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因斯坦 想象颠覆世界
定价:42.0元
作者:刘继军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502651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附赠:连中学生都看得懂的相对论理论讲解。
天涯知名作者刘萝卜锅**作品。
点击率破千万的科普力作《文盲正侃时间史》系列第二部。
内容提要
购买了这本书,你其实买了两本书——人物传记,物理科普。
既可以领略爱因斯坦波澜壮阔的一生,又可以八卦他鲜为人知的故事,还可以顺便学学相对论的基本原理,见证现代物理大厦的奠基。
科学,文科生也看得懂;
文学,理科生也涨知识;
哲学,挂科生也开脑洞。
文盲作者的口号是:好读、易懂、轻松、幽默,拒绝诘屈聱牙、各种。
目录
作者介绍
刘继军,男,汉族,70后,生于南方,扎根东北,自比为技校学历的文盲。喜欢读书、写作、画画,曾在省市级媒体上发表各类豆腐块80余篇,有一项个人发明。
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有真相癖,喜欢独自胡思乱想,热爱自然科学类读物,阅读中发现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问题、科学事实其实十分精彩,遂产生用有趣的写法与人共享科学之乐的想法。
文摘
怪小孩
1879年3月14日,德国乌尔姆。
无论从天文学、气象学,还是从玄学、神学上看,这都是普通的一天。风雨雷电,没有;红光祥云,没有;祥瑞降临,没有;流星划落,没有。甚至,一个稍稍出格点的梦也没有。
美丽的多瑙河水傍城而过,没有一丝留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这样来到人世间。那一声普通的啼哭,只快乐了他的父母。
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没有太多时间为当爹高兴。因为,他只够糊口的羽毛褥垫生意不行了,犹太人善于经商的基因在他身上已经凋零了,他正在为举家迁往慕尼黑、重新开始新的事业而奔波。
波林科克女士泛滥的母爱中透出一丝不安。因为她发现小爱因斯坦有一个超凡脱俗的大后脑勺,还有棱有角!一看到儿子的大头,她就有点儿头大。
“太重了!太重了!”对婴儿界见多识广的奶奶看着小爱因斯坦的大头,小声念叨着。她老人家在担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样弱小的身体,能撑得起如此硕大的脑袋吗?
实践证明,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小爱因斯坦在该站起来的年龄站起来了。他幼小的肩膀地顶着那颗大大的脑袋。
1880年6月,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已经携家小在慕尼黑开始创业了,他和弟弟雅各布办了一个小企业,主营业务是安装煤气和自来水管道,生意还算兴隆,幸福似乎已经来敲门了。
但是,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小爱因斯坦不说话—在早该说话的年龄。
大大的头,我们可以用“智慧拥挤”来解释,这也是所有大头儿子的爸爸的一致意见。但是快3岁了还不说话,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赫尔曼爱因斯坦左思右想,这事好像只有医生能帮上忙。
于是,一名医生华丽丽地出现在小爱因斯坦面前,他以专业的眼光看着小爱因斯坦,与此同时,小爱因斯坦也以更专业的眼光看着医生。
眼神有交流。
医生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因斯坦不说话,是因为他在思考!
神医啊!你应该神算。
赫尔曼爱因斯坦、波林科克这两口子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实际上,爱因斯坦后来很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说话了,他并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思考方式不同,他想问题,图像思维多,语言思维少。他后来说:“我很少用词语进行思考,只有在想法产生后,才试着用词语表达出来。”
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虽没有继承犹太人经商的精明,却继承了犹太人的高智商。早在中学时代,他的数学天赋就一度引人注目,除了数学之外,他还热爱诗歌,每每陶醉于其中不能自已,这对于一个以经商为生的人来说,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波林科克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学、音乐是她的挚爱,极高的文化修养、高雅的爱好,对于一个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主妇而言,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是幸运的。他们的生命,以及他们生命中的一切,缔造了的爱因斯坦。
但是以后的事,现在,还在缔造阶段。爱因斯坦一家还得过日子。
1881年11月,爱因斯坦的妹妹出生了,她叫玛丽亚,但大家都叫她的昵称:玛雅。爱因斯坦次见到她时,以为是老爸老妈送给他的玩具,还问轮子在哪儿。
1885年,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弟弟雅各布倾囊而出,加上波林科克的父亲,也就是小爱因斯坦姥爷的资助,他们开办了一家电子技术工厂,主要生产发电机、仪表等电气产品。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各项指标预期良好。
一切似乎明朗起来,但是小爱因斯坦的表现令人捉摸不定、喜忧参半。
他好奇。大自然的一切令他心醉。父亲经常带全家去郊游,融入慕尼黑郊外的田野和森林,这也是爱因斯坦童年幸福的时光。四五岁时,他生病了,父亲拿来一个罗盘给他解闷。看着被某种神秘力量牵引着的小磁针,小爱因斯坦顿时激动得浑身颤抖,满脑子问号挤走了身体的病痛,为什么它总是指向北方?它怎么知道那是北方……这些问号深刻而持久,直到他终找到答案。
他沉静。喜欢静静地思考。谁要是破坏了他独处的心境,他便会大发雷霆,甚至以扔东西来捍卫自己的个人世界。1888年,9岁的爱因斯坦进入了以正统古板著称的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开始了他一生中痛苦的一段校园生涯。经验表明,越不热爱学校的学生,越热爱同学,不纠集一伙同学玩个天翻地覆,真有些愧对“不爱校”的名声。但颇受欢迎的爱因斯坦常常躲开小伙伴,独来独往。专注于安静的事,是他的爱,吵吵闹闹,他却本能地躲开。
他坚韧。喜欢一个人挑战高难度的游戏,比如用薄纸片搭房子,不成功决不罢休。玛雅说,哥哥能搭起14层的卡片楼,这个难度可不一般。就算玛雅的记忆有些偏差,卡片楼的高度曾给玛雅带来震撼也是显而易见的。雅各布叔叔经常出些数学题让爱因斯坦解答,爱因斯坦也乐在其中。12岁时,雅各布叔叔告诉他“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他运用的想象力和图像思维能力,居然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要知道,他那时还没有接触过几何学著作。
他爱音乐。3岁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6岁开始在母亲的陪伴下练习小提琴,并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了。后来,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爱因斯坦答道:“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了。”
他迟钝。经常找不到钥匙,衣服扣总是扣不齐,甚至常常忘记吃饭!由于时常沉浸在思考中,在课堂上发言时,老师总觉得他讲得太慢,显得有些傻乎乎的。为此,同学们还送了他一个“笨蛋先生”的绰号。就连校长也说他将来肯定一事无成。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史上不靠谱的预言。
他好学。求知欲。还是12岁时,爱因斯坦一家参加了一个传统的犹太慈善活动—每周四请一位贫困大学生来家里吃饭。就是通过这次活动,爱因斯坦和俄国大学生塔尔梅成了忘年交。塔尔梅热爱科学、哲学,他经常给爱因斯坦带这方面的书,次是《圣明几何学小书》,爱因斯坦一口气学到后一页,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力和物质》《宇宙》《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只要能弄到的科学书籍,他的大头都照单全收。
他聪明。他的求知能力与求知欲一样强。13岁时,他得到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一本极其复杂深奥的理论书,一般教授读起来都会感到晦涩难懂,但小爱因斯坦读起这本书,就像别的小朋友读《小红帽》一样,津津有味!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小小年纪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之类的高等数学,别人眼里枯燥、眼花缭乱的公式、符号、数字、定理,在他眼里却犹如优美的乐章。他十二三岁就能与热爱数学的大学生塔尔梅平等讨论数学问题,并且很快,塔尔梅就不是他的对手了。
他叛逆。在读通《几何原本》,自学高等数学时,他就开始怀疑欧几里德的假定。他讨厌学校枯燥的灌输式教育,讨厌的标准答案。所以,尽管小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永远,但讨厌他的老师是他的数学老师。因为高等数学已经熟稔于心的爱因斯坦,经常会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中学数学老师不知所措。
他率直。总是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不遮遮掩掩、拐弯抹角。这个文质彬彬的小家伙是个纯爷们儿!
一切都好像不太正常,一切又好像都很正常。毕竟,谁也不会轻易相信,那个整天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好像哪里不对的家伙,居然是个盖世天才。
在家人和亲友时而纠结、时而惊喜,但始终爱怜的目光中,爱因斯坦茁壮成长着。在同学和老师时而嘲讽、时而诧异
序言
前言
2015年是狭义相对论诞生110周年,广义相对论诞生100周年,它们共同的爱因斯坦逝世60周年。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两次升级,也是人类思想的两次升级。这两大手笔相隔仅10年,且出自爱因斯坦一人之手,为世所罕见。而且,爱因斯坦是量子论的三教父之一,而量子论是人类思想的又一次升级。这三次升级,对于旧世界具有颠覆性的意义。1999年,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在世界具影响力100人排行榜中,名列0。
人类对自然的思考,是哲学、思想的起点。早,我们好奇的祖先想要知道世界是什么,靠啥?靠看,看不见的靠猜,猜不着的靠创作,因此走了不少弯路。就这样,经过几千年的误打误撞、自省自新,我们从直觉、经验、归纳,到理性、逻辑、公理演绎,然后是公理演绎+观测+实践(实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之路。这条路,虽然不能保证直达宇宙真理,但它实用有效的方法体系、精益求精的自检自查和自我更新的机制,能让我们不断修正错误,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所以,每当有人发现科学理论哪里不对时,科学界会自动升级它,甚至发现新理论取代它。至于升级、取代的条件也是简洁而又苛刻:能预测,并符合观测。
纵观科学发展史,既标新立异,又一脉相承。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经典力学,有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一批超人的工作垫底,并且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符,发明者和受众都很容易接受,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麦克斯韦建立他的电磁学大厦,有卡文迪许、库仑、伽伐尼、伏特、欧姆、安培,尤其是法拉第等牛人的工作垫底,还有赫兹等牛人予以支撑,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有理论矛盾苦苦相逼,有伽利略变换打前站,还有洛伦兹、庞加莱敲边鼓,更有普朗克的慧眼识珠,这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广义相对论的创立,是无矛盾相逼、无观测征兆、无现实需要的“三无”产品。其实纵观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历程,又何止“三无”!无人理解,无人相信,无经验可学,甚至无前车之鉴。世上本没有这条路,爱因斯坦走过去了,也便成了主路。
一颗头脑、一支铅笔,仅此而已,但与此对应的,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成就之一!
是什么成就了这个奇迹?智力、勤奋、坚韧、勇气、时代……这些共性的成功因素都有,但能取得如此超凡入圣的成功,爱因斯坦必然有他的独到之处,比如人格、信仰、天赋、思维方式等,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无疑是其耀眼的功法之一。
天马行空,在科学世界开疆扩土,这是一个人的传奇。
其实,这个人的传奇,远远不止于此。
“一战”“二战”、总统、特工、元首、追杀、女王、器、美女、爱情、谍战、世界和平……
集众多大片元素的关键词于一身,谁的人生可以如此精彩?
唯有爱因斯坦。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莫过于它对相对论背后哲学意义的探讨。我们都知道相对论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的认知,但书中更进一步,揭示了这些科学理论如何深刻影响了20世纪乃至今天的哲学思想。爱因斯坦的理论,比如“尺缩效应”和“时间膨胀”,不再仅仅是物理公式,它们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牛顿力学框架下的绝对时空观,引发了关于观察者、参照系、以及客观实在性的深层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因果律”的讨论,爱因斯坦的理论虽然在宏观层面保留了因果律,但在微观量子世界,却引入了概率和不确定性,这无疑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发展铺平了道路,也让哲学家们对“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辩论有了新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哲学、艺术、社会思潮紧密相连,相互启发,共同塑造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被爱因斯坦那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所感染。他面对科学难题时的坚韧不拔,即使在晚年也从未停止对统一场论的探索,这种精神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书中也探讨了爱因斯坦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的立场,他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对于战争的厌恶,以及他对人道主义的关怀,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除了严谨的理性思维之外,同样拥有的深厚人文情怀。这让我开始反思,真正的智慧,是否应该包含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科学的意义,以及个人在社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它鼓励我去思考,去质疑,去拥抱未知,就像爱因斯坦一样,用想象力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语言的作者心怀敬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书中对于“质能方程 E=mc²”的解读,远比我在学校里学到的要深刻得多。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公式本身,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质量比作“浓缩的能量”,将光速的平方比作一个巨大的“放大器”,让我瞬间理解了这个公式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爱因斯坦的生活趣事,比如他喜欢拉小提琴,他的“懒惰”形象,以及他对和平的倡导,这些细节使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坛人物,而更像是一位智慧而又充满人情味的邻家智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用轻松愉快的语调,为你讲述一个关于天才、关于宇宙、关于人类思想史的精彩故事。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爱因斯坦的成就,更是深入剖析了他的思考模式。作者仿佛拥有读心术一般,能够捕捉到爱因斯坦在某个关键时刻的灵感闪现,以及他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实验”来突破当时科学的局限。例如,书中对“光子假说”的阐述,就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光的波动-粒子二象性。爱因斯坦并非是坐在实验室里,通过精密的仪器得出结论,更多的是凭借他那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出宇宙运行的图景。这种“想象力”并非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建立在严谨的逻辑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之上。读完这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的进步,往往离不开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打破常规的“异类”。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位颠覆者,他用他的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宇宙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入胜,深邃的宇宙背景下,爱因斯坦那标志性的侧影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他那不羁的思想和深邃的智慧。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当时就被这个标题深深吸引了——“爱因斯坦 想象颠覆世界”。虽然我对物理学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但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传奇色彩,他的理论更是如同科幻小说般令人神往。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起初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满公式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易懂的语言,将爱因斯坦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那些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娓娓道来。从他孩童时期对指南针的好奇,到青年时期在专利局工作的“业余”研究,再到他如何一步步构建起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不懈的探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爱因斯坦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惑,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挣扎与成长,这使得这位科学巨匠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