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均熙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词典
  • 新词
  • 语言学
  • 词汇
  • 流行语
  • 文化
  • 2005-2010
  • 现代汉语
  • 参考工具书
  • 语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00848
商品编码:2962514839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定价:28.00元

作者:王均熙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860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收录2006年至2010年7月产生的新词新义,少数条目产生于2005年,考虑到语文工具书的实用性,本书也酌情予以收列。所收词目后附书证,以满足读者查阅的需要,也便于其他辞书在修订时考虑补收。本书共收条目约2000条。

目录


凡例
正文
拼音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王均熙,1947年10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多年来从事辞书编募工作及现代汉语,方言等语言研究,曾参与中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撰稿与编辑工作。主要专著有《汉语新词词典》《简明汉语新词词典》《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等。

文摘


序言



汉语新词研究与词典编纂历程述略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时间段内(2005-2010年)的汉语新词收录与释义,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现代汉语词汇发展图景,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近三十年来汉语词汇的生成机制、传播规律及其社会文化意涵。 本书的写作基于对海量当代文本数据的长期追踪与深度挖掘,核心研究目标在于揭示现代汉语在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浪潮以及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其词汇系统所展现出的内在动态与外在张力。我们认为,词汇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吸收新质、淘汰旧形的能动性,任何孤立的时间切片都难以完整勾勒出这一复杂的演进脉络。 第一部分:现代汉语新词的生成机制与动力学分析 本部分摒弃对单一新词的罗列,转而探究词汇创新的底层逻辑。我们从语言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交叉视角,将新词的生成动力划分为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1. 技术革新驱动下的专业术语转化与大众化渗透: 本书深入分析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生物工程、金融科技等领域对汉语词汇的深刻重塑。我们着重研究了从高度专业化的“行话”到社会普遍接受的“日常用语”的转化路径。例如,对“云计算”、“物联网”、“基因编辑”等核心技术术语的语义漂移(Semantic Drift)过程进行追踪,考察其在新闻报道、科普读物乃至网络迷因(Meme)中的语境演变。 我们特别关注了缩略化与复合化的趋势。在新词形成过程中,为了适应高效率的交流需求,大量新概念倾向于被压缩成简洁的词根或复合结构。本书通过统计学方法,量化了这些结构性变化对词汇系统冗余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对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潜在冲击。 2. 社会思潮与文化转向催生的情感表达: 语言是社会的镜子。本研究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由社会思潮变化直接催生的情感表达性词汇。这包括对个体主体意识觉醒、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以及新型社会关系建构过程中涌现的词语进行分类研究。 我们关注“情绪标签”的爆炸式增长。例如,探讨“内卷”、“躺平”、“佛系”等词汇如何迅速占据公共话语空间,并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年轻一代在特定社会压力下的心理投射与集体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本书强调,这些词汇往往超越了其字面意义,承载了复杂的社会批评与自我调适功能。 3. 跨语言接触与文化借用模式的演变: 全球化背景下,跨语言接触是新词生成的重要源头。本书不仅记录了英语、日语等语言的直接借词(如音译、意译),更侧重分析了“语义移植”现象——即特定文化概念在缺乏直接对等词汇时,通过旧有汉语词汇承担全新意义的过程。我们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信息时代)跨语言词汇吸收的策略差异,指出当代吸收模式更具即时性与碎片化特征。 第二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的范式转移 本书的第二核心板块,是对当代词典编纂理念进行反思与重构。我们认为,传统“静态描摹”的词典编纂模式,已难以应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动态生成”特征。 1. 动态语料库与实时监测系统的构建: 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依托大规模、多模态的语料库(包含社交媒体、专业文献、影视剧本等)来构建一个“动态词汇监测系统”。该系统旨在实时捕捉词汇的首次出现时间(T-onset)、传播速度(Diffusion Rate)以及生命周期预测。本书提供了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估一个新词的“成熟度”和“约定俗成”程度,从而为词典的收录提供客观依据,而非仅依赖少数编纂者的主观判断。 2. 释义学方法的革新:语境依赖性与多重义项处理: 面对大量具有高度语境依赖性的新词,传统的单一、固定的释义方法已然失效。本书主张采用“多层级释义模型”。 核心语义层: 给出词汇在最基本概念层面的定义。 语境变体层: 详细列举该词汇在不同社会场景(如网络论坛、学术会议、商业报告)中的具体含义漂移和用法差异。 社会文化注解层: 补充该词汇所附带的社会情感色彩(褒义、贬义、戏谑等)及其文化典故,使得读者不仅知其“义”,更能明其“情”。 3. 词典的数字化与交互性设计: 本书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纸质词典向数字平台转型的必然性。我们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超文本链接、词汇网络可视化以及用户反馈机制,增强词典的交互性和时效性。这种交互性不再是简单的查询,而是允许使用者参与到词汇的“记录”与“校订”过程中,构建一个用户共建的词汇知识图谱。 结论:词汇演变的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本书避开了对特定年份新词的汇编,转而着眼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在当代语境下的宏观结构变化、内在驱动力以及编纂方法的范式转变。我们旨在为未来的汉语词汇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方法论,以期能更精准地捕捉和描述这一生生不息的语言现象。语言的活力正是其不断更新的能力,而对新词的深入研究,正是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关键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这本书,毕竟五年跨度的新词汇收集工作量巨大,很容易挂一漏万,或者收录一些昙花一现、很快就销声匿迹的“死词”。但实际翻阅下来,编辑团队的选材眼光非常精准。他们似乎掌握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艺术:既收录了那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宏观热词,比如涉及环保、科技进步(彼时兴起的3G概念相关的词汇)的专业术语进入日常用语的现象,也捕捉到了那些生动有趣的、反映民间创造力的草根词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些口头禅和流行语的收录,它们往往是理解当时青年亚文化脉络的关键。例如,对于某个特定时期流行起来的表情包或网络梗的文字表达形式,词典给出的解释既专业又贴切,不像某些刻板的工具书那样干巴巴。每次我遇到一个在旧资料里没见过的词,这本书都能迅速定位并给出清晰的定位,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效率和对原文理解的深度,这对于做跨期对比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或缺的“时间胶囊”。

评分

我最赞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活力”的保留。很多新词的生命力是很短暂的,它们像流星一样划过语言的天空,可能很快就被新的热词取代。这部词典没有因为词汇的“短暂”就轻视它们,反而给予了它们应有的关注和记录。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充满了时代的“烟火气”。它不是那种只能束之高阁、偶尔翻阅的参考书,而是可以随时拿起来,随机翻到任何一页,都能发现一个能引发回忆或新思考的词汇。比如,看到某个与特定娱乐事件相关的词条,立刻就能联想到当时看电视或上网时的情景。这种强烈的时代共鸣感,是工具书罕有的品质。它证明了语言学研究完全可以摆脱枯燥的理论框架,通过对鲜活词汇的捕捉,成为观察社会脉搏的最灵敏的工具。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针对不同时间段的类似词典问世,以填补当代汉语研究中的这些时间断层。

评分

这部《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简直是语言爱好者和研究者的一份及时雨!我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文献时,经常遇到一些五年前、七年前才出现的词汇,愣是把我搞得一头雾水。比如“限购令”、“微博达人”、“神马都是浮云”这些,看着眼熟却又说不清它们具体语境下的精确含义和流行时间点。翻开这本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太棒了。它不仅仅是收录了新词,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变迁史。作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追踪了从互联网、媒体报道到日常生活交流中涌现的词汇。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词,比如涉及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术语,或者某个特定政治事件催生的热词,都有详尽的释义和来源标注。这对于我理解那个特定时间段内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焦点,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文本线索。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某些网络俚语时,没有流于表面的简单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演变路径,这使得词条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词典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观的社会语言学报告。

评分

这本词典的排版和检索设计也值得点赞。对于一本专注于“新词”的工具书来说,清晰的结构至关重要。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词义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微妙变化的词汇时,做得尤其出色。比如,某个词在2005年可能偏向褒义,到了2009年可能已经带有了讽刺或中性色彩,词典在释义中就清晰地标注了这种语义漂移的轨迹,并附上了具体的例句来佐证。这体现了编者对语言动态性的深刻理解。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对词源的追溯部分,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词是什么”,更告诉你“这个词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学习地道表达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绝佳途径。相比于那些只收录经典词汇的厚重词典,这本聚焦于特定五年间的“突变词”,更像是一面凸透镜,将那个时期语言表面的喧嚣和深层的结构变化都清晰地聚焦在了我们面前。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语言学家,我主要将这本书用于辅助我阅读那个时期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我常常好奇,五年时间,中文表达能产生多大的变化?这本书直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发现,仅仅是词语的搭配和新造词的形态,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效率、速度和即时反馈的追求。例如,许多与即时通讯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词汇的爆炸式增长,清晰地描绘了信息获取方式的革命。更妙的是,书中对一些外来词汇的本土化处理也进行了有趣的记录。有些音译词在当时还处于摸索阶段,其“官方”或“主流”的译法尚未完全固定,词典收录了不同阶段的常见用法,这对于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适应性非常有价值。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仅是掌握了一批新词,更像是获得了一张进入2005至2010年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入场券”,那种鲜活感是其他静态的历史资料无法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