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7229112318 | 抑癌基因:p53:破译*密码的基因 | 39.80 |
| 9787229102784 | 达尔文的疑问:动物生命的爆发性起源与智能设计 | 59.80 |
| 9787229110796 | 暴力解剖:犯罪的生物学根源 | 68.80 |
| 9787229046682 | 生物中心主义:为什么生命和意识是理解宇宙真实本质的关键 | 32.80 |
| 9787229117498 | 垃圾DNA:探索人类基因组暗物质之旅 | 39.80 |
| 9787229104276 | 遗传的革命:表观遗传学将改变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 39.80 |
| 9787229083809 | 达尔文的黑匣子:生物化学对进化论的挑战 | 42.80 |
编辑*
垃圾DNA?
探索非编码基因的遗传密码,
解读基因组中“暗物质”存在的意义!
数十年来,我们基因组里有98%的DNA因为没有编码蛋白质而被称为“垃圾”。直到*近,这些垃圾区域重要且显著的功能才开始为人们所了解。
从罕见的遗传疾病到唐氏综合征,从常见的病毒感染到衰老过程——还没算上六个指头的猫(以及人类中的同症状者)——由基因组中暗物质导致的影响是常见、多样和本质性的。
科学家们在这个备受争议的领域中快速增长的知识已经提供了治疗失明的成功疗法,并挽救了被DNA指纹宣判了死刑的无辜的人,而且很可能带来对包括肥胖在内的很多医学疾病的治疗方法的革命。
在内莎?凯里,也是*书《遗传的革命》的作者看来,这是一本面对大众读者的一个可能会奠定人体复杂性观念的图书。
《垃圾DNA》对非编码基因作了深入介绍。展示了科学家们在学术领域逐渐发现的证据,提示这些所谓的“垃圾DNA”的变异和调节与一些难治性疾病有关。并用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垃圾DNA”在基因的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且不可预料的作用,其作用覆盖从单个基因的微调到整个染色体的关闭。这些功能迫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关于“基因”的定义。
《垃圾DNA》是内莎?凯里续《遗传的革命》出版之后又一部具有高学术性的相关遗传学经典力作。作者以令人信服的笔触为读者全面介绍了“垃圾DNA”的涵义,及其与遗传性疾病、病毒感染、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和生命进化的关系。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紧跟科学家的脚步迅速进入“垃圾DNA”的领域。而这个具有快速发展的且颇受争议的领域,还有广袤的未知在等着我们去开发与探索。
内容简介《垃圾DNA》在写作上继承了内莎?凯里一贯的风格:内容翔实、风趣幽默。她基于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在本书中明确而令人信服地为读者全面介绍了“垃圾DNA(非蛋白编码DNA)”的涵义,及其与遗传性疾病、病毒感染、哺乳动物性别和进化的关系。为证明“垃圾DNA”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且多样的作用提供了不可辩驳的证据。与《遗传的革命》一样,本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可作为生物学、医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学生及科研人员拓展知识的学习材料。
《垃圾DNA》全书共分20章。第1章:为何暗物质是有意义的;第2章:当暗物质事实上变得更黑暗;第3章:所有的基因都去哪儿了;第4章:不速之客;第5章:随着我们变老一切都在减少;第6章:二才是*的数字;第7章:用垃圾来涂抹;第8章:玩个长时间的游戏;第9章:给暗物质加点颜色;第10章:为什么父母爱垃圾;第11章:有任务的垃圾;第12章:启动,上调;第13章:无人之地;第14章:ENCODE项目——走向垃圾DNA的大科学;第15章:无头的皇后、奇怪的猫和肥胖的小鼠;第16章:非翻译区中的迷失;第17章:为什么积木比模型好;第18章:迷你也能很强大;第19章:有用的药物;第20章:黑暗中的一丝光亮。 作者简介 《垃圾DNA》由英国人内莎?凯里编写。内莎?凯里,爱丁堡大学病毒学博士,曾任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分子生物学*讲师。她在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工作了13年,现为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客座教授。她的学习背景*丰富:免疫学学士、病毒学博士、人类遗传学博士后和分子生物学教授。复合的学术背景也给予了她比普通专攻一门的研究者更广泛的眼界和行业经验,同时从女性视角观察和描述问题也使其著作更加细腻易于理解。第一段 这是一套让我对科学的理解瞬间提升了好几个维度的系列丛书。我一直认为科学是冷冰冰的公式和枯燥的实验,但《科学可以这样看》系列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尤其是《抑癌基因》那一册,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娓娓道来,他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将复杂至极的癌症发生机制,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呈现在我眼前。我学会了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基因变异,知道了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失控”的,最终导致了疾病的产生。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不仅仅是陈述问题,更着重探讨了人类在与癌症斗争中取得的突破,那些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和智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都让我看到了希望。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发现,更是一种持续的探索和不屈的斗争。
评分第二段 《达尔文的疑问》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科学读物,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思想盛宴。我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生命的足迹。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呈现了达尔文在提出进化论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挣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观察,如何汇聚成颠覆时代的思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自然选择机制的论述,那些生动的例子,比如长颈鹿的脖子是如何变长的,昆虫的伪装是如何形成的,都让我对这个看似残酷却又充满智慧的自然法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不再仅仅是“知道”进化论,而是真正“理解”了它背后的逻辑和力量。
评分第三段 《暴力解剖》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严谨而充满挑战的实验室。它不是那种告诉你“怎么做”的操作手册,而是深入剖析了科学研究的“为什么”和“是什么”。我一直对科学的严谨性感到敬畏,而这本书则将这种严谨性具象化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研究环节中所付出的心血和思考,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些精巧的设计,以及那些常常伴随着失败和挫折的探索过程。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个“解剖”的过程,是对未知世界一次次细致的审视和深刻的理解,是对已有理论一次次无情的质疑和勇敢的修正。
评分第四段 《生物中心主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命,它让我从一个更加宏观、更加深刻的层面去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宇宙。我一直以为,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展开的,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人类中心”的狭隘观念。它用详实的论据和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让我们看到了植物、微生物,甚至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命形式,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对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感悟,也更加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评分第五段 《垃圾DNA》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脑力风暴,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基因的传统认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基因就是那些决定我们外貌、性格、健康的关键“指令”,那些“没用”的部分早就应该被淘汰了。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点点揭开了“垃圾DNA”的面纱,让我看到了它们隐藏的巨大能量和非凡作用。我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甚至轻蔑的部分,竟然在基因的调控、进化和甚至我们理解宇宙生命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让我明白,在科学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垃圾”,只有我们还没有理解的奥秘。
评分第六段 《遗传的革》这本书,为我打开了通往基因世界的大门,让我领略了遗传学那令人惊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关于基因的传递,更是关于生命信息如何被编码、解码和演变的宏大叙事。我一直觉得遗传是很遥远的概念,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研究的东西,但这本书用生动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切实感受到了遗传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祖辈的特征遗传到下一代,到疾病的基因风险,再到基因编辑的未来,这本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对生命密码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第七段 读完《科学可以这样看系列丛书》的其中几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触碰、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充满乐趣的。比如,当我在阅读关于“抑癌基因”的内容时,作者并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喻,将复杂的生物学机制阐释得淋漓尽致。我能够轻松地理解为什么某些基因会“失控”,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导致癌症发生的,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科学家们为了攻克癌症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那些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这种将复杂科学问题“故事化”的写作手法,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评分第八段 《科学可以这样看系列丛书》中关于“达尔文的疑问”部分,可以说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探险。我一直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漫长的历史长河,去探寻生命从何而来。它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呈现达尔文在提出进化论过程中的思考、困惑以及他所经历的那些关键性的观察,让我深刻理解了科学理论是如何在质疑和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关于自然选择的论述,那些生动的例子,比如不同环境中生物的适应性差异,让我对这个看似残酷却又无比智慧的自然法则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第九段 《暴力解剖》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更是关于科学精神的体现。我一直认为科学研究是严谨而冰冷的,但这本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在面对未知时的那种执着、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科学的突破,都离不开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以及一次次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和修正。这种“解剖”的过程,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对人类认知的边界不断拓展。读完之后,我不仅仅是了解了科学方法,更是被这种科学精神所深深感染。
评分第十段 《生物中心主义》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无疑是一场思维的洗礼。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人类中心”的观念,认为地球上的万物都围绕着人类而存在。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将我们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命体系之中。它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比如植物、微生物,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从“人”到“生命”的视角转换,让我对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它让我不再仅仅是地球的“居民”,而是成为了这个庞大生命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