命力是很短暂的,它们像流星一样划过语言的天空,可能很快就被新的热词取代。这部词典没有因为词汇的“短暂”就轻视它们,反而给予了它们应有的关注和记录。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充满了时代的“烟火气”。它不是那种只能束之高阁、偶尔翻阅的参考书,而是可以随时拿起来,随机翻到任何一页,都能发现一个能引发回忆或新思考的词汇。比如,看到某个与特定娱乐事件相关的词条,立刻就能联想到当时看电视或上网时的情景。这种强烈的时代共鸣感,是工具书罕有的品质。它证明了语言学研究完全可以摆脱枯燥的理论框架,通过对鲜活词汇的捕捉,成为观察社会脉搏的最灵敏的工具。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针对不同时间段的类似词典问世,以填补当代汉语研究中的这些时间断层。
评分这部《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简直是语言爱好者和研究者的一份及时雨!我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文献时,经常遇到一些五年前、七年前才出现的词汇,愣是把我搞得一头雾水。比如“限购令”、“微博达人”、“神马都是浮云”这些,看着眼熟却又说不清它们具体语境下的精确含义和流行时间点。翻开这本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太棒了。它不仅仅是收录了新词,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变迁史。作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追踪了从互联网、媒体报道到日常生活交流中涌现的词汇。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词,比如涉及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术语,或者某个特定政治事件催生的热词,都有详尽的释义和来源标注。这对于我理解那个特定时间段内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焦点,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文本线索。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某些网络俚语时,没有流于表面的简单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演变路径,这使得词条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词典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观的社会语言学报告。
评分这本词典的排版和检索设计也值得点赞。对于一本专注于“新词”的工具书来说,清晰的结构至关重要。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词义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微妙变化的词汇时,做得尤其出色。比如,某个词在2005年可能偏向褒义,到了2009年可能已经带有了讽刺或中性色彩,词典在释义中就清晰地标注了这种语义漂移的轨迹,并附上了具体的例句来佐证。这体现了编者对语言动态性的深刻理解。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对词源的追溯部分,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词是什么”,更告诉你“这个词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学习地道表达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绝佳途径。相比于那些只收录经典词汇的厚重词典,这本聚焦于特定五年间的“突变词”,更像是一面凸透镜,将那个时期语言表面的喧嚣和深层的结构变化都清晰地聚焦在了我们面前。
评分作为一名非专业语言学家,我主要将这本书用于辅助我阅读那个时期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我常常好奇,五年时间,中文表达能产生多大的变化?这本书直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发现,仅仅是词语的搭配和新造词的形态,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效率、速度和即时反馈的追求。例如,许多与即时通讯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词汇的爆炸式增长,清晰地描绘了信息获取方式的革命。更妙的是,书中对一些外来词汇的本土化处理也进行了有趣的记录。有些音译词在当时还处于摸索阶段,其“官方”或“主流”的译法尚未完全固定,词典收录了不同阶段的常见用法,这对于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适应性非常有价值。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仅是掌握了一批新词,更像是获得了一张进入2005至2010年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入场券”,那种鲜活感是其他静态的历史资料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