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组织
定价:28.00元
作者:常大年,王静,果明实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2-07-01
ISBN:9787563504497
字数:375000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前移动通信发展迅速,以移动通信与数据业务、多媒体业务相结合为特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已成为近年业人们研究的热点。 随着信息产业结构的改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培训中心成立了。为适应移动通信技术与管理培训的需要,推动移动通信企业技术、管理工作及业务的发展,保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向第三代平稳过渡,我们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移动通信的新形势编写了这本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以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为核心,全面介绍了现代移动通信应用中的各项技术及网络组织。 全书共分十一章,包括对代移动通信系统(TACS)的简单说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CDMA)工作原理、网络组织及卫星移动通信的一般介绍。本书着重阐述了移动数据通信(CSD,HSCSD,GPRS,EDGE)的原理、特点、网络结构及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地面无线接口主要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及网络组织,移动通信网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的方案与策略,分析了与第三代移动通信密切相关的无线智能网(WIN)及IP网的技术与业务、网络结构,并阐明了宽带接入及网间互联等问题。 本书不仅可供各层次的技术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阅读,还可作为企业职工培训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翻开这本书时,我内心充满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揭示移动通信技术驱动下的社会和商业变革的深层逻辑。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看,它无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射频前端的分析和对未来频谱使用的展望,都体现了作者们对行业的深刻洞察。然而,在“组织”这一核心议题上,我感到了一种明显的割裂感。技术部分详尽到原子级别,而组织部分则像是一个被轻描淡写带过的附录。如果我们将移动通信看作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那么这本书似乎只详细描绘了“引擎的构造”,却很少提及“如何组建一支高效的赛车团队”以及“如何应对赛道上的突发状况”。例如,在讨论大规模物联网(mMTC)的部署时,技术上可行性很高,但实际操作中涉及的跨行业标准整合、安全责任界定、商业模式创新等“组织”层面的难题,书中鲜有深入的探讨。这使得这本书在指导实际的工程管理和战略决策方面,力量略显单薄,更像是一部优秀的硬件手册,而不是一份能够指导系统性变革的蓝图。
评分这本《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组织》读起来真是让人感到信息量巨大,但又有些意犹未尽。作者们似乎倾尽心血想把移动通信领域方方面面的技术细节都囊括进来,从底层的基础理论到最新的网络架构,都有涉猎。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MIMO和波束赋形那几章,讲解得相当深入,对于理解如何提高频谱效率和系统吞吐量很有帮助。不过,对于我这样一个侧重于应用层和系统集成的人来说,某些过于偏底层的物理层细节,比如信道编码的具体算法推导,读起来就显得有些枯燥,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精髓。更让我感到困扰的是,书中对“组织”这一部分的阐述似乎力度不够,或者说,与前面对“技术”的深入分析相比,缺乏足够的落地案例或管理学视角的支撑。比如,在讨论5G网络部署的复杂性时,我更期待看到关于跨部门协作、频谱资源协调策略或者项目管理实践的深度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可行性分析上。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技术资料性极强的参考书,适合作为专业工程师的案头工具书,但对于希望获得全面、平衡视角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在其他地方寻找补充材料来填补管理和组织实践方面的空白。它的深度毋庸置疑,但广度,尤其是在非纯技术领域,略显不足,导致整体阅读体验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技术高峰,风景壮丽,但过程略显吃力。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移动通信世界的桥梁,但这座桥的设计图纸过于密集和复杂,让人一时难以找到清晰的行进路线。书中的历史回顾部分做得不错,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从2G到4G的关键技术演进节点,这对于建立宏观认知非常有益。然而,当我深入到关于未来技术(比如某些前沿的6G概念雏形)的讨论时,文字的跳跃性突然增强,很多前沿设想缺乏足够的背景铺垫和现有技术的衔接论证,读起来像是一连串的学术报告摘要被强行整合在一起。特别是在讨论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如何重塑电信运营模式时,我期待的更多是实际的商业案例和部署挑战的探讨,而非仅仅是技术原理的罗列。这部分内容显得有些“空中楼阁”,理论上完美,但在现实世界的兼容性、遗留系统整合的痛点等方面着墨不多。整本书的行文风格偏向于教科书式的严谨,缺乏一些生动的行业故事或工程师在实际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坑”,这使得那些复杂的协议栈描述在缺乏情境支持的情况下,难以在脑海中形成鲜活的图像,阅读的粘性不是特别强,更像是资料的存档,而不是引人入胜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挑战性,它似乎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对移动通信领域有相当了解的专家准备的,而非面向入门者。尝试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阅读,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者们在每一章节都塞入了海量的专业术语和缩写,即便是偶尔出现的图表,也往往是高度抽象的信号流或协议栈模型,没有足够的注释或辅助说明来帮助读者消化这些信息。举个例子,涉及无线资源调度算法的部分,公式密度之高,令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其他资料来确认某个变量的实际物理意义。我个人认为,如果作者能在技术深入的同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技术点拨”或者“易混淆概念辨析”的小节,将会大大改善阅读体验。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假设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前置知识,直接抛出了最高难度的内容。此外,关于“组织”层面的探讨,如果能结合当前的全球供应链紧张、地缘政治对技术标准制定的影响等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会大大增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标准本身的设计哲学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严苛的知识点检索训练。当我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特定技术指标的定义或某个协议版本的变更时,它的索引和目录布局还算友好,能相对快速地找到对应的章节。然而,要培养一种对现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整体把握感却比较困难。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有时显得生硬,仿佛是把不同时间点上研究者的笔记拼凑起来,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充满逻辑张力的叙事线索。特别是关于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的集成部分,作者们分别从各自技术优势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但缺乏一个将两者有机结合、展示其协同效应的、高层次的系统架构图谱或流程分析。读完后,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堆清晰但分散的技术知识点,而非一个结构严谨、可以信手拈来的认知框架。要让这些知识点真正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者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消化、重组和联系,这本书更多地扮演了一个“知识的仓库”的角色,而非“知识的导航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