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绿色未来”丛书:震撼: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灾害
定价:25.80元
作者:《“绿色未来”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100147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72kg
编辑推荐
为了家园,我们一直在行动!
昔日的家乡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海雪原,风和日丽。我们眼中现实的家乡是黄土高坡,是长江浊浪,是荒山秃岭,是尘土飞扬。而我们憧憬、追求的未来,是绿色的未来,是绿色的家园。
内容提要
如果我们再次来到太空回望地球,你能想象地球失去蓝色的样子吗?一个没有水的星球,可能是火星、木星、土星,但绝不是地球。同样,人类能失去绿色吗?失去绿色的星球,将不再是人类的家园。
目录
引言
章 雷击(Lightning strike)
一、震撼现场——祖孙二人同时遭雷电袭击
二、认识雷电
三、雷击的典型案例
四、雷电的防范
第二章 沙尘暴(Sand duststorm)
一、震撼现场——强沙尘暴袭蒙古8人死亡
二、认识沙尘暴
三、我国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天气
四、沙尘暴的防治
第三章 旱灾(Drought)
一、震撼现场——大旱使埃塞俄比亚30万人死亡
二、认识旱灾
三、历史上的旱灾
四、防旱与抗旱
第四章 滑坡(Landslide)
一、震撼现场——600万立方米的土石从坡脚冲出
二、认识滑坡
三、近年来我国的滑坡灾害
四、滑坡的预警和防治
第五章 泥石流(Debris flow)
一、震撼现场——委内瑞拉的泥石流之灾
二、认识泥石流
三、泥石流灾害回放
四、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第六章 热浪(Heat Wave)
一、震撼现场——高温热浪席卷泉城
二、认识热浪
三、近年来热浪发展趋势
四、热浪的防御
第七章 台风(Typhoon)
一、震撼现场——八一风灾
二、认识台风
三、近年来台风回顾
四、台风的防御措施
第八章 大雾(Fog)
一、震撼现场——印度大雾导致车祸17人死亡
二、认识大雾
三、近年来我国的大雾天气
四、大雾的预警和防范
第九章 冰雹(Hail)
一、震撼现场——冰雹灾害突袭徐州
二、认识冰雹
三、1949年以来数次雹灾天气
四、冰雹的防治
第十章 冻害(Cold injury)
一、震撼现场——冻害导致30万亩林果绝收
二、认识冻害
三、我国近年来的几次冻害天气
四、冻害的防治
第十一章 洪水(Flood)
一、震撼现场——1998年我国特大洪灾
二、认识洪水
三、洪水的传说和历史记载
四、防汛与抗洪
第十二章 风暴潮(Storm surge)
一、震撼现场——风暴潮席卷渤海湾
二、认识风暴潮
三、中外历史上的风暴潮
四、风暴潮的预防
第十三章 森林火灾(Forest fire)
一、震撼现场——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
二、认识森林火灾
三、近年森林火灾发生概况
四、森林防火措施及火灾应对
第十四章 地震(Earthquake)
一、震撼现场——8.9级智利大地震
二、认识地震
三、中外历史上影响重大的地震
四、地震的预报和应对
第十五章 海啸(Tsunami)
一、震撼现场——印度洋大海啸
二、认识海啸
三、近百余年来的大规模海啸
四、海啸的预警和救援
第十六章 雪崩(Avalanche)
一、震撼现场——雪崩毁掉整个容加城
二、认识雪崩
三、有关雪崩的故事和事故
四、雪崩的研究与预防
第十七章 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
一、震撼现场——1985年鲁伊斯火山大喷发
二、认识火山喷发
三、有关火山喷发的记录
四、火山喷发的预防与应对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情绪上的过山车。从最开始对自然界宏伟力量的敬畏,到对人类渺小脆弱的深深担忧,再到最后对生命坚韧不拔的精神的由衷赞叹,作者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带领我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洗礼。它没有使用空洞的理论,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而是通过那些真实发生的、触目惊心的案例,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以及它们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的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应对灾难的描述,也展现了人类社会在面对共同危机时的多样性与共通性。我被那些在绝境中依然选择团结互助、奉献牺牲的人们所深深感动,也对人类在最艰难时刻所迸发出的希望之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而,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苦难的记录,它更像是对我们发出的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对自然的敬畏,是否已经忽略了那些可能威胁我们生存的隐患。它促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与地球的关系,并思考我们作为地球的居民,应该肩负起怎样的责任,去保护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从而为“绿色未来”的真正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对灾难的描绘,不如说是对人类在极限环境下生存状态的一次极端探索。它没有回避最残酷的现实,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种冷静甚至有些疏离的视角,展现了灾难发生后,生命顽强挣扎的痕迹。从那些在断壁残垣中寻找生机的幸存者,到重建家园的坚定身影,再到那些在灾难中迸发出的互助与勇气,作者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在最黑暗的时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个体命运的刻画,虽然篇幅不长,却足以触动人心。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一切,却依然选择站起来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不可抗拒的毁灭,人类的生命力依然能够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灾难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例如资源分配、心理创伤、重建挑战等等。这种多维度的呈现,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灾难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韧性、适应性以及在逆境中不断寻求希望的史诗。它提醒着我们,在赞叹自然伟力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那些在灾难中承受最多痛苦的人们,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社会,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预料到它会以如此深刻的方式触动我。它并非简单地列举了地球上发生的各种令人发指的自然灾难,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史前时代的火山爆发如何改变了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到近代大规模的洪水如何催生了新的农业技术和城市规划,再到如今气候变化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将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演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对科学原理的阐释,并没有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现象的形成机制,让我们对这些看似神秘的力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思考,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人类的生存策略应该如何调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征服或被征服,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而对这种平衡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预判,将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存续与发展。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也更加坚信,我们必须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我们与地球的关系,并积极采取行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写实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场又一场的自然灾难的漩涡之中。从太平洋深处悄无声息崛起的巨大海啸,到地壳深处每一次剧烈的震动引发的山崩地裂,再到肆虐天地的飓风和灼烤一切的干旱,作者仿佛是一位冷酷的记录者,将这些毁灭性的力量以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灾难发生时的场景描绘,细致入微,仿佛能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感受到地面剧烈的摇晃,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尘土和绝望的气息。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讲述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故事,不仅仅是数字和科学的堆砌,更是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并非总是平静祥和,它拥有着足以颠覆一切的力量,而我们,不过是这宏大自然中的一粒尘埃,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与警惕。阅读的过程中,我数次掩卷深思,那些曾经在新闻中遥远而模糊的灾难画面,此刻却变得如此鲜活,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以及对人类文明脆弱性的担忧。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灾难,而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灾难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带来的长远影响。它迫使我们去面对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自然的力量是不可预测的,也无法被完全掌控,而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将与这些自然力量的演变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堂生动而残酷的地球公民课。它没有回避任何可能让我们感到不适的事实,而是以一种近乎赤裸的坦诚,将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另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对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分类与描述,极具条理性,无论是突发性的地震,还是缓慢侵蚀的沙漠化,亦或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作者都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它们的影响力以及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连锁反应。然而,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它对于“影响”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灾难本身后果的描述,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灾难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是我们的精神信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学习与适应”的章节所打动,它没有将人类描绘成被动承受者,而是强调了我们在每一次灾难之后所展现出的惊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演化。这种对人类主体性的肯定,在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力量时,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明白,认识并理解这些自然灾害,并非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星球,认识我们自己,并为可能到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