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
定价:39.00元
作者:段海风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5482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着重从法理学的视域,结合部门法理论,以地方“”为例,考虑软法治理的规制问题。首先通过比较中外各种定义,分析了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期望从法律现实主义的角度认识软法,评价软法治理。同时,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对软法治理进行规制的必要,并具体论述如何规制。
本书采用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视角和理念上均有创新之处,丰富和深化了学界对于软法问题的研究,于地方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启发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主体部分由6章构成。章提出问题,论析选题的研究价值;第2章比较中外有关定义,提倡中性意义上的软法界定;3、4两章,主要论述“为何规制”的问题;5、6两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软法治理的总体规制目标。
目录
目?录
摘要
第 1 章?绪?论?…………………………………………………… 001
1.1?研究背景?……………………………………………………… 001
1.2?研究价值?……………………………………………………… 002
1.2.1?软法有关问题的研究价值?…………………………… 002
1.2.2?地方“”及其规制问题的研究价值?……… 005
1.3?有关研究综述?………………………………………………… 007
1.3.1?国外的软法研究?……………………………………… 007
1.3.2?的软法研究?……………………………………… 013
1.3.3?对于“”问题的研究?………………… 019
1.4?基本研究方法?………………………………………………… 023
1.4.1?实证分析方法?………………………………………… 023
1.4.2?规范分析方法?………………………………………… 023
1.4.3?比较分析方法?………………………………………… 024
1.4.4?文献整理方法?………………………………………… 024
1.5?寻求的创新之处?……………………………………………… 024
第 2 章?软法概说?………………………………………………… 027
2.1?何为软法?……………………………………………………… 027
2.1.1?软法的定义?…………………………………………… 027
2.1.2?软法概念的证成?……………………………………… 033
2.2??软法的性质?…………………………………………………… 036
2.2.1?准法律性??……………………………………………… 036
2.2.2?柔性?…………………………………………………… 038
2.2.3?灵活性?………………………………………………… 039
2.3??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040
2.3.1?软法与硬法?…………………………………………… 040
2.3.2?软法与“活法”等概念?……………………………… 044
2.3.3?软法与政策?…………………………………………… 046
2.4?软法的表现形式?……………………………………………… 046
2.4.1?国际法上的表现形式?………………………………… 047
2.4.2?的表现形式?……………………………………… 048
2.5?“”:中国特色的软法?…………………………… 050
2.5.1?“”的历史和内涵?………………………… 050
2.5.2?“”和“行政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
?????关系?…………………………………………………… 051
2.5.3?“”的类型化?……………………………… 053
2.5.4?“”的特征?………………………………… 055
2.5.5?“”属于软法的范畴?……………………… 056
2.6??软法治理的发生机制?…………………………………… 057
2.6.1?软法治理的内涵?……………………………………… 057
2.6.2?软法治理的实现方式?…………………………… 059
第 3 章?软法治理的利弊衡量与规制必要?……………………… 063
3.1?从法律现实主义的视角认识软法及软法治理?………………………063
3.1.1?法律现实主义的有关理论及启发意义?……………… 064
3.1.2?由法律现实主义认识软法?…………………………… 066
3.1.3?立足法律现实主义评价及规范软法治理?…………… 069
3.2?软法治理的优势?……………………………………………… 071
3.2.1?弥补硬法的不足?……………………………………… 072
3.2.2?推动开放性的公共治理和善治的形成?……………… 073
3.2.3?实现对本土资源和法外资源的充分利用?…………… 074
3.2.4?更能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075
3.3?软法治理的不足?……………………………………………… 076
3.3.1?软法和硬法、法治在程度上存在冲突?………… 078
3.3.2?责任制度不规范或不明确?…………………………… 080
3.3.3?可能侵占道德及私人空间?…………………………… 080
3.3.4?不易获得司法救济?…………………………………… 081
3.4?软法治理的总体评价?………………………………………… 082
3.4.1?程度上具备实质合理性,但缺形式合理性?… 082
3.4.2?大体适合社会的需要,具有独特的价值?…………… 085
3.4.3?存在不少现实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规制?……… 086
3.4.4?“软硬兼施”的混合治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088
第 4 章?软法治理利弊在地方“”上的体现?……………… 091
4.1?我国地方“”的积极功能?………………………… 091
4.1.1?减少法律及政策的缺失?……………………………… 091
4.1.2?缓解中央、地方利益的固有矛盾?…………………… 096
4.1.3?化解地方无立法权或立法成本较高的困局?………… 097
4.2?地方“”盛行滋生的问题?………………………… 099
4.2.1?消解法律或政策的和效力?……………………… 099
4.2.2?内容和程序不规范、科学?………………………… 102
4.2.3?扭曲市场规则?………………………………………… 103
4.2.4?轻视民众权益的有效保护?…………………………… 104
4.2.5?承诺之后难以兑现?…………………………………… 105
4.2.6?法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105
4.2.7?“”产生上述弊端的原因?………………… 107
4.3?地方经济类“”的特殊性?………………………… 109
4.3.1?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立法试验创新色彩?…………… 109
4.3.3?容易造成“良性违宪”或“良性违法”?…………… 112
4.3.4?浙江土地流转改革中的“”例析?………… 114
小?结?……………………………………………………………… 120
第 5 章?对于我国软法治理的总体规制目标?…………………… 121
5.1?保证法制统一?………………………………………………… 121
5.1.1?维护法律尊严?………………………………………… 121
5.1.2?逐步健全和细化法律?………………………………… 124
5.1.3?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 125
5.1.4?实现软、硬法的协调互补?…………………………… 127
5.2?促进民主协商?………………………………………………… 128
5.2.1?沟通、协商的模式?…………………………………… 128
5.3?创新社会治理?………………………………………………… 130
5.3.1?增进居民自治是我国社会治理方式改革的目标?…… 130
5.3.2?减少公权力性软法对社会的干预?…………………… 131
5.3.4?公权力机构在社会治理中应多采用柔性手段?……… 132
小?结?……………………………………………………………… 133
第 6 章?对于地方“”类软法的规制方法?…………… 135
6.1?由主管部门审查,保障其合法、合理性?…………………… 135
6.1.1?审查对象?……………………………………………… 136
6.1.2?审查内容?……………………………………………… 139
6.1.3?审查程序的完善和审查主体的拓宽?………………… 141
6.2?引入交流式立法,增进制定过程民主化?…………………… 144
6.2.1?交流式立法的意义?…………………………………… 144
6.2.2?国外代表性的交流式立法实践?……………………… 146
6.2.3?交流式立法对我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要求?………… 147
6.3?凭借司法审查,形成刚性规制?……………………………… 149
6.3.1?对“”进行司法审查的原因?……………… 149
6.3.2?国外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司法审查的方式?……… 150
6.3.3?我国对“”进行司法审查的依据?………… 151
6.3.4?我国对“”进行司法审查的具体方式?…… 153
6.3.5?我国地方“”可诉性的强化?……………… 154
6.4?健全清理机制,实现及时废止?……………………………… 155
6.4.1?健全清理机制在我国当前的迫切性?………………… 155
6.4.2?我国政策对健全清理机制的要求?…………………… 156
6.4.3?我国“”清理机制的健全之策?…………… 157
小?结?……………………………………………………………… 159
第 7 章?结?语?…………………………………………………… 161
参考文献……………………………………………………………… 165
后?记………………………………………………………………… 179
作者介绍
段海风,男,生于河南信阳。2001 年河北大学经济法专业本科毕业,2005-2008年于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11-2014 年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12 年赴台湾访学。2001-2011 年在广西师大出版社从事编辑、法务工作,2010年获评副高职称。2014 年 7 月转广西师大法学院任教。主要关注领域为地方法治建设与评估、知识产权、企业治理等。先后公开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参编著作四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现任广西地方法制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负责广西法治建设与评估网(含数据库)的创建。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当前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特别是地方层面的治理,由于其直接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往往需要更为灵活和多元的治理工具。“软法”,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更具适应性和生命力的治理力量。它可能包括了政策指导、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甚至是一些非正式的社会约定和惯例。而“规制研究”,则指向了对这些软法力量的系统性梳理、分析和规范,以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发展的目标。“现象”的考察和论证,则说明作者的研究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立足于中国地方治理实践中的真实情况,通过深入的调查和严谨的分析,来揭示软法治理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现象”的具体案例,让我能够理解软法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又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运用地方软法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和建议,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有序、高效、公平和富有活力的社会治理体系。
评分我对这本书所呈现的研究主题感到非常新奇。软法,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柔性而强大的力量。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阐述软法在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比如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社区居民公约、道德倡议、非正式的社会协商机制等等。这些看似“非正式”的规则,却往往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比僵硬的法律条文更能有效地引导行为、解决纠纷。书中提到的“现象”,我十分好奇究竟是指什么,是某种普遍存在却又难以用硬法来明确界定的社会问题?还是一种新型的地方治理模式的兴起?作者又是如何从这个具体的“现象”出发,来构建起整个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框架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软法如何作用于地方社会,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时,“规制研究”也暗示着一种对“如何管好”的探索,也就是说,作者可能不仅会描述软法的存在,更会探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监督和完善,使其在地方治理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作用,并规避潜在的风险。这对于提升我国地方治理的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勾起了我对于“法”的更深层次思考。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将法律视为具有强制力的“硬法”,但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着无数“软法”的身影。比如,一份行业规范、一份社区自治章程,甚至是一种普遍接受的社会习惯,都在悄无声息地规制着我们的行为。“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这说明作者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深入探究这些“软法”是如何在地方层面发挥作用的,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因为“现象”往往是问题的根源或表现,作者很可能通过对某个具体“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揭示软法治理的普遍规律。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对不同地方、不同领域软法治理的比较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读之下,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个对法治建设和地方治理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思考,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硬法”,我们的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着一些更具弹性、更贴近生活、更能在细微之处发挥作用的“软法”?“规制研究”这个词,又让我联想到对于事物发展脉络和内在机制的深入探究,而非浅尝辄止的表面描述。再结合“现象”的考察和论证,这似乎预示着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研究的视角投向了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值得我们关注的某些特定情况。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信息价值有了初步的信任感。尽管我还没有机会翻开这本书,但仅仅是书名所勾勒出的研究方向,就足以让我充满期待。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现状,识别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推演,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制思路。这种对“看不见”的法律力量的关注,以及将其“规制”化的尝试,无疑是中国法治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它关乎到政策的落地,关乎到社会治理的效能,更关乎到我们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前沿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在当下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也日益凸显。传统的“硬法”体系虽然是法治的基石,但在很多细枝末节、或者需要快速响应的领域,其作用可能受到一定限制。这时候,那些更具灵活性、更贴近社会实际的“软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研究“软法”的,是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补充,还是将其视为一种与硬法并行的、具有独立价值的治理工具?而“规制研究”这一提法,则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会深入剖析软法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的运行逻辑、形成机制以及潜在的失范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管控和引导措施。例如,如何确保软法的公平性、透明性,避免其被滥用或者滋生新的不平等?书中提到的“现象”究竟是指什么,是否与当前地方治理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模式,尤其是在软法层面如何实现更有效的“治理”,而不仅仅是“管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