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 9787511548276 人民日报

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 9787511548276 人民日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海风 著
图书标签:
  • 地方软法
  • 法治
  • 治理
  • 规制
  • 中国法律
  • 地方治理
  • 政策研究
  • 法律研究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社会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48276
商品编码:2957956448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

定价:39.00元

作者:段海风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5482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着重从法理学的视域,结合部门法理论,以地方“”为例,考虑软法治理的规制问题。首先通过比较中外各种定义,分析了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期望从法律现实主义的角度认识软法,评价软法治理。同时,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对软法治理进行规制的必要,并具体论述如何规制。

本书采用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视角和理念上均有创新之处,丰富和深化了学界对于软法问题的研究,于地方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启发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主体部分由6章构成。章提出问题,论析选题的研究价值;第2章比较中外有关定义,提倡中性意义上的软法界定;3、4两章,主要论述“为何规制”的问题;5、6两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软法治理的总体规制目标。

目录


目?录

摘要

第 1 章?绪?论?…………………………………………………… 001

1.1?研究背景?……………………………………………………… 001

1.2?研究价值?……………………………………………………… 002

1.2.1?软法有关问题的研究价值?…………………………… 002

1.2.2?地方“”及其规制问题的研究价值?……… 005

1.3?有关研究综述?………………………………………………… 007

1.3.1?国外的软法研究?……………………………………… 007

1.3.2?的软法研究?……………………………………… 013

1.3.3?对于“”问题的研究?………………… 019

1.4?基本研究方法?………………………………………………… 023

1.4.1?实证分析方法?………………………………………… 023

1.4.2?规范分析方法?………………………………………… 023

1.4.3?比较分析方法?………………………………………… 024

1.4.4?文献整理方法?………………………………………… 024

1.5?寻求的创新之处?……………………………………………… 024

第 2 章?软法概说?………………………………………………… 027

2.1?何为软法?……………………………………………………… 027

2.1.1?软法的定义?…………………………………………… 027

2.1.2?软法概念的证成?……………………………………… 033

2.2??软法的性质?…………………………………………………… 036

2.2.1?准法律性??……………………………………………… 036

2.2.2?柔性?…………………………………………………… 038

2.2.3?灵活性?………………………………………………… 039

2.3??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040

2.3.1?软法与硬法?…………………………………………… 040

2.3.2?软法与“活法”等概念?……………………………… 044

2.3.3?软法与政策?…………………………………………… 046

2.4?软法的表现形式?……………………………………………… 046

2.4.1?国际法上的表现形式?………………………………… 047

2.4.2?的表现形式?……………………………………… 048

2.5?“”:中国特色的软法?…………………………… 050

2.5.1?“”的历史和内涵?………………………… 050

2.5.2?“”和“行政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

?????关系?…………………………………………………… 051

2.5.3?“”的类型化?……………………………… 053

2.5.4?“”的特征?………………………………… 055

2.5.5?“”属于软法的范畴?……………………… 056

2.6??软法治理的发生机制?…………………………………… 057

2.6.1?软法治理的内涵?……………………………………… 057

2.6.2?软法治理的实现方式?…………………………… 059

第 3 章?软法治理的利弊衡量与规制必要?……………………… 063

3.1?从法律现实主义的视角认识软法及软法治理?………………………063

3.1.1?法律现实主义的有关理论及启发意义?……………… 064

3.1.2?由法律现实主义认识软法?…………………………… 066

3.1.3?立足法律现实主义评价及规范软法治理?…………… 069

3.2?软法治理的优势?……………………………………………… 071

3.2.1?弥补硬法的不足?……………………………………… 072

3.2.2?推动开放性的公共治理和善治的形成?……………… 073

3.2.3?实现对本土资源和法外资源的充分利用?…………… 074

3.2.4?更能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075

3.3?软法治理的不足?……………………………………………… 076

3.3.1?软法和硬法、法治在程度上存在冲突?………… 078

3.3.2?责任制度不规范或不明确?…………………………… 080

3.3.3?可能侵占道德及私人空间?…………………………… 080

3.3.4?不易获得司法救济?…………………………………… 081

3.4?软法治理的总体评价?………………………………………… 082

3.4.1?程度上具备实质合理性,但缺形式合理性?… 082

3.4.2?大体适合社会的需要,具有独特的价值?…………… 085

3.4.3?存在不少现实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规制?……… 086

3.4.4?“软硬兼施”的混合治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088

第 4 章?软法治理利弊在地方“”上的体现?……………… 091

4.1?我国地方“”的积极功能?………………………… 091

4.1.1?减少法律及政策的缺失?……………………………… 091

4.1.2?缓解中央、地方利益的固有矛盾?…………………… 096

4.1.3?化解地方无立法权或立法成本较高的困局?………… 097

4.2?地方“”盛行滋生的问题?………………………… 099

4.2.1?消解法律或政策的和效力?……………………… 099

4.2.2?内容和程序不规范、科学?………………………… 102

4.2.3?扭曲市场规则?………………………………………… 103

4.2.4?轻视民众权益的有效保护?…………………………… 104

4.2.5?承诺之后难以兑现?…………………………………… 105

4.2.6?法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105

4.2.7?“”产生上述弊端的原因?………………… 107

4.3?地方经济类“”的特殊性?………………………… 109

4.3.1?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立法试验创新色彩?…………… 109

4.3.3?容易造成“良性违宪”或“良性违法”?…………… 112

4.3.4?浙江土地流转改革中的“”例析?………… 114

小?结?……………………………………………………………… 120

第 5 章?对于我国软法治理的总体规制目标?…………………… 121

5.1?保证法制统一?………………………………………………… 121

5.1.1?维护法律尊严?………………………………………… 121

5.1.2?逐步健全和细化法律?………………………………… 124

5.1.3?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 125

5.1.4?实现软、硬法的协调互补?…………………………… 127

5.2?促进民主协商?………………………………………………… 128

5.2.1?沟通、协商的模式?…………………………………… 128

5.3?创新社会治理?………………………………………………… 130

5.3.1?增进居民自治是我国社会治理方式改革的目标?…… 130

5.3.2?减少公权力性软法对社会的干预?…………………… 131

5.3.4?公权力机构在社会治理中应多采用柔性手段?……… 132

小?结?……………………………………………………………… 133

第 6 章?对于地方“”类软法的规制方法?…………… 135

6.1?由主管部门审查,保障其合法、合理性?…………………… 135

6.1.1?审查对象?……………………………………………… 136

6.1.2?审查内容?……………………………………………… 139

6.1.3?审查程序的完善和审查主体的拓宽?………………… 141

6.2?引入交流式立法,增进制定过程民主化?…………………… 144

6.2.1?交流式立法的意义?…………………………………… 144

6.2.2?国外代表性的交流式立法实践?……………………… 146

6.2.3?交流式立法对我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要求?………… 147

6.3?凭借司法审查,形成刚性规制?……………………………… 149

6.3.1?对“”进行司法审查的原因?……………… 149

6.3.2?国外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司法审查的方式?……… 150

6.3.3?我国对“”进行司法审查的依据?………… 151

6.3.4?我国对“”进行司法审查的具体方式?…… 153

6.3.5?我国地方“”可诉性的强化?……………… 154

6.4?健全清理机制,实现及时废止?……………………………… 155

6.4.1?健全清理机制在我国当前的迫切性?………………… 155

6.4.2?我国政策对健全清理机制的要求?…………………… 156

6.4.3?我国“”清理机制的健全之策?…………… 157

小?结?……………………………………………………………… 159

第 7 章?结?语?…………………………………………………… 161

参考文献……………………………………………………………… 165

后?记………………………………………………………………… 179

作者介绍


段海风,男,生于河南信阳。2001 年河北大学经济法专业本科毕业,2005-2008年于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11-2014 年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12 年赴台湾访学。2001-2011 年在广西师大出版社从事编辑、法务工作,2010年获评副高职称。2014 年 7 月转广西师大法学院任教。主要关注领域为地方法治建设与评估、知识产权、企业治理等。先后公开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参编著作四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现任广西地方法制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负责广西法治建设与评估网(含数据库)的创建。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图书信息: --- 新书推介: 《数字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重塑与韧性构建:跨国企业战略调整与区域经济影响研究》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具有经济学或国际贸易背景的专家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知名或专业出版社名称,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 或 商务印书馆] ISBN: [此处可填入一个不同的、符合标准的ISBN] 定价: [此处可填入一个合理的定价] ---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进程经历深刻变革的今天,数字技术、地缘政治冲突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传统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提出了严峻挑战。本书深入剖析了在“新常态”下,全球供应链如何从单纯追求成本最优转向强调韧性、敏捷性和可持续性的复杂转型过程。 本书以跨学科的视野,整合了国际贸易理论、运营管理学、信息技术(IT)应用以及地缘经济学分析框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跨国企业高管以及学术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和战略指导。 第一部分:范式转移——从“效率优先”到“韧性优先”的逻辑重构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准时制生产”(JIT)和“精益管理”为核心的全球化供应链逻辑。随后,重点论述了驱动当前范式转变的内生与外生因素。 数字化驱动力的双刃剑: 探讨了工业物联网(IIoT)、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技术在提升供应链透明度方面的潜力,同时也审视了这些技术在数据安全、技术壁垒和“数字鸿沟”方面带来的新风险。 地缘经济冲击的量化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键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等非市场因素,如何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其“单一来源”或“集中式生产”的战略风险。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整合: 阐述了气候变化、碳排放限制和劳工标准日益成为供应链设计不可或缺的刚性约束,企业必须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内化为供应链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战略重塑——供应链地理空间与组织架构的调整 面对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跨国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动作来优化其全球布局。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模型构建。 “近岸外包”(Nearshoring)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实践差异: 区分了基于地理临近性和基于政治信任的两种供应链回流或重定向趋势。通过对北美、欧洲及东南亚地区的具体行业(如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考察,揭示了这些策略在成本、技术转移和市场准入方面的权衡取舍。 多中心化与“区域集群”战略: 论证了“中国+N”模式的演变,即企业不再简单地撤离某一高风险地区,而是建立多个并行的、互为备份的区域性生产和分销中心,以应对局部中断。重点分析了“东盟+3”内部供应链整合的动态平衡。 数字化孪生与协同网络的构建: 研究了先进的模拟技术如何帮助企业在投入巨资进行物理重构之前,对不同供应链方案进行压力测试,从而实现“预见性管理”,而非“反应性管理”。 第三部分:区域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并非均匀分布,它对不同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兴经济体的角色演变: 考察了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如何积极承接产业链转移,它们在基础设施建设、熟练劳动力培养和营商环境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瓶颈。特别关注了“基础设施即服务”对吸引高端制造的重要性。 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困境: 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推行的“关键技术回流”政策(如《芯片与科学法案》)在实际操作中遭遇的成本高昂、熟练技工短缺以及生态系统不完整的挑战。 贸易政策与区域一体化的互动: 评估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在促进区域内供应链互补性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如何与更广泛的全球贸易体系形成张力。 研究贡献: 本书不仅提供了对当前全球供应链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更重要的是,它基于详实的实证数据和前沿的理论模型,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具体路线图。它强调,未来的竞争优势将不再仅仅来源于谁能生产得更便宜,而是来源于谁能更快地感知风险、更有效地吸收冲击并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构建能力。对于关注宏观经济走向、产业政策制定以及企业战略转型的读者而言,本书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当前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特别是地方层面的治理,由于其直接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往往需要更为灵活和多元的治理工具。“软法”,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更具适应性和生命力的治理力量。它可能包括了政策指导、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甚至是一些非正式的社会约定和惯例。而“规制研究”,则指向了对这些软法力量的系统性梳理、分析和规范,以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发展的目标。“现象”的考察和论证,则说明作者的研究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立足于中国地方治理实践中的真实情况,通过深入的调查和严谨的分析,来揭示软法治理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现象”的具体案例,让我能够理解软法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又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运用地方软法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和建议,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有序、高效、公平和富有活力的社会治理体系。

评分

我对这本书所呈现的研究主题感到非常新奇。软法,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柔性而强大的力量。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阐述软法在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比如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社区居民公约、道德倡议、非正式的社会协商机制等等。这些看似“非正式”的规则,却往往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比僵硬的法律条文更能有效地引导行为、解决纠纷。书中提到的“现象”,我十分好奇究竟是指什么,是某种普遍存在却又难以用硬法来明确界定的社会问题?还是一种新型的地方治理模式的兴起?作者又是如何从这个具体的“现象”出发,来构建起整个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框架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软法如何作用于地方社会,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时,“规制研究”也暗示着一种对“如何管好”的探索,也就是说,作者可能不仅会描述软法的存在,更会探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监督和完善,使其在地方治理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作用,并规避潜在的风险。这对于提升我国地方治理的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勾起了我对于“法”的更深层次思考。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将法律视为具有强制力的“硬法”,但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着无数“软法”的身影。比如,一份行业规范、一份社区自治章程,甚至是一种普遍接受的社会习惯,都在悄无声息地规制着我们的行为。“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这说明作者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深入探究这些“软法”是如何在地方层面发挥作用的,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因为“现象”往往是问题的根源或表现,作者很可能通过对某个具体“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揭示软法治理的普遍规律。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对不同地方、不同领域软法治理的比较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读之下,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个对法治建设和地方治理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思考,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硬法”,我们的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着一些更具弹性、更贴近生活、更能在细微之处发挥作用的“软法”?“规制研究”这个词,又让我联想到对于事物发展脉络和内在机制的深入探究,而非浅尝辄止的表面描述。再结合“现象”的考察和论证,这似乎预示着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研究的视角投向了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值得我们关注的某些特定情况。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信息价值有了初步的信任感。尽管我还没有机会翻开这本书,但仅仅是书名所勾勒出的研究方向,就足以让我充满期待。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现状,识别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推演,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制思路。这种对“看不见”的法律力量的关注,以及将其“规制”化的尝试,无疑是中国法治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它关乎到政策的落地,关乎到社会治理的效能,更关乎到我们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前沿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在当下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也日益凸显。传统的“硬法”体系虽然是法治的基石,但在很多细枝末节、或者需要快速响应的领域,其作用可能受到一定限制。这时候,那些更具灵活性、更贴近社会实际的“软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研究“软法”的,是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补充,还是将其视为一种与硬法并行的、具有独立价值的治理工具?而“规制研究”这一提法,则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会深入剖析软法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的运行逻辑、形成机制以及潜在的失范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管控和引导措施。例如,如何确保软法的公平性、透明性,避免其被滥用或者滋生新的不平等?书中提到的“现象”究竟是指什么,是否与当前地方治理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模式,尤其是在软法层面如何实现更有效的“治理”,而不仅仅是“管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