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7229112318 | 抑癌基因:p53:破譯*密碼的基因 | 39.80 |
| 9787229102784 | 達爾文的疑問:動物生命的爆發性起源與智能設計 | 59.80 |
| 9787229110796 | 暴力解剖:犯罪的生物學根源 | 68.80 |
| 9787229046682 | 生物中心主義:為什麼生命和意識是理解宇宙真實本質的關鍵 | 32.80 |
| 9787229117498 | 垃圾DNA:探索人類基因組暗物質之旅 | 39.80 |
| 9787229104276 | 遺傳的革命:錶觀遺傳學將改變我們對生命的理解 | 39.80 |
| 9787229083809 | 達爾文的黑匣子:生物化學對進化論的挑戰 | 42.80 |
編輯*
垃圾DNA?
探索非編碼基因的遺傳密碼,
解讀基因組中“暗物質”存在的意義!
數十年來,我們基因組裏有98%的DNA因為沒有編碼蛋白質而被稱為“垃圾”。直到*近,這些垃圾區域重要且顯著的功能纔開始為人們所瞭解。
從罕見的遺傳疾病到唐氏綜閤徵,從常見的病毒感染到衰老過程——還沒算上六個指頭的貓(以及人類中的同癥狀者)——由基因組中暗物質導緻的影響是常見、多樣和本質性的。
科學傢們在這個備受爭議的領域中快速增長的知識已經提供瞭治療失明的成功療法,並挽救瞭被DNA指紋宣判瞭死刑的無辜的人,而且很可能帶來對包括肥胖在內的很多醫學疾病的治療方法的革命。
在內莎?凱裏,也是*書《遺傳的革命》的作者看來,這是一本麵對大眾讀者的一個可能會奠定人體復雜性觀念的圖書。
《垃圾DNA》對非編碼基因作瞭深入介紹。展示瞭科學傢們在學術領域逐漸發現的證據,提示這些所謂的“垃圾DNA”的變異和調節與一些難治性疾病有關。並用不可辯駁的證據證明瞭“垃圾DNA”在基因的錶達調控中起著重要且不可預料的作用,其作用覆蓋從單個基因的微調到整個染色體的關閉。這些功能迫使科學傢們重新審視關於“基因”的定義。
《垃圾DNA》是內莎?凱裏續《遺傳的革命》齣版之後又一部具有高學術性的相關遺傳學經典力作。作者以令人信服的筆觸為讀者全麵介紹瞭“垃圾DNA”的涵義,及其與遺傳性疾病、病毒感染、哺乳動物性彆決定和生命進化的關係。閱讀本書,我們可以緊跟科學傢的腳步迅速進入“垃圾DNA”的領域。而這個具有快速發展的且頗受爭議的領域,還有廣袤的未知在等著我們去開發與探索。
內容簡介《垃圾DNA》在寫作上繼承瞭內莎?凱裏一貫的風格:內容翔實、風趣幽默。她基於自己進行科學研究的成果與經驗,在本書中明確而令人信服地為讀者全麵介紹瞭“垃圾DNA(非蛋白編碼DNA)”的涵義,及其與遺傳性疾病、病毒感染、哺乳動物性彆和進化的關係。為證明“垃圾DNA”在基因錶達的調控中起著重要且多樣的作用提供瞭不可辯駁的證據。與《遺傳的革命》一樣,本書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新穎性,可作為生物學、醫學和遺傳學等學科的學生及科研人員拓展知識的學習材料。
《垃圾DNA》全書共分20章。第1章:為何暗物質是有意義的;第2章:當暗物質事實上變得更黑暗;第3章:所有的基因都去哪兒瞭;第4章:不速之客;第5章:隨著我們變老一切都在減少;第6章:二纔是*的數字;第7章:用垃圾來塗抹;第8章:玩個長時間的遊戲;第9章:給暗物質加點顔色;第10章:為什麼父母愛垃圾;第11章:有任務的垃圾;第12章:啓動,上調;第13章:無人之地;第14章:ENCODE項目——走嚮垃圾DNA的大科學;第15章:無頭的皇後、奇怪的貓和肥胖的小鼠;第16章:非翻譯區中的迷失;第17章:為什麼積木比模型好;第18章:迷你也能很強大;第19章:有用的藥物;第20章:黑暗中的一絲光亮。 作者簡介 《垃圾DNA》由英國人內莎?凱裏編寫。內莎?凱裏,愛丁堡大學病毒學博士,曾任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分子生物學*講師。她在生物技術和製藥領域工作瞭13年,現為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客座教授。她的學習背景*豐富:免疫學學士、病毒學博士、人類遺傳學博士後和分子生物學教授。復閤的學術背景也給予瞭她比普通專攻一門的研究者更廣泛的眼界和行業經驗,同時從女性視角觀察和描述問題也使其著作更加細膩易於理解。第十段 《生物中心主義》這部分的閱讀體驗,無疑是一場思維的洗禮。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人類中心”的觀念,認為地球上的萬物都圍繞著人類而存在。然而,這本書卻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將我們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生命體係之中。它讓我看到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比如植物、微生物,它們在整個生態係統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這種從“人”到“生命”的視角轉換,讓我對生命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人類與自然之間唇齒相依的關係。它讓我不再僅僅是地球的“居民”,而是成為瞭這個龐大生命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第一段 這是一套讓我對科學的理解瞬間提升瞭好幾個維度的係列叢書。我一直認為科學是冷冰冰的公式和枯燥的實驗,但《科學可以這樣看》係列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尤其是《抑癌基因》那一冊,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娓娓道來,他沒有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將復雜至極的癌癥發生機製,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呈現在我眼前。我學會瞭理解那些曾經讓我望而生畏的基因變異,知道瞭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失控”的,最終導緻瞭疾病的産生。更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書中不僅僅是陳述問題,更著重探討瞭人類在與癌癥鬥爭中取得的突破,那些科學傢們不懈的努力和智慧,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都讓我看到瞭希望。它讓我明白瞭,科學研究不僅僅是發現,更是一種持續的探索和不屈的鬥爭。
評分第二段 《達爾文的疑問》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科學讀物,不如說是一場關於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思想盛宴。我一直對“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個問題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生命的足跡。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巧妙地呈現瞭達爾文在提齣進化論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睏惑與掙紮,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觀察,如何匯聚成顛覆時代的思想。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自然選擇機製的論述,那些生動的例子,比如長頸鹿的脖子是如何變長的,昆蟲的僞裝是如何形成的,都讓我對這個看似殘酷卻又充滿智慧的自然法則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不再僅僅是“知道”進化論,而是真正“理解”瞭它背後的邏輯和力量。
評分第六段 《遺傳的革》這本書,為我打開瞭通往基因世界的大門,讓我領略瞭遺傳學那令人驚嘆的魅力。它不僅僅是關於基因的傳遞,更是關於生命信息如何被編碼、解碼和演變的宏大敘事。我一直覺得遺傳是很遙遠的概念,是科學傢們在實驗室裏研究的東西,但這本書用生動的語言和貼近生活的例子,讓我切實感受到瞭遺傳學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祖輩的特徵遺傳到下一代,到疾病的基因風險,再到基因編輯的未來,這本書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讓我對生命密碼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
評分第四段 《生物中心主義》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生命,它讓我從一個更加宏觀、更加深刻的層麵去理解我們自身以及我們所處的宇宙。我一直以為,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一切都是圍繞著我們展開的,但這本書打破瞭我的這種“人類中心”的狹隘觀念。它用詳實的論據和引人入勝的筆觸,描繪瞭一個以生物為中心的世界觀,讓我們看到瞭植物、微生物,甚至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命形式,在整個生態係統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敬畏,對生命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前所未有的感悟,也更加理解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評分第九段 《暴力解剖》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多方麵的。它不僅僅是關於科學研究的方法,更是關於科學精神的體現。我一直認為科學研究是嚴謹而冰冷的,但這本書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科學傢們在麵對未知時的那種執著、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它讓我明白,每一次科學的突破,都離不開無數次的嘗試、無數次的失敗,以及一次次對既有理論的挑戰和修正。這種“解剖”的過程,是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對人類認知的邊界不斷拓展。讀完之後,我不僅僅是瞭解瞭科學方法,更是被這種科學精神所深深感染。
評分第七段 讀完《科學可以這樣看係列叢書》的其中幾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觸碰、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充滿樂趣的。比如,當我在閱讀關於“抑癌基因”的內容時,作者並沒有使用大量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喻,將復雜的生物學機製闡釋得淋灕盡緻。我能夠輕鬆地理解為什麼某些基因會“失控”,它們又是如何一步步導緻癌癥發生的,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科學傢們為瞭攻剋癌癥所付齣的不懈努力,以及那些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這種將復雜科學問題“故事化”的寫作手法,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評分第八段 《科學可以這樣看係列叢書》中關於“達爾文的疑問”部分,可以說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探險。我一直對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漫長的曆史長河,去探尋生命從何而來。它沒有直接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呈現達爾文在提齣進化論過程中的思考、睏惑以及他所經曆的那些關鍵性的觀察,讓我深刻理解瞭科學理論是如何在質疑和探索中逐漸形成的。尤其是關於自然選擇的論述,那些生動的例子,比如不同環境中生物的適應性差異,讓我對這個看似殘酷卻又無比智慧的自然法則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第五段 《垃圾DNA》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腦力風暴,它徹底改變瞭我對基因的傳統認知。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基因就是那些決定我們外貌、性格、健康的關鍵“指令”,那些“沒用”的部分早就應該被淘汰瞭。然而,這本書卻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點點揭開瞭“垃圾DNA”的麵紗,讓我看到瞭它們隱藏的巨大能量和非凡作用。我驚訝地發現,那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甚至輕衊的部分,竟然在基因的調控、進化和甚至我們理解宇宙生命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讓我明白,在科學的世界裏,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垃圾”,隻有我們還沒有理解的奧秘。
評分第三段 《暴力解剖》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置身於一個嚴謹而充滿挑戰的實驗室。它不是那種告訴你“怎麼做”的操作手冊,而是深入剖析瞭科學研究的“為什麼”和“是什麼”。我一直對科學的嚴謹性感到敬畏,而這本書則將這種嚴謹性具象化瞭。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研究環節中所付齣的心血和思考,那些細緻入微的觀察,那些精巧的設計,以及那些常常伴隨著失敗和挫摺的探索過程。它讓我明白,科學的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無數個“解剖”的過程,是對未知世界一次次細緻的審視和深刻的理解,是對已有理論一次次無情的質疑和勇敢的修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