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回望人类发明之路
定价:35.00元
作者:张开逊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200068184
字数: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个暗淡的蓝点,显得微不足道。它孤独地在太空漂泊,偶尔有几个气体分子逃逸到字宙空间,偶尔有不知来自何方天体的几个粒子散落在它的表面。这个暗淡的蓝点外面有一层薄薄的大气,呵护着栖息在它表面的脆弱的生命。这些生命之中有一种生灵,在这里发明了有别于自然的事物,创建了自己的文明,为宇宙赋予特殊意义,他们就是人类。
n 由于人类的存在,地球经历石器时代、金属时代、机器人时代、电气时代、核能时代、航天时代……《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为我们介绍的就是我们人类所走过的发明之路。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开逊教授,四川省江油市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发明协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第四、五、六届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n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物理专业,致力于传感技术研究,为半导体结型温度传感器在中国工业化生产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发明碳化硅高温传感器,使半导体传感器件拓展到高温领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多项发明获法国国防部长奖、匈牙利天才奖、日内瓦州奖、比利时王国骑士勋章和德国国际发明金质奖章。
文摘
有实物证据的早的人类发明,是在250万年前的地层中找到的石器。1976年,人类学家哈里斯,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格诺河附近首先发现它们,后来经过三年大规模发掘,人们在那里找到了数千件石头打制的工具。其中大部分用卵石敲击而成,用于砸或刮擦,还有用碎石片做成的切割器。
n 1959年,人类学家利基(1903—1972)夫妇,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150万年前的地层中,找到了类似的石制工具,同时还发现了古人类遗骸。距这些石器发掘点几千米之外,他们还找到了制作这些工具的采石场。后来,考古学家在非洲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地区2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掘出2683块被加工过的石头碎片,这些石头碎片都是由火山凝灰岩打制成的。在这个地层中,人们还找到了大量古人类骨骼化石。
n 在这三处相距100万年的地层中,人们找到的石器差别不大,制作都很简单。
n 人类利用坚硬的石头可以做许多事情。碎裂的石块有锋利的刃口和尖头,可以用来猎杀动物,切割猎物的皮肉;石器可以使许多物体改变形状,能够把树木枝干和动物骨骼加工成需要的工具和武器。精心打造的石器,能够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
n 在遥远的古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先民,不约而同把石器作为早的工具。
n 石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了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演进历程:动物把自己的器官变成工具,而人类则为自己发明所需要的工具;动物通过进化适应自然,而人类则依靠创造改变自然。可以想象,如果人类一直生活在没有石头的地方,今天的世界也许是另外的样子。
n 大约距今50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用火的技术。在距北京西南40千米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居住过的洞穴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人类早用火的证据,找到了当时燃烧过的灰烬,还有许多烧焦的动物骨头,其中有大量的鹿和野猪的骨头。
n 发明用火,使人类获得了新的生存优势。用火取暖,使人类能够在寒冷的高纬度地带生活,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食物经过烧烤,不仅味美可口,还可以杀灭许多致命的细菌和病毒。火可以帮助人类避免野兽的伤害,因为几乎所有的猛兽都怕火。火焰的光芒照亮幽暗的洞穴,可使不见天日的洞穴成为古人类理想的栖息地。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岩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古人类活动遗存。
n 大自然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火。雷电可能引发森林大火;干热的季节,堆积的枯枝烂叶会自燃引发草原大火;火山爆发,流淌的熔岩会造成一片火海。这些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大火,是一切生物的灾难。不同于其他物种,人类使火这种引发灾难的自然现象为自己造福,发明了产生火源、控制燃烧和保存火种的技术。这是人类继发明石器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n 火能够改变许多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帮助人类获得自然界中不曾有过的材料。如果说石器为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火则为人类后来的工业文明埋下了伏笔。
n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岁月里发明了语言,语言的发明使人类能够分享经验,协同活动,构成社会。
n 语言是非常复杂的发明,人类通过呼吸系统、声带和口腔(包括舌头和牙齿)器官巧妙配合,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独立声音单元,以特定的时间顺序排列,便组合成表达思想的信息;如果同时控制音量和音调的变化,信息内容就会更加丰富。这种因声带振动产生的信息,通过空气传播引起其他人鼓膜同步振动,产生听觉信号;这种信号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大脑加以综合分析,再现原有的信息含义,使听者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人类依靠发声器官、听觉和大脑的默契,实现了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
n 语言的发明经历了极为漫长的过程,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寻的踪迹。今天的人们只能根据古代人类活动特征的变化,推测语言发明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然而人们尚不知人类发明语言的确切时间。
n 大约距今20万年前,古人类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他们的身体特征已经和现代人差别不大,人类学家称之为智人,在生物分类学中,智人和今天的人类属于同一个种。古人类学家发现,大约距今8万年前,智人头骨的结构发生了有利于产生语言的显著变化,一些学者推断,比较复杂的语言可能在这一时期出现。
n 智人制造石器的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用以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越来越多样,加工越来越精细,他们在制造实用器物的同时,逐渐开始了具有文化色彩的创造活动。
n 2004年,考古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他们在南非布隆波斯山洞里发现了距今7.7万年前精心磨制的几个穿孔贝珠。人们不知道它们是项链还是计数筹码,不过可以肯定不是实用器物。这一发现表明,当时古人类的文化心理已经与今人有一些共同之处。发现穿孔贝珠的这个岩洞,在俯视印度洋的悬岩上,离海面35米高,从距今7万年前开始,一直没有被扰动过。
n 1994年12月18日,三位研究洞穴的科学家,在法国南部距巴黎500千米的阿尔代什地区维兰庞达镇附近的一个峡谷里,发现了一个大石灰岩溶洞,称查维特洞穴。挪开堆塞在洞口坍塌的石块,他们看到洞里打磨过的石壁上有许多精美的画,画中有狮子、熊、豹、猛犸象、野猪、犀牛、鹿、野牛、马和猫头鹰,共420头动物,有的奔跑,有的回头张望,个个栩栩如生。这些动物大部分是用木炭画的,小部分是用手蘸着黄赭石和赤铁矿颜料涂抹的,还有一部分是先用木炭勾画线条,再用更加坚硬的石块浅刻出来的。因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99%,几乎没有空气对流,所以炭粉和矿石颜料没有被氧化,大部分未脱落,所有的画都保存得非常好。法国和英国有三个研究机构用放射性碳14技术测定洞穴中用木炭颜料画成的两只犀牛和一只野牛,确定这是3.5万年前的作品。
n 这个洞中有一幅画,是作画者用手蘸赭石颜料在石壁上拍出来的。今人用计算机模拟,推断作画者的身高大约1.8米左右。在不见天日的洞穴里完成这样巨幅的壁画,可以推断,当时人类已经发明了稳定而持久的照明技术。
n 这些史前时期的绘画令今天的艺术家叹为观止,作画的技巧和神秘的立意,表明当时人类的智慧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n 德国考古学家在邻近多瑙河的霍仑斯坦峡谷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一批距今3.2万年前的骨制艺术品。其中有一件高约30厘米的直立人形狮面雕像,它可能寓意某种人类活动中的崇拜。还有一支骨笛,上面钻有三个吹奏时改变音调的圆孔,它表明3万年前人类已经能够制造乐器,发出自然界中不曾有过的声音。还有一些象牙雕刻的马和大型哺乳动物的造型,表明人类这时不仅能够在平面上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外部世界的情景,还能够使用比例和模拟的概念,创造出仿真的立体艺术品。
n 乌克兰考占学家发现了2.8万年前用象牙磨制的针。这种针的造型和今天的钢针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细长、尖锐、表面光滑,针孔位置非常合适。学者们推断其用途大概是用来缝合兽皮抵御风寒。
n 俄罗斯考古学家发掘了两座距今2.5万年的墓葬。其中一座墓里安葬着两位少女,她们穿着有饰物的衣服,身着斗篷、长裤,穿着直达膝盖的长靴,戴着帽子,6000枚成串的象牙珠子散落在身体上;在另一座墓中发掘出标枪、短剑、披风扣针,有10个空心花瓣的圆盘和雕刻的小马,还有穿在带子上的数百枚北极狐的牙齿。这表明2.5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厚葬死者,对故去的同伴表达哀思,而且有了相当强烈的聚敛财富的观念,并且希望把财富带到另一个世界。
n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相继发现了许多处1.5万年前用猛犸象骨骼和象牙建造的房屋遗址,大量猛犸象腿骨和下颌骨整齐有序地堆砌在遗址上。在遗址中,人们还发现了用象牙雕刻的饰物,其中有一件简直就像后来人类神话故事中的“幽灵”。
n 大约距今2万年到1万年之间,人类发明了陶器。陶器由黏土烧结而成,用于盛水和烹煮食物,它是人类发明的种改变了自然界物质特性的生活用品。在制作陶器的时候,首先使黏土与适量的水均匀混合,在半干的时候用手工做成需要的器皿形状,晾干焙烧。在450摄氏度~700摄氏度之间的高温环境下(在烧木材的窑中很容易达到这样的温度),微细的黏土颗粒改变了性质,相互烧结在一起,使成型的土坯变为不怕烧、不漏水,结实耐用的器物。
n 古代人利用陶器可以方便地从江河湖泊取水,贮存在加盖陶器中的水,可以保持清洁、减少蒸发。有了陶器,人类能够在离开水源的地方安家,选择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
n 陶器的出现,使人类加工食物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可以用水作为中间介质加热食物。水有良好的流动性和传热性,用火加热陶罐底部,食物可以通过水均匀加热,不会烧焦烤糊。水被加热沸腾之后,水温长久保持在沸点温度不再升高,沸腾的水成为理想的恒温器。在接近海平面的地方,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沸点略微降低)。在沸腾的水中,食物能够发生一系列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学变化,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许多有毒不能生吃的食物(例如芋头和马铃薯),经过烹煮可以成为美味佳肴,坚硬粗糙难以入口的食物煮过之后变得容易消化;肉类和植物的蛋白质在烹煮过程中,会水解成大量人体不可或缺的氨基酸,对大脑的发育和进化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高温煮食物杀灭了食物和水中的微生物,熟食代替生食,喝汤代替饮生水,减少了人类患病的机会。
n 陶器的发明,扩大了人类选择食物的范围,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从此,人类普遍开始吃熟食,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n 人们制作陶器,在保证其实用功能的同时,常常情不自禁赋予它审美的价值。无论器物造型抑或表面装饰,技术和艺术已经融为一体。许多史前时期的陶器,不但蕴含丰富的科学智慧,同时也是绝妙的艺术品。陶器的发明,为人类在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拓展了新的空间,使人类的造型艺术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n 考古学家把陶器视为史前时期人类活动水平的重要标志。他们通过分析不同时期陶器的特点,推测当时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状况,并且根据陶器制作的工艺和图案,区别文化类型,细分历史阶段。世界上许多历史博物馆都收藏古代陶器,人们视其为凝固的历史。
n 陶器实现了火与水的美妙结合,是人类文明演进历程重要的里程碑。陶器的发明催生了一系列后续的人类创造活动,并为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发明铺垫了重要的基石。
n 差不多与陶器出现的同时,人类开始驯养动物。早年人类祖先在狩猎的时候,总是把猎物杀死,连幼崽一起吃掉。后来,人们开始捕获那些弱小、温驯的动物幼崽喂养,结果发现能够与人类合作的动物种类非常少,直到今天,能被驯化的动物也不过几十种。
n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是一种复古的纸质感,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书名“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对知识的好奇心,总觉得这本书里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那些改变了世界、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伟大发明。我一直对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节点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背后蕴含的智慧和勇气。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梳理人类历史上那些标志性的发明,比如火的利用、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革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再到信息时代的崛起等等。我期待它能不仅仅是罗列这些发明,更能深入剖析这些发明是如何诞生的,它们是如何解决当时人们的痛点,又是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历史进程,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出来,是偏向于科学家的传记,还是社会学家的分析,抑或是历史学家的考证?这本书的作者张开逊,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学者的沉稳与睿智,我非常期待他能带我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去感受人类智慧的光芒,去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背后,所蕴含的非凡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简洁有力的书名——“回望人类发明之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门后隐藏着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星辰。我一直认为,发明是人类最本质的驱动力之一,它代表着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对困境的挑战,以及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本书能否真正触及到我内心深处对这些驱动力的渴望呢?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探究那些跨越时空的伟大发明,从古老钻木取火的智慧,到现代芯片的精密计算,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心血与汗水。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描绘发明家的灵感火花,他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如何将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变为现实。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我最为关注的,它是否仅仅是浅尝辄止地介绍发明,还是会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揭示发明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复杂联系?我更期待它能让我思考,在当下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继承这份发明的精神,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评分《回望人类发明之路》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同时也带着一股探索的冲动。我个人一直对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点亮文明的“火花”——发明——充满好奇。这本书,从名字上看,似乎就是要带领我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回望”。我非常好奇作者张开逊是如何构建这条“发明之路”的。是按照时间顺序,从远古到现代,一层层剥开发明的演进;还是按照主题,比如通讯、交通、医疗等领域,进行细致的梳理?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不仅仅是发明的列表,更有那些发明背后鲜活的人物故事,他们的灵感来源,他们的艰辛探索,以及他们的发明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颠覆性影响。我期待它能让我理解,为什么是某些发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它们又如何为后续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这种“回望”,在我看来,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不竭源泉的致敬,一种对文明进步轨迹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回望人类发明之路”就像一个邀请函,邀请我一同踏上探索人类智慧奇迹的旅程。我一直相信,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发明的史诗。从最原始的石器工具,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每一个伟大的发明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点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为我展现这条漫长而壮丽的“发明之路”。我想了解,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孕育而生的?是某个偶然的灵感,还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是某个天才的顿悟,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这些发明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甚至重塑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想看到,作者是如何将那些冰冷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发明的魅力,以及人类永不停止的创造冲动。
评分《回望人类发明之路》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历史和科学的好奇心。我总是觉得,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发明和创造。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本浓缩的人类文明史,只不过是以“发明”为线索来串联。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曾经改变过世界、塑造过历史的伟大发明,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那些跨越千年、甚至是万年的发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传承又是怎样的。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里会不会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发明故事,比如那些差点被遗忘的发明,或者是一些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又极其重要的发明,它们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引发我的思考,让我们重新认识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以及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这份宝贵的创新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