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艺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该想些什么 闫瑞 9787544285094

独处的艺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该想些什么 闫瑞 978754428509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闫瑞 著
图书标签:
  • 独处
  • 自我成长
  • 心理学
  • 生活哲学
  • 情绪管理
  • 个人思考
  • 内省
  • 慢生活
  • 治愈
  • 人生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85094
商品编码:2951382131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独处的艺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该想些什么

定价:36.00元

售价:21.6元,便宜14.4元,折扣60

作者:闫瑞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42850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世界的种种关系里,放弃享受独处的权利!从在独处中被吞噬,到在独处中被照亮。学会独处是为孤独寻找一个出口,完成更为深刻的自我成长。

内容提要


有的人总是对孤独、独处避之不及,他们的手机里存满了亲朋好友的联系电话,生怕一个不小心,在孤独感来袭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继而被无边的孤独、脆弱所侵蚀。但是我们生存在世上,总想与自身和外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适时的转身,下定决心,不再逃避孤独,试着学习独处。
本书中,我们将一起探究:我们是如何丢了独处、又该如何把它找回来。我们将一起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尝试去接纳和服从,从此接通自己与内心快乐的源泉,并获得新的航向。

目录


前言:
其实我只是一个人:从独处走向成功 / 1


独处与孤独:当我不得不独自存在的时候

1.独处的定义 / 2
2.独处的心理属性 / 7
3.几种独处:匮乏性、维持性与充实性 / 10
4.独处与孤独的区别 / 14
5.两个:独处与交际 / 18
6.独处不是空虚与寂寞 / 22
7.独处的社交意义 / 27
8.独处与交往的自我决定理论 / 30


第二章
学会独处: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1.人在社会中孤独地存在 / 34
2.独处的高境界 / 38
3.做得再多,也要停下来想一想 / 43
4.学会面对自己 / 47
5.几种体验:痛苦、挣扎与快乐 / 51
6.思想与行为的自由 / 55
7.人的忍耐力 / 59
8.独立思考的意义 / 62


第三章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成为谁

1.我的人生我做主 / 68
2.我不是尼采 / 73
3.我成为我的心理学启示 / 77
4.认识梦想 / 81
5.实现梦想之后,心往哪里走 / 87
6.未来是场博弈,我有哪些胜算 / 92
7.我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 95
8.看清旅途上的危险 / 99
9.从哪儿做起 / 102

第四章
我不需要,我认为,我可以

1.成长的几个标志 / 106
2.内向与外向 / 111
3.警惕过度依赖 / 115
4.“我不再需要”这双手 / 119
5.表达自己的心理作用 / 123
6.学会控制情绪 / 128
7.我可以:勇敢背后的成长 / 134


第五章
抵抗住诱惑:独处中的精神力量

1.诱惑的本质 / 140
2.克服诱惑仅有意志力还不够 / 146
3.我该不该诱惑别人 / 150
4.要冷静下来 / 154
5.沉淀思想 / 158
6.内心爆发的小宇宙 / 162
7.学会说“不” / 165


第六章
独处的潜在价值:从反思言行到创造性自我

1.不存在 / 170
2.抱怨、接受、承担的区别 / 175
3.错误的谎言,谎言的错误 / 179
4.消化矛盾、遗憾与苦果 / 182
5.被唤醒的同情心 / 186
6.绝不逃避 / 192
7.智慧的力量 / 195

第七章
大脑的张与弛:独处与潜能的激发

1.神秘的大脑 / 200
2.让大脑处于饱和状态 / 205
3.记住就不再忘记:记忆中心的“海马体” / 209
4.突破瓶颈期 / 213
5.天马行空的思维 / 218
6.选择性回避 / 222
7.禅修、禅定与创造力激发 / 226
8.调动情绪,缓解焦虑、抑郁和痛苦 / 229
9.不可忽略的疲惫 / 232

第八章
整合内心的心理机制:独处的防御与应战

1.整合内心的关键所在 / 236
2.拒绝被动接受 / 240
3.情绪调动与控制 / 243
4.自觉与不自觉的烦恼解脱 / 248
5.应激时的心理防御机制 / 252
6.前进!挫折商 / 257
7.更强大的存在机制 / 260

作者介绍


闫瑞:85后,出版人、翻译、网络大神作家、安徽省网络作协会员。从事文学创作四年多,创作作品十余部、字数超过一千万,总点击过亿,作品网络收藏两百余万次。翻译和出版作品:《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出版;《百年孤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出版;《不要把自己活得那么累》,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翻译动画片:《宝狄与好友1-4季》。网络文学代表作:《辣妻》《凤逆天:杀手狂妃》等。

文摘


序言



《寂静的沉思:独处时光的深度探索》 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被外界的喧嚣裹挟,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之中。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工作中的邮件、会议,生活里的家长里短,无不侵占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渐渐遗忘了与自己独处的宝贵时光。然而,真正的内在成长与精神富足,往往孕育于那份难得的宁静之中。 《寂静的沉思:独处时光的深度探索》是一本关于如何回归自我、拥抱独处、并在其中汲取力量与智慧的著作。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也不是罗列枯燥的技巧,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向内探索的旅程,去发掘独处所蕴藏的无限可能。本书认为,独处并非是孤独的代名词,更非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与自我深度对话、进行精神滋养的必要状态。 第一部分:重新认识独处,打破固有认知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独处往往与“孤单”、“寂寞”、“不合群”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本书首先致力于打破这种狭隘的认知。它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为何会加剧人们对独处的恐惧,从消费主义的盛行,到社交媒体营造的“热闹”假象,再到对个人价值的过度外化定义,层层剥茧,揭示了我们为何如此渴望被看见、被连接,以至于害怕落单。 然而,作者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阐释了独处作为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本质。从原始社会的个体反思,到哲学家的沉思冥想,再到艺术家的高峰创作,历史上无数伟大的思想和杰作,都诞生于独处的土壤。本书通过引用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心理学研究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经典论述,证明了独处不仅是健康的,更是促进个体独立思考、培养创造力、提升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 我们会一同探讨,为何频繁的社交反而可能导致表层关系的泛滥,而高质量的独处却能深化我们与内心深处的连接。本书将引导读者审视自己对独处的真实感受,区分“被动孤独”与“主动独处”的差异,并鼓励读者勇敢地拥抱后者,将其视为一种自我赋权的行为。 第二部分:独处时的自我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 一旦我们打破了对独处的负面标签,便能开始真正地进入独处的状态。这一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在独处时与自己进行有效的对话。作者认为,独处并非意味着放空一切,而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倾听那些在日常喧嚣中被忽略的内心声音。 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内观”的方式,观察自己的思绪、情绪和感受,而不带评判。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温和的引导,帮助读者识别并理解那些反复出现的想法,探究它们背后的根源,从而认识到自己真实的渴望、恐惧和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可能包括: 审视过往的经历: 独处是回顾人生轨迹、梳理过往经验的绝佳时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那些重要的决定,那些让我们成长或受伤的时刻,从中提取宝贵的教训,放下不必要的包袱。 理解当下的情绪: 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独处时,我们可以放下伪装,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允许它们流动,理解它们传递的信息,而不是压抑或逃避。 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当思绪不再被外界信息所干扰,我们便能更清晰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规划个人目标,并从中找到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 本书强调,与自己对话并非要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建立一种更深层的自我理解和接纳。它鼓励读者将独处视为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通过安静的陪伴,疗愈那些曾经的伤痛,重塑健康的自我认知。 第三部分:独处时的精神滋养,点亮内在的光芒 独处不仅仅是“不与他人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如何进行精神上的滋养,让心灵得以成长和升华。本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独处方式,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精神食粮”。 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经典书籍是思想的宝库,独处时,我们可以不受打扰地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拓展视野,丰富精神。本书将分享如何选择有深度、有启发性的读物,以及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度理解。 写作的力量与表达: 写作是整理思绪、表达情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无论是日记、随笔,还是诗歌、散文,通过文字,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想法具象化,梳理逻辑,发现新的灵感。 艺术的熏陶与创造: 欣赏音乐、绘画、戏剧,或者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艺术创作,都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艺术能够触动我们最深层的情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深刻。 与自然的连接: 走进大自然,无论是漫步在公园,还是登山远眺,大自然都能带来平静与疗愈。在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感受生命的律动,获得内心的宁静。 反思与创造性思考: 独处是进行深度思考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反思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也可以进行一些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 本书鼓励读者将这些活动融入到自己的独处时光中,并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进行灵活组合。重要的是,要让独处成为一种积极的、充满收获的体验,而不是一种消磨时间的负担。 第四部分:独处与连接的平衡,实现内在的和谐 《寂静的沉思》并非宣扬极端个人主义,也并非否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相反,它强调的是在理解和拥抱独处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建立真实而有意义的连接。 当一个人能够充分地与自己独处,他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自信地表达自己,也更能以成熟和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他人。本书将探讨: 从“需要”连接到“选择”连接: 当一个人不再依赖他人的认可来定义自身价值时,他与他人建立连接的行为将更多地源于内在的渴望,而非外在的压力。 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充分的独处能够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与他人的相处时光,并能以更真诚、更开放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从而建立更深厚的友谊和更和谐的亲密关系。 边界的设定与尊重: 了解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设定与他人的边界,既保护自己的独处空间,也尊重他人的空间。 最终,《寂静的沉思:独处时光的深度探索》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到,独处并非是对世界的告别,而是对自我的回归,是对内在力量的重新发掘。它鼓励我们勇敢地关掉手机,暂缓工作的脚步,走进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在那里,倾听内心的声音,汲取精神的力量,然后以更饱满、更从容的姿态,去拥抱那个精彩的世界,去连接那些真正值得珍视的人。在这场向内探索的旅程中,我们不仅会发现一个更清晰、更强大的自我,也会重新认识到人生的深度与广度,以及那份源源不断的内在幸福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迷人,有一种淡淡的哲思感,又不失亲切。它没有使用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探讨那些深刻的人生主题。我喜欢它对于“孤独”和“独处”之间区别的 nuanced 阐释,这让我对这两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是混淆这两个词,觉得一个人待着就是孤独。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孤独是一种情绪,而独处是一种选择。它可以是一种享受,也可以是一种成长的机会。书中关于“自我陪伴”的观点,尤其打动我。它告诉我们,即使没有人陪伴,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份珍贵的“独处秘籍”,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时刻。

评分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想,它会不会是一本教人如何“打发”时间的书。毕竟,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总会有些不知所措。但读下去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深入到独处时,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它不是给你列出一些活动清单,而是引导你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地图”。书中关于“内省的价值”和“专注的力量”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 multitasking,一心二用,结果什么都做不好。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高质量的独处,是能够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意义。它鼓励我们放下手机,放下外界的纷扰,去真正地“在场”。我开始尝试在独处时,只专注于一件事,比如阅读、写作、冥想,然后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一个人也可以如此专注,如此充实。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深度按摩。我一直以为独处就是发呆、放空,或者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直接教你怎么“度过”独处,而是引导你去“理解”独处,去“享受”独处。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独处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绪,从浅层的疲惫到深层的焦虑,再到最终的平静与喜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之所以害怕独处,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或者说,我们害怕面对那个不了解的自己。书中关于“情绪的接纳”和“思绪的梳理”的部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是让你去压抑负面情绪,而是教你如何与它们和平共处,如何从中汲取养分。我开始尝试在独处时,不再急于摆脱那些“杂念”,而是让它们静静流淌,观察它们,理解它们。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急躁。这种由内而外的平静,是任何外在的喧嚣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恰恰是我在喧嚣都市中渴望寻觅的。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发现它并未如我预想的那般,直接给出“如何独处”的攻略手册。反而,它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带我走进那些被忽略的内心风景。书中对“独处”的定义,并非是孤独的消极状态,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滋养心灵的丰富过程。它鼓励我们拥抱独处的时光,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绪变化,去思考那些在人群中被淹没的问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自我对话”的章节,它提醒我,我们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是影响我们与世界相处方式的基石。书中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充满智慧的观察和真诚的感悟,仿佛是作者在漫长的独处岁月里,一点一滴提炼出的生命精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个人”这件事,不再是无奈的逃避,而是充满了可能性和成长的空间。我发现,原来那些看似无聊的独处时刻,竟能蕴藏着如此深刻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呈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社交焦虑”的视角。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去融入集体,要去善于交际,仿佛一个人就是一种“失败”。然而,这本书却给了独处以崇高的地位,将它视为一种“艺术”。作者就像一位引路人,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独处不再是边缘化的存在,而是中心。它鼓励我们,在独处中去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论述,它强调,真正的自我价值,不应来自于他人的评价,而应来自于内心的充实。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是不是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是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丢失了真实的自己。这本书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也给了我勇气去追求那种不被外界干扰的、纯粹的自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