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刘铭传传
定价:26.00元
作者:张婵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99052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由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
*视角崭新、配图精美;
*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
*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内容提要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是清朝
的淮军将领。清朝末年,国家缺乏有远见、有魄力的政治家和
军事家,而刘铭传正是这种少有的人才。他曾抗击法国侵略者
进犯台湾,并出任台湾*任巡抚,为台湾近代化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他在台七年的功绩足以流传百世,传于后人。
目录
引言/001
章 英雄起于草莽间
世界风云 天下大势/001
出身布衣 少有大志/003
捍卫乡里 团练乡兵/008
追随淮军 一战成名/012
第二章 东征西讨屡凯旋
血战申城 屡蒙拔擢/020
常州获宝 率军平捻/025
尹隆河败 荡平诸捻/031
第三章 解甲归田十三年
督军陕西 辞职还乡/038
诗书 不觅封侯/044
十年磨剑 一朝出鞘/051
目 录
第四章 驱法保台赴戎机
临危授命 奉诏出山/056
白衣渡海 终抵台湾/063
整顿防务 基隆首战/068
力排众议 撤基援沪/075
同仇敌忾 沪尾大捷/081
法军败归 百战功成/088
第五章 宝岛封疆抚一方
巩固海防 筹划建省/096
一视同仁 招抚番民/104
清赋修路 重农倡商/113
煤矿洋办 终被革职/121
英雄迟暮终成憾/129
刘铭传年谱/136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纤维味,让人瞬间沉静下来。我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更依赖于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和叙事节奏。我希望作者在描述刘铭传早年与太平军的交锋时,能写出那种刀光剑影、血与火的残酷现实。这种早期的军事历练,无疑塑造了他日后雷厉风行的行政风格。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如何处理他与洋人打交道的部分。晚清官员与西方列强的关系错综复杂,有人一味屈膝,有人顽固排斥,而刘铭传似乎是少数能做到“师夷长技”而不失民族气节的代表。他引进的电报、邮政系统,在当时是多么石破天惊的创举!我期待看到关于他如何克服技术难题、组建人才队伍的精彩描述。传记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他是否也有固执己见、不近人情的一面?一个如此激进的改革者,必然会得罪不少既得利益者。书中对这些政治斗争的侧写,将直接决定这部传记的深度和可信度。如果只是简单罗列功绩,那就太乏味了,我更想知道他为了推动改革,在看不见的地方付出了怎样的心力,承受了怎样的委屈和非议。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台湾史爱好者,我对刘铭传在台湾的“八年”尤为关注。从清廷的授权到最后被革职,这中间发生的故事,是这段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部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他被撤职的真正原因的。是功高震主,触动了某些核心人物的利益?还是他在推行改革时步子迈得太大,超出了当时体制所能承受的范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超越传统叙事的视角,深入挖掘当时台湾地方派系、士绅阶层对他的态度。比如,他推行的土地清丈、开山抚番等政策,必然触动了原有的权力结构。书中对这些社会动员和利益重组的刻画,必须足够细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建省”的背景介绍抱有期待,这不仅是行政区域的划分,更是国家主权意识在东南边陲的强化。一个优秀的传记,不该只写人物的“做”了什么,更要写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的行动在当时历史语境下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勾勒出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尝试中的前瞻性与局限性,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
评分坦白说,很多晚清人物的传记读起来都带着一股沉重的悲凉感,因为他们的努力往往在后来的历史大潮中被冲刷得七零八落,甚至其改革成果也未能完全继承。我很好奇这本书如何处理刘铭传的晚年和结局。一个心怀抱负、铁腕推行改革的封疆大吏,最终却以那样的方式退场,这种“壮志未酬”的遗憾,是读者情感上最难放下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用克制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去描摹他晚年心境的起伏。他是否对自己的仕途感到后悔?他对后辈的改革者们寄予了怎样的期望?另外,书中对刘铭传的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描写,也至关重要。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首先是一个具体的人。他与妻儿的互动,他的日常喜好,这些“去政治化”的细节,往往能让人物形象瞬间丰满起来,让我们看到他卸下盔甲后的真实面貌。如果这本书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生命体验巧妙结合,那么它就不只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评分我对于历史传记的“可读性”要求很高,它必须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接受度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一个成功的传记,应该能让一个对刘铭传一无所知的读者,在读完之后,不仅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更能理解他所处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他个人的历史定位。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不薄,这通常意味着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梳理史料,甚至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我特别期待能看到关于他留下的奏折、信件等一手资料的引用和分析。这能让我们直接感受他的思想脉络和语言风格。此外,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对他评价的演变,书中是否有所探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流动的,这本书的作者对刘铭传的定性是什么?是“开明改革家”?还是“清末自救运动的先行者”?这种定位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作者对整个晚清历史的独特理解。总而言之,我希望读完这本《刘铭传传》,我能获得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不再把他仅仅看作一个历史名词,而是作为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在时代风口浪尖上挣扎求索的个体。
评分这本《刘铭传传》的书皮设计就挺抓人眼球的,那种墨绿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股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晚清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真正推动了时代变革的人物。刘铭传这个名字,说实话,以前在教科书里看到的篇幅不算多,但每次提到,都和“台湾”以及“近代化”联系在一起。我特别好奇,一个出身安徽的封疆大吏,是如何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的。我猜想,这本书会非常细致地描绘他早年行伍生涯的磨砺,他是如何从一个地方小吏,逐步成长为一名拥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的。我期待看到关于他如何处理复杂的军务和政务,尤其是在台湾推行新政时的具体细节。比如,他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那在当时是何等超前的举动?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他推行这些变革时遇到的阻力和保守势力的掣肘?读人物传记,最吸引我的就是看“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希望作者能把刘铭传这个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而不是一个脸谱化的“近代化先驱”。从书名和出版社来看,应该是一本比较严谨的学术性或半学术性的著作,但愿它在保持史料扎实的同时,叙事也能做到引人入胜,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硝烟弥漫、思想激荡的十九世纪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