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听力训练体系
定价:18.00元
作者:李国棋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63938223
字数:
页码:1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系统地进行听力训练是音响教育和技术研修的重要一环。听力训练系统包括实际感受声音的音调高低、音量大小、声音音色、时值长短等,还包括音乐的频率特性、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声音记忆等。通过试听比较和分析各种声音的差异,判断产生声音差异的物理原因,有助于提高音响工作者的听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1/3频程中心频率复合音的练习”,提示音为1/3频带中心频率粉红噪声(PinkNoise)。播放声音让学生回答复合音中心频率。由于这个练习与图示均衡器标注完全相同,建立倍频程和1/3频程中心频率复合音的听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助于音响设备的频率操作。
“判断声压级差的练习”是培养音量大小听感与对应物理量声压级差的练习。声压级的单位用dB表示,与声音特性相关的很多指标也都规定以dB为计量单位。对dB的感性是音响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能力。
训练使用一段持续10秒钟左右的音乐,反复重放,提示衰减几dB,然后记忆,要求学生回答重放音乐的声压级差。声压级差的变化幅度从10dB开始,以后缩小到相差5dB,相差2dB。相差10dB时非常简单,很快就能掌握。相差5dB时也容易被分辨,但是相差2dB时就变得相当难了。
与音乐音响频谱特性相关的练习称为“音乐频率特性的练习”,播放标准音乐和某一频带被提上后的相同音乐,让学生比较标准音和比较音的不同,判断在哪个频带上被提升。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感受音乐音响特性的不同对音色的影响。同时,记忆各个音乐频率特征。
“判断复合音成分数的练习”、“判断频谱成分比例的练习”是听取各种各样的合成声音,判断构成测试声音的频率成分或成分比例,感受频谱成分和音色的对应关系。在这些练习中使用的声源都是计算机合成的波谱声音。
以上所述练习,对理解音响心理量和对应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十分有益。
……
序言
绪论
何谓“听力训练体系”
听力训练的目的
听力训练的内容
听力训练的效果
听力训练的历史
章 声音的基础知识
1.1 振动和波
1.1.1 声音的本质
1.1.2 声音的计量
1.1.3 声音的传播
1.1.4 声音的衰减
1.1.5 声音的频率分析
1.2 入耳的听觉感受
1.2.1 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2.2 响度感觉
1.2.3 音调感觉
1.2.4 音色感觉
1.2.5 和谐感觉
1.2.6 空间感觉
第二章 听力训练体系
2.1 声音基本特性的听力训练
2.1.1 辨别音调高低的训练
2.1.2 辨别音量大小的训练
2.1.3 辨别声音长短的训练
2.1.4 辨别声音音色的训练
2.2 音乐特性的判断
2.2.1 音乐的相对声压级差的判断
2.2.2 音乐重放频率特性的判断
2.3 特定声音的记忆
2.3.1 常用声学测试信号的记忆
2.3.2 噪声的记忆
2.3.3 临界频带
2.3.4 混响时间的判断训练
第三章 听力训练软件
3.1 《神耳》的运行环境
3.1.1 硬件要求
3.1.2 软件环境
3.1.3 听力训练体系内容明细表
3。2 主菜单
3.2.1 绪论
3.2.2 检查设备
3.3 听力训练
3.3.1 纯音相对音调高低的判断
3.3.2 纯音频率的记忆
3.3.3 噪声中心频率的记忆
3.3.4 纯音相对音量大小的判断
3.3.5 纯音相对长短的判断
3.3.6 高次谐波成分的判断
3.3.7 频谱分布的判断
3.3.8 频率失真度的判断
3.3.9 调制频率的记忆
3.3.10 音色的判断
3.3.11 音量的判断
3.3.12 音乐高频切除的判断
3.3.13 音乐低频切除的判断
3.3.14 音乐峰型提升的判断
3.3.15 音乐谷型衰减的判断
3.3.16 常用声学测试信号的识别
3.3.17 噪声信号的识别和记忆
3.3.18 混响时间的演示
3.4 听力测试
3.4.1 注册页面
3.4.2 考试页面
3.4.3 成绩及评价页面
第四章 听力训练体系的研究
4.1 听能形成在中国的实践
4.1.1 什么是听能形成
4.1.2 听能形成的训练内容
4.1.3 听能形成系统的训练方式
4.2 听力训练与测试条件
4.2.1 听力练习的诸多问题
4.2.2 训练效果的验证
4.2.3 音响设备的现状
4.2.4 未来的听能形成
4.3 “听觉演示”在中国的再实践
4.3.1 何为“听觉演示”
4.3.2 “听觉演示”的主要内容
4.3.3 “听觉演示”的工具
4.4 听觉与审美
4.4.1 引言
4.4.2 听力行为模型
4.4.3 “高级的”听觉感官
4.4.4 听的美学感受
参考文献
说实在的,市面上很多听力书的“体系”往往只是一个名头,内容上还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真的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不仅教你怎么做题,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听力提升路径图。从最初的听音辨位,到后期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聆听,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检验标准。它的配套资源,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辅助材料,都显得非常用心,确保学习者不会在某个环节掉队。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你短期内提高几分,而在于它提供的这套方法论,一旦掌握,可以终身受益。它教会我如何带着问题去听,如何有目的性地在信息流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对于任何真正想把英语听力当成一项技能来培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可靠的“地基”。它不会保证你听完后立刻变成母语者,但它绝对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踏踏实实地向着高水平听力迈进。
评分我是一位工作了几年,但需要重新准备某些考试的朋友,所以对于那种只适合高中生的基础练习是完全不感兴趣的。这本书在处理复杂、贴近真实场景的听力材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学术讲座和小组讨论的专项训练模块。在这些场景中,语速快、信息密度大,而且经常出现口音和非标准表达。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系统性地教授了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快速识别主讲人的论点,如何区分不同发言者的立场。它不仅仅是训练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更是在训练大脑处理复杂信息流的能力。读完这部分的训练后,我再去听一些原版的TED演讲或者英文播客,感觉清晰度一下子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很多过去听完就忘的论点,现在都能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思维导图。这套体系真正做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让听力训练不再是枯燥的重复,而是一种思维能力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虽然不走“网红风”,但实用性真的没话说。很多学习资料为了图好看,把字印得小小的,或者把图表做得密密麻麻,结果反而让人阅读疲劳。这本《听力训练体系》的纸张质量很好,墨色清晰,最重要的,它的每一课都配有清晰的练习区域和详细的解析。我特别欣赏它对“错误分析”的重视。它不只是告诉你正确答案是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你会选错”。比如,是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还是因为对特定表达的误解。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对于提高听力深度至关重要。我感觉作者对学习者的困惑有着深切的理解,他不是高高在上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教练,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绕过那些常见的陷阱。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某些高级阶段的材料,对于初学者来说,初次接触时难度提升略显陡峭,需要先适应一下前期的铺垫才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花哨的图案,主色调是沉稳的深蓝,配上清晰的白色宋体字,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当时在书店里随便翻了翻,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觉得可能就是市面上常见的应试技巧集合。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心里咯噔了一下,感觉这次可能淘到宝了。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给你一堆题海战术的书,而是将整个听力学习过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拆解,从最基础的发音辨识,到语速适应,再到复杂语境下的信息捕捉,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作者似乎深谙学习者的痛点,没有避开那些令人头疼的“听不懂”瞬间,而是直接指出了症结所在,比如很多人只是“听到了声音”但没“理解信息”,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提供了不少操作层面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通过语调和重音来推断说话者的意图,这比单纯地多听多少小时要有效得多。特别是关于连读和弱读的讲解部分,配的音频素材非常精准,能让人清晰地分辨出日常对话中那些被我们大脑自动“脑补”掉的部分。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在听力上总是卡在一个瓶颈期,分数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信息一多就乱套,听完一篇材料感觉什么都抓住了,但一做选择题就发现自己漏掉了一半的关键细节。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非常强调“主动听力”而不是“被动接受”。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训练方法,让我从根上改变了听东西的方式。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如何建立“听力预测模型”,也就是说,在听之前,根据已知的信息(比如题目和场景),预先在大脑里构建一个可能的对话走向。这个方法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听众”变成了一个主动的“信息猎手”。我开始注意到材料中那些信号词,比如转折词、因果词,它们就像是路标一样,指引着我抓住核心论点。这种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但只要坚持下去,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是其他资料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