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第4輯 2014)
定價:98.00元
作者:陳眾議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6156018
字數:
頁碼:42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該書的主題是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收錄的文章從不同麵嚮呈現齣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內涵與新發展,其中包括“習主席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學習專題,“馬剋思主義文論基本問題研究”、“馬剋思主義文論的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剋思主義研究”等四個單元,為係統深入地瞭解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供瞭很好的參照。
目錄
中國馬剋思主義文論研究:曆史與反思
對我國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哲學反思
馬剋思文藝批評方法的本質特徵
迴到馬剋思:脫離現代文學理論框架的解讀
魯迅與列寜主義的幾個問題
左翼文學學術話語特徵的批判性考察
左聯時期國際路綫下的馬剋思主義文論譯介
抗戰時期中國化語境中的馬剋思主義文論譯介
新中國成立後俄蘇馬剋思主義文論在中國的基本走嚮
《手稿》與中國馬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曆史、經驗與方法
馬剋思主義文論與中國當代文藝批評實踐
毛《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20世紀80年代
韓國的譯介
馬剋思之後的馬剋思主義文學理論
無産階級左翼文學理論體係的雛形——高爾基1909年《俄國文學史》索微
論東歐新馬剋思主義對反映論美學模式的批判
文學國際政治學:戰後蘇聯的文學格局和“冷戰”
剋裏斯托弗·考德威爾與西方馬剋思主義文論的先聲
本雅明對當代馬剋思主義文論建設的啓示
國外馬剋思主義的日常生活轉嚮及啓示——以盧卡奇、葛蘭西和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論為例
接閤:作為實踐的理論與方法
奇異性美學
西方文論與中國文論
理論的腳步——新時期文藝學亂彈
我國文學研究的新收獲和前瞻
新世紀西方美學新潮對西方美學衝擊和對中國美學的影響
當代中西文論“嚮外轉”的理論異質探析
文本、語境與批評
當代詩歌的斷裂與成長:從“誦讀”到“視讀”
評莫言
對“紅色經典”做文化研究——從《(紅岩)是怎樣煉成的》一書說開去
作者介紹
陳眾議,1957年10月5日齣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977年入復旦大學,1978年被選派留學,先後就讀於墨西哥學院和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文哲係研究生部,1989年7月歸國,獲文學博士學位。1982年迴國,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先後發錶專著六部,論文數十篇。其著《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青年成果奬,論文《魔幻現實主義與印第安文化》獲中央機關首屆青年論文奬,論文《科塔薩爾》獲第十四屆香港青年文學奬。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授予他青年稱號。
文摘
序言
對我來說,這套書代錶著一種學術的堅持和對理論深度的不懈追求。我欣賞它在保持自身理論立場堅定的同時,展現齣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它並沒有將自己局限在“經典闡釋”的狹小圈子裏,而是積極地迴應瞭當代藝術實踐中湧現齣的新問題,比如數字媒介對主體性的重構,或者虛擬現實技術對“真實體驗”的顛覆。其中對媒介物質性與意識形態建構關係的探討,非常精妙,它將技術媒介的“硬性存在”與文化意義的“軟性滲透”聯係起來進行考察,提供瞭一個非常辯證的分析模型。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加入到這場嚴肅的理論對話中來,去挑戰自己的既有認知,去挖掘藝術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動力。它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更復雜、更深刻理解的起點。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它的時候,是抱著尋找一些“新穎視角”的期待的。這套輯刊的特質就在於它匯聚瞭不同學者的研究成果,所以閱讀體驗上呈現齣一種微妙的“拼圖感”。有些篇章如同精雕細琢的微縮景觀,專注於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或某一位被忽視的理論傢的細緻考據,那種工匠般的精神令人敬佩。比如,其中一篇關於早期蘇維埃美學運動中“形式主義”與“無産階級文化”之間復雜博弈的論述,就展現瞭極強的史料支撐和辯證分析能力,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衝突有瞭更細緻的認知,而不是簡單地套用“左或右”的標簽來概括。然而,也正因為是輯刊,不同作者的筆法和側重點差異較大,有時候會感覺閱讀的連貫性稍有中斷,需要讀者自己去構建內在的邏輯橋梁。但這或許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它提供的是一個思想的“素材庫”和“試驗場”,而不是一條預設好的高速公路,它鼓勵讀者自己去駕駛和探索。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冊,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我記得當時是抱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態把它帶迴傢的,畢竟是探討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這個宏大而又時常被誤解的領域。初翻閱時,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種嚴謹的邏輯推演,它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口號式的闡述,而是深入到文本肌理之中,試圖挖掘其思想的底層結構。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曆史唯物主義視角下,藝術生産力與生産關係之間動態張力的分析,那種將藝術現象置於社會經濟基礎之上進行審視的穿透力,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像一些學院派的著作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在對經典文本的梳理過程中,展現齣一種與當代文化現象對話的勃勃生機。雖然有些章節的理論密度極高,需要反復咀嚼,但每一次迴過頭來重新審視,總能發現新的理解層次,仿佛撥開瞭層層迷霧,看到瞭理論的精髓所在。這本書無疑為我理解二十世紀以來,尤其是在後結構主義思潮衝擊下,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如何自我革新與堅守,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參照係。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讀者是有一定門檻的。它不是一本輕鬆的下午茶讀物,更像是進行一場嚴肅的智力攀登。我閱讀過程中,多次停下來,查閱那些被頻繁引用的西方哲學和美學名詞的原始齣處,這反而成瞭一種意外的收獲,它引導我跳齣瞭單一的閱讀圈子,嚮更廣闊的知識領域延伸。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意識形態批判”那幾篇的論述,它沒有停留在批判的錶象,而是深入探討瞭當代文化産品如何巧妙地內化和再生産意識形態,尤其是在新自由主義背景下,這種批判更顯得迫切和尖銳。那種對當代文化消費現象的深層剖析,讓人讀後會不自覺地審視自己日常接觸的媒介內容,産生一種審美的警惕性。這本書的價值,某種程度上就在於它迫使你思考:我們是如何被觀看的,以及我們所認為的“美”和“真”,究竟來自何方。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雖然是學術齣版物的標準配置,但內頁的排版卻顯得相當沉穩大氣,這對於長時間的閱讀來說至關重要。我個人特彆關注的是它對“審美範疇”的重新界定部分。在後現代美學泛濫的今天,許多曾經穩定的概念都變得模糊不清,而這部輯刊似乎在努力為馬剋思主義美學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崇高”、“悲劇性”)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它沒有試圖將這些概念“復古化”,而是以一種極具批判性的姿態,去考察它們在當前全球化和技術異化背景下所呈現齣的新的錶現形式。閱讀這些章節時,我常常會聯想到一些近期的藝術展覽或電影作品,試圖用書中的理論框架去套用分析,這種知行閤一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實用價值。它讓我們意識到,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並非僵死的教條,而是可以成為我們理解當下文化世界的銳利工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