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传 9787569905274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刘铭传传 9787569905274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婵 著
图书标签:
  • 刘铭传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清史
  • 台湾史
  • 军事史
  • 历史人物
  • 时代华文书局
  • 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5274
商品编码:2957504009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刘铭传传

定价:26.00元

作者:张婵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99052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由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

*视角崭新、配图精美;

*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

*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内容提要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是清朝
的淮军将领。清朝末年,国家缺乏有远见、有魄力的政治家和
军事家,而刘铭传正是这种少有的人才。他曾抗击法国侵略者
进犯台湾,并出任台湾*任巡抚,为台湾近代化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他在台七年的功绩足以流传百世,传于后人。

目录


引言/001
章 英雄起于草莽间
世界风云 天下大势/001
出身布衣 少有大志/003
捍卫乡里 团练乡兵/008
追随淮军 一战成名/012
第二章 东征西讨屡凯旋
血战申城 屡蒙拔擢/020
常州获宝 率军平捻/025
尹隆河败 荡平诸捻/031
第三章 解甲归田十三年
督军陕西 辞职还乡/038
诗书 不觅封侯/044
十年磨剑 一朝出鞘/051
目 录
第四章 驱法保台赴戎机
临危授命 奉诏出山/056
白衣渡海 终抵台湾/063
整顿防务 基隆首战/068
力排众议 撤基援沪/075
同仇敌忾 沪尾大捷/081
法军败归 百战功成/088
第五章 宝岛封疆抚一方
巩固海防 筹划建省/096
一视同仁 招抚番民/104
清赋修路 重农倡商/113
煤矿洋办 终被革职/121
英雄迟暮终成憾/129
刘铭传年谱/136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沧海桑田,风云际会:近代中国转型期的历史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深入剖析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与深刻变革。这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传统王朝的桎梏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交织碰撞,旧的秩序土崩瓦解,新的力量悄然萌芽。 第一部分:旧梦的破碎与危机的深渊 本卷首先描摹了晚清帝国在盛世表象下的内在危机。从乾隆盛世的余晖散尽,到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历史的洪流以不容置疑的力量推动着中国走向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将细致梳理道光、咸丰年间,面对内忧(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席卷与地方势力的崛起)和外患(英法联军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中央政府的应对与局限。 重点分析了以“同光中兴”为代表的保守自强运动的内在矛盾。洋务运动,作为一次自上而下的技术引进和局部改革,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新式学堂的过程中,展现出其历史进步性。然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决定了这场改革终究无法触及腐朽的政治体制核心。我们通过对李鸿章、左宗棠等重臣决策的详尽考察,揭示了改革在体制阻力、人才匮乏和地方权力膨胀下的艰难处境。 此外,本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社会阶层的震荡。传统士绅阶层的动摇,城市买办阶层的兴起,底层民众在天灾人祸面前的挣扎,以及在西方思潮影响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觉醒与分化,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生动的社会切面图。 第二部分:变革的阵痛与思想的碰撞 随着甲午海战的惨败,中国社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紧迫性。本书随后转入对戊戌变法及其失败的深入研究。光绪皇帝与维新派士人(如康有为、梁启超)试图在制度层面实现君主立宪的努力,虽然短暂,却标志着中国政治现代化诉求的第一次集中爆发。我们不仅仅关注政变的表面,更着力分析了其背后复杂的权力结构斗争、保守势力的顽固抵抗,以及维新派自身在策略上的失误。 紧接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庚子之乱”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下考察。这场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其排外情绪与盲目排外的复杂性,反映了底层民众对外部冲击的本能反应,以及清廷在利用与镇压之间的摇摆不定。八国联军的入侵,签订的《辛丑条约》,将清政府推向了彻底的泥潭,也使“亡国论”的悲观情绪在知识界蔓延。 第三部分:世纪之交的徘徊与激进的选择 进入二十世纪,清政府被迫启动了“新政”与“预备立宪”。本书认为,这次迟来的改革,与其说是主动应变,不如说是被动求存的挣扎。我们对比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与中国改革的困境,分析了立宪派与革命派思想路线的分歧与交锋。 革命思想的兴起是本卷的重点之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通过系统阐发“三民主义”,构建了推翻帝制的思想理论基础。本书将追溯革命党人如何在海内外进行组织、宣传和武装起义的艰辛历程,分析其在特定历史阶段对社会思潮的强大裹挟力。 同时,本书也对清末立宪运动的“假立宪”本质进行了批判性审视。地方士绅与新军精英在新政体系中的崛起,使得中央权威进一步被稀释。满汉矛盾的激化、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都在预示着和平转型的可能性正在迅速降低。 第四部分:历史的必然与新时代的序幕 最后,本书将笔触聚焦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初步影响。我们详细还原了武昌首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分析了各省响应的连锁反应,以及各路政治力量在权力真空中如何迅速重组。袁世凯的崛起,清帝的退位,标志着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的终结。 本书的落脚点在于对这场伟大变革的阶段性总结:它终结了封建帝制,开启了共和的进程,但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未竟的议题——军阀割据的阴影、民主制度的脆弱性、以及国家统一的艰巨性。通过对那个时代精英群体、技术革新、社会思潮的细致梳理,我们试图展现近代中国如何在外部压力下,以剧痛的方式,艰难地迈向现代化的门槛。这不是一个关于英雄的简单赞歌,而是一部关于一个古老国度在剧变时代中,探索生存与发展之路的复杂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纤维味,让人瞬间沉静下来。我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更依赖于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和叙事节奏。我希望作者在描述刘铭传早年与太平军的交锋时,能写出那种刀光剑影、血与火的残酷现实。这种早期的军事历练,无疑塑造了他日后雷厉风行的行政风格。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如何处理他与洋人打交道的部分。晚清官员与西方列强的关系错综复杂,有人一味屈膝,有人顽固排斥,而刘铭传似乎是少数能做到“师夷长技”而不失民族气节的代表。他引进的电报、邮政系统,在当时是多么石破天惊的创举!我期待看到关于他如何克服技术难题、组建人才队伍的精彩描述。传记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他是否也有固执己见、不近人情的一面?一个如此激进的改革者,必然会得罪不少既得利益者。书中对这些政治斗争的侧写,将直接决定这部传记的深度和可信度。如果只是简单罗列功绩,那就太乏味了,我更想知道他为了推动改革,在看不见的地方付出了怎样的心力,承受了怎样的委屈和非议。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台湾史爱好者,我对刘铭传在台湾的“八年”尤为关注。从清廷的授权到最后被革职,这中间发生的故事,是这段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部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他被撤职的真正原因的。是功高震主,触动了某些核心人物的利益?还是他在推行改革时步子迈得太大,超出了当时体制所能承受的范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超越传统叙事的视角,深入挖掘当时台湾地方派系、士绅阶层对他的态度。比如,他推行的土地清丈、开山抚番等政策,必然触动了原有的权力结构。书中对这些社会动员和利益重组的刻画,必须足够细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建省”的背景介绍抱有期待,这不仅是行政区域的划分,更是国家主权意识在东南边陲的强化。一个优秀的传记,不该只写人物的“做”了什么,更要写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的行动在当时历史语境下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勾勒出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尝试中的前瞻性与局限性,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

评分

坦白说,很多晚清人物的传记读起来都带着一股沉重的悲凉感,因为他们的努力往往在后来的历史大潮中被冲刷得七零八落,甚至其改革成果也未能完全继承。我很好奇这本书如何处理刘铭传的晚年和结局。一个心怀抱负、铁腕推行改革的封疆大吏,最终却以那样的方式退场,这种“壮志未酬”的遗憾,是读者情感上最难放下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用克制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去描摹他晚年心境的起伏。他是否对自己的仕途感到后悔?他对后辈的改革者们寄予了怎样的期望?另外,书中对刘铭传的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描写,也至关重要。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首先是一个具体的人。他与妻儿的互动,他的日常喜好,这些“去政治化”的细节,往往能让人物形象瞬间丰满起来,让我们看到他卸下盔甲后的真实面貌。如果这本书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生命体验巧妙结合,那么它就不只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评分

我对于历史传记的“可读性”要求很高,它必须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接受度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一个成功的传记,应该能让一个对刘铭传一无所知的读者,在读完之后,不仅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更能理解他所处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他个人的历史定位。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不薄,这通常意味着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梳理史料,甚至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我特别期待能看到关于他留下的奏折、信件等一手资料的引用和分析。这能让我们直接感受他的思想脉络和语言风格。此外,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对他评价的演变,书中是否有所探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流动的,这本书的作者对刘铭传的定性是什么?是“开明改革家”?还是“清末自救运动的先行者”?这种定位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作者对整个晚清历史的独特理解。总而言之,我希望读完这本《刘铭传传》,我能获得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不再把他仅仅看作一个历史名词,而是作为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在时代风口浪尖上挣扎求索的个体。

评分

这本《刘铭传传》的书皮设计就挺抓人眼球的,那种墨绿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股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晚清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真正推动了时代变革的人物。刘铭传这个名字,说实话,以前在教科书里看到的篇幅不算多,但每次提到,都和“台湾”以及“近代化”联系在一起。我特别好奇,一个出身安徽的封疆大吏,是如何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的。我猜想,这本书会非常细致地描绘他早年行伍生涯的磨砺,他是如何从一个地方小吏,逐步成长为一名拥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的。我期待看到关于他如何处理复杂的军务和政务,尤其是在台湾推行新政时的具体细节。比如,他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那在当时是何等超前的举动?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他推行这些变革时遇到的阻力和保守势力的掣肘?读人物传记,最吸引我的就是看“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希望作者能把刘铭传这个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而不是一个脸谱化的“近代化先驱”。从书名和出版社来看,应该是一本比较严谨的学术性或半学术性的著作,但愿它在保持史料扎实的同时,叙事也能做到引人入胜,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硝烟弥漫、思想激荡的十九世纪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