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原子与宇宙(全彩)
定价:88.00元
售价:66.0元,便宜22.0元,折扣75
作者:(美国)《科学新闻》杂志社(Science News)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212888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部分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星系是如何演化的?是否有一种方式可以统一自然界中的各种力?是否还有其他的“地球”?而且它们是否也有自己的宇宙探险家呢?对宇宙的探索还在继续,答案就在不远的未来。
内容提要
《原子与宇宙(全彩)》内容简介:电子工业出版社与美国科学与公众协会(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及其出版的《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倾力合作,陆续推出《科学新探索》丛书,《原子与宇宙》正是该丛书的第二本书。本书不仅介绍了人类探索广阔的宇宙空间的重要发现,而且拉近镜头关注细节,人类力求通过研究基本粒子和作用力来找出它们所揭示的物质及其存在的本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原子与宇宙》一书的文章均选自近几年《科学新闻》杂志中尤为精彩、受读者欢迎且值得阅读的文章。《科学新闻》杂志是美国专业、全面、及时的科学新闻来源之一。
目录
章:宇宙的基石:基本粒子
(Building Blocks of The Universe: Fundamental Particles)
发现四夸克粒子
四夸克粒子
关于一种新型粒子的证据消失了
质子的半径重新修正为更小值
光子可以选择迂回的传播路径
星际尘埃粒子
神出鬼没的太阳中微子
中微子的母粒子设定速度限制
仪器问题导致了中微子超光速现象
空间中微子并非只有一个单一来源
锂平台之谜
锂谜团将更深
锂元素缺失问题延伸到银河系之外
在中子星的碎片中检测到金元素
就地取材构建生命
宇宙中复杂的分子是如何形成的
恒星诞生时喷发大量分子
气体云中发现了有分支结构的分子
氰化物标志着复杂的化学
在大尺度上的不确定性理论
实验发现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的线索
暗物质候选体大败
共同关注暗物质
第二章:寻找生命:水和生命
(Extraterrestrial Life Exploration: Water and Life)
水星上有冰
火星上曾经可能有水
火星上是安全的,探测车开始搜寻其宜居的迹象
在火星土壤中深挖
好奇号探测器采集到火星泥土样本
火星好奇号探测器没有找到甲烷
火星探测车发现了甲烷的迹象
土星的一颗卫星上隐藏着惊喜
土卫二的冰层下隐藏着一片海洋
土卫二上的海洋是高碱性的
土卫二上的热液活动
土卫二上的间歇泉
一颗遥远的卫星上的冰
木卫二上发现了羽流
木卫二的间歇泉很难被看到
木卫二上发现了板块构造活动
木卫三拥有地下海洋
黎明号宇宙飞船到达了目的地
海水可能不是来自于彗星
水,水无处不在
月球上的水具有地球上水的特征
发现地球大小的行星
开普勒找到了715 个新的世界
重生的开普勒发现了系外行星
开普勒找到了554 颗可能的行星
大的岩质行星擅长建造海洋
寻找另一个地球
处于适当位置的行星能孕育生命
生命可能喜欢冷星附近的岩质行星
系外行星大气中的氧未必是生命的标志
系外行星地球二号位于宜居带中
系外行星开普勒-186f
超级地球位于“好的位置”
测量系外行星质量的新方法
宜居行星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对于生命来说,伽马射线暴是坏消息
超低温液态水打破了纪录
第三章:行星和卫星等
(The Major Plas and Moons)
小的行星依然在给我们带来惊喜
你在这里:从远处看地球
地球周围的临时环带
地球早期经历了长期的撞击
火星极光
火星黏土曾经可能经历过火山活动
土星上的六边形云团
新行星的轨道半径可能是冥王星的两倍
月球尘埃堆积速度极快
关于月球内部的重力地图揭示了动荡的历史
中国的探测车揭示了月球的岩层
月面特征终获解释
月面闪光来自熔滴
岩石的化学揭示了月球起源的细节
土卫六朦胧的“面纱”在下落
地质构造及落水洞可能塑造了土卫六的地形
土卫八上的山脊可能来自太空
哈勃找到了第五颗冥王星卫星
灶神星:比起小行星,更像行星
小行星挤进有环天体行列
小行星产生了长期的磁性
在线追逐彗星
具有古怪轨道的天体回到了家乡
奥尔特云给天文学家抛了一个彗星弧线球
“罗塞塔”揭露了一颗复杂的彗星
彗星暴露了它的基础材料
科学家们探测新的陨石
自成一类的火星陨石
第四章:人类探索的足迹
(Human Explorations)
哈勃年
展望哈勃的未来
天文学的艺术
小望远镜,大行星
旅行者1 号仍未飞出太阳系
旅行者号进入神秘未知的领域
“旅行者1 号”可能还在太阳气泡中
光荣的开普勒望远镜并未终结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重获新生
罗塞塔宇宙飞船到达彗星67P 附近
“菲莱”着陆
“菲莱”的探索中止
火星探测器的日记
前往火星的崎岖道路
火星旅行可能意味着大量辐射
宇航员的安全问题
第五章:恒星和系外行星
(Stars and Exoplas)
太阳风可能穿透了火星的大气
太阳的激波消失了
太阳的短周期记忆
太阳喷射出的气体包层相互碰撞反弹大质量气体球所显示的超弹
庞大的等离子体回路推动了太阳的自转
日冕物质抛射活动的前兆
250 光年以外存在着太阳的未来
太阳的兄弟姐妹
离太阳近的恒星
围绕银河系系中心运动的超高速恒星
恒星婴儿图
自引力透镜双星
三合星系统提供了检验引力理论的新方法
年老的太阳系统
闪光揭示了恒星的属性
年老的恒星偷取邻近天体的气体
早期恒星的光仍未被看到
捕获到来自早期恒星的光
早期的恒星没有我们预期的那样年老
在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周围发现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超重的行星动摇了行星理论
怪异且遥远的行星
行星被“烧烤”后存活下来了
一对系外行星环绕着双星作轨道运动
行星的“躲猫猫”游戏
系外行星的巨型环
古怪的行星轨道
流浪行星漂浮在星团之中
漫游的世界
超级地球可能是通过两种方式形成的
搜寻行星的新方向
通过微引力透镜效应寻找行星
系外行星北落师门b 的新消息
研究发现新的系外行星常常是冒充者
满天繁星都有自己的行星
恒星周围没有空房
对行星来说,拥挤的环境不安全
行星没有必要在恒星的环中
巨大的难以解释的天体盘
新生行星向恒星提供“养料”
第六章:高能天体:黑洞与超新星
(Objects with High Energy: Black Holes and Supernovae)
巨大的黑洞
早期宇宙中质量大的黑洞
伪双黑洞
稀有的三黑洞系统
黑洞的饕餮大餐
黑洞强烈喷流的根源
黑洞叫停恒星工厂
逃离的黑洞找到新家
小型星系是巨大的黑洞的家
一对黑洞已经准备好决战了
进入黑洞时,请系好安全带
原子测量使中子星被充分理解
远的超新星
巡天捕获到即将爆发的超新星
行星搜寻者还发现了超新星
超新星是一个巨大的尘埃工厂
超新星遗迹中存在尘埃
引力透镜效应使遥远的超新星变得醒目
超新星诞生之谜
小行星可能会引发超新星爆发
Ⅰa 型超新星的两种产生机制
新的伽马射线源
恒星爆发中的伽马射线的产生机制
第七章:银河与星系
(The Milky Way and Galaxies)
宇宙中我们自己的家
银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丢失的质量藏在银晕中
银河系中尘埃云的3D 图像
“回光”返照揭示恒星历史
缺失的卫星星系之谜被解决了
银河系的新邻居
银河系将被迎面撞上
一个氢云正向银河系高速前进
一些星系中只含有少量的恒星
星光的影响会减少下一代恒星的生成
大爆炸之后,小型星系可能引发了再电离
第八章:宇宙深处
(The Deep Universe)
早期宇宙的遗迹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机制
宇宙纤维
星系团异常高产
搜寻遥远的信号
探测到来自远方的射电脉冲
宇宙中一次神秘的爆发
星系的伽马射线光晕暴露了暗物质
追踪宇宙能量
宇宙射线工厂
宇宙射线暗示了暗物质的存在
暗物质,你在哪?
暗物质纤维被照亮
用DNA 捕捉暗物质
分裂的星系为暗物质提供了线索
暴胀理论追踪
早期宇宙的增长速度
哈勃常数值之争
宇宙的图像
普朗克检验之前的研究结果:宇宙学家得到的结论大部分是正确的
原初引力波被发现
原初引力波,还是尘埃?
尘埃获胜
BICEP2 低估了尘埃的影响
虚拟的宇宙重现了130 多亿年的历史
作者介绍
美国《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由非营利机构美国科学与公众协会(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出版,出版地为华盛顿特区。纸质版《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为双周刊,同时开通了每日更新的新闻网站 (.ScienceNews.org)。纸质版《科学新闻》杂志拥有超过9.3万的付费订阅者,网站年独立访问量高达1200万。此外,《科学新闻》杂志在社交媒体上也十分活跃,拥有220万脸谱网粉丝和150万推特粉丝。《科学新闻》杂志已有94年的历史,一直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值得信赖的科学信息。1922年,报纸出版人爱德华·W. 斯克里普斯(Edward W.Scripps)创办了《科学新闻》杂志,初名为Science News-letter,这是美国份旨在为公众提供客观严谨的科学新闻的出版物。如今,《科学新闻》杂志的使命依然没有改变,始终以“传播育人”为己任,继续将各个科学领域的重要发现传递给公众。《科学新闻》杂志由*的团队撰写、编辑和设计,面向科学爱好者、希望更深了解前沿科学成果的学者,以及时刻关注其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刚拿在手上,我就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深邃的色彩和宇宙的意象,瞬间勾起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书名“原子与宇宙(全彩)”给我的感觉是,它将带领我进行一次跨越尺度、连接微观与宏观的旅行。我一直对那些构成世界最基本单元的粒子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我们所见的一切充满疑问,同时,对浩瀚无垠的宇宙,它的诞生、演化以及其中蕴藏的奥秘也充满了敬畏。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清晰、生动的方式,将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尤其“全彩”的标注,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精美插图和图表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些视觉元素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比如量子纠缠或者黑洞的形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让我能以一种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从微小的原子到广阔的宇宙,一切都将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知识。
评分我是一个对宇宙和科学一直抱有朴素好奇心的人,但往往因为知识储备不足,在阅读相关书籍时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道为我量身定制的光。从封面上那绚丽的色彩和引人入胜的标题,我就知道它可能不会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我试着去想象,书中会描绘怎样的景象?是穿越时空的虫洞,还是星尘汇聚的星系?是构成物质的神秘夸克,还是揭示宇宙奥秘的弦理论?我深信,科学本身是充满诗意的,而好的科普读物,应该能够将这种诗意传递给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遥远而深奥的宇宙现象,以及构成我们自身和周围一切的微小粒子,变得触手可及。尤其对于“全彩”的承诺,我寄予厚望,希望那些精美的插图能够像一扇扇窗户,让我窥探到宇宙的壮丽与原子世界的奇妙。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点燃我深入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让我不再因为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却步,而是被那些令人惊叹的发现和未解之谜所吸引。
评分拿到这本《原子与宇宙(全彩)》,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厚重感。当然,我说的不是物理上的重量,而是它所承载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我对科学领域中的“大问题”一直很着迷,比如宇宙的最终命运是什么?我们是如何从一无所有的奇点演化到如今的丰富多彩?而构成这一切的最小单元——原子,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这本书的标题恰好囊括了这两个维度,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将从最小的粒子到最遥远的星系之间的联系娓娓道来。我特别关注“全彩”的印刷质量,因为我深知,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视觉化的呈现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期待那些精美的宇宙星云图片,那些清晰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够帮助我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原子与宇宙(全彩)”着实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一个对科学历史和哲学思考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常常会思考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从最早的朴素原子论,到如今我们对量子世界的精妙理解,再到对宇宙规模的不断拓展,这个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两个看似极端但又紧密相连的主题进行融合。它是否会讲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如何提出颠覆性理论的?是否会探讨科学发现背后的思想碰撞和逻辑推理?“全彩”的呈现方式,让我联想到那些著名的科学图解,比如描绘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或是模拟宇宙大爆炸过程的图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引发读者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思考,以及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赞叹。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在微观的原子世界和宏观的宇宙之间,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并用色彩斑斓的视觉元素来佐证那些令人着迷的科学事实。
评分这本书刚到手,迫不及待地翻开。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那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将人拉入了无垠的星空。书名“原子与宇宙(全彩)”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与微观并存的魅力。我一直对宇宙的起源、星系的演化以及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正好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点。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序言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他似乎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极其复杂的科学概念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解释,这两部分内容往往是普通读者最容易感到晦涩的地方,如果作者能有独到的见解和清晰的阐述,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而且,“全彩”这个词,暗示了书中有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这对于理解抽象的科学理论至关重要。我希望这些图像不仅仅是装饰,而是能够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关于黑洞、星云、亚原子粒子运动的描述。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知识盛宴”的预感,我准备好迎接一场关于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的奇妙旅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