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參與式發展乾預中的權力與製度
定價:79.00元
作者:毛綿逵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9789346
字數:
頁碼:3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在發展領域,項目是行使資源配置、推進發展進程、落實發展規劃的重要也是常見的手段。但具體某個項目能否産生預計的效果,則受到多方麵因素的綜閤影響,既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背景因素,也包括項目本身的可行性與閤理性,更受到項目中的各利益相關者的能動性影響。本書通過權力和製度視角的考察,描繪瞭項目中各利益相關者能動性過程的基本邏輯。
目錄
章 導論
1.1 研究綜述
1.2 研究框架
1.3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1.4 社區背景介紹
1.5 融入社區
第二章 勝利鄉的參與式發展乾預
2.1 勝利鄉參與式發展乾預的曆程
2.2 重點案例選擇
2.3 重點案例及案例村介紹
2.4 參與式發展項目的影響
第三章 多中心製度結構
3.1 參與與分權:多中心製度結構理論綜述
3.2 參與式項目的多中心製度結構與參與空間變化
3.3 多中心製度結構的單中心化和無中心化
3.4 小結與討論
第四章 多中心權力結構
4.1 權力及權力結構的理論綜述
4.2 項目層麵的多中心權力結構:乾預與權力結構變遷
4.3 權力流動的總體路徑
4.4 項目決策中的權力流動
4.5 社區內部的多中心扁平權力結構
4.6 社區內的權力流動
4.7 小結與討論
第五章 權力的話語錶達
5.1 話語與權力的理論綜述
5.2 發展乾預中的製度性話語
5.3 發展乾預中的行動性話語
5.4 新村屯滾動資金案例中權力的話語錶達與話語權的爭奪
5.5 小結與討論:作為口號的參與
第六章 非勻質性信息對稱與權力結構均衡
6.1 信息對稱與權力結構均衡
6.2 非勻質性信息對稱及其特徵
6.3 滾動資金案例中的非勻質性信息對稱
6.4 參與:權力均衡的技術手段
6.5 小結與討論
第七章 結論與討論:參與及權力的終結
7.1 作為技術手段和口號的參與
7.2 權力的結構化與結構的權力化
7.3 討論:參與與權力的終結?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毛綿逵,1982年齣生,江西安義人。2009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獲得農村發展與管理專業博士學位,現在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工作;專業方嚮為社會學,關注農村發展、水利社會學、項目社會評價等領域。擁有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以及其他國際雙邊和多邊發展機構發展項目谘詢的豐富經驗。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剛拿到手的時候,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畢竟“權力”和“製度”這樣的詞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密密麻麻的理論和晦澀的論證。然而,翻開第一頁,我便被作者以一種非常生動且極具洞察力的方式,將參與式發展這個看似美好的概念,剝開瞭層層理想化的外衣,直接觸及瞭其背後錯綜復雜的權力運作和製度邏輯。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參與式發展,而是深入分析瞭在實際操作中,不同層級的權力如何在設計、執行和評估過程中相互博弈,以及既有的製度框架是如何有意無意地固化或挑戰這些權力的。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讓我看到瞭發展乾預在理論上的公平性與現實中的不平等性之間的巨大鴻溝。那些曾經被認為是“賦權”的舉措,在作者的筆下,有時卻成為瞭新的權力控製工具,而那些看似無足輕重的基層製度,卻可能成為阻礙改變的堅固壁壘。這本書讓我對“發展”二字的理解,從單純的資源注入和項目執行,上升到瞭對社會結構、權力關係和製度約束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去思考,我們所謂的“參與”,究竟是誰在參與,以何種方式參與,以及這種參與最終服務於誰的利益。這種顛覆性的視角,對於任何一個關注社會公正和發展議題的人來說,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啓發意義。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參與式發展背後那些令人不安的現實。我一直以為,參與式發展最核心的價值在於賦予弱勢群體話語權,讓他們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嚮。然而,這本書卻無情地揭示瞭,在實際操作中,這種“賦權”往往是有限的,甚至可能是僞裝的。作者通過對多個發展項目的深入田野調查,展現瞭那些看似平等的參與機製背後,潛藏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和資源不平衡,而這些不平衡,恰恰是權力運作的絕佳載體。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有幾個案例,描述瞭基層社區的居民在參與規劃時,如何受到外部專傢、政府官員甚至是有影響力的本地精英的引導和操縱。他們的意見,在形式上得到瞭體現,但實質上,最終的決策權仍然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種“被參與”的尷尬,讓我深刻體會到,沒有有效的製度保障和權力製衡,所謂的參與式發展,很容易淪為一種形式主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止步於現象的描述,而是進一步追問瞭導緻這種局麵的深層原因,即權力結構和製度約束的固化。它讓我意識到,要真正實現參與式發展,不僅僅需要好的意願和方法,更需要對權力進行深刻的審視和對製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因為“參與式發展”這個概念本身,在我看來,已經有些過時,或者說,其理想化的色彩過於濃厚,現實中很難完全實現。我更偏嚮於那些能夠帶來實際改變、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然而,《XH》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紮實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讓我重新審視瞭參與式發展。作者並沒有試圖去粉飾參與式發展的不足,而是直接切入瞭其核心的難點——權力與製度的相互作用。我非常贊同作者的觀點,即在任何發展乾預中,權力都是無處不在的,它可能來自於外部的援助者,也可能來自於本地的精英,甚至可能隱藏在日常的社會互動之中。而製度,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都可能成為權力運作的載體,或者成為阻礙公平參與的壁壘。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動地展現瞭這些復雜的關係。我看到,在一些看似民主的參與過程中,實際上是掌握更多資源和信息的人,在悄無聲息地引導著議程,而那些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他們的聲音很容易被淹沒。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要真正實現有意義的參與式發展,我們必須超越簡單的民主程序,去深入理解和改造那些影響著權力分配和製度運行的深層結構。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社會學式的洞察,對於任何想要理解和推動社會變革的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本身就對社會學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一些經典理論有濃厚興趣,尤其是那些探討社會不平等根源的著作。這本書的題目正中我的“靶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的理論視角,或者對現有理論進行一次有深度的整閤。《XH》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將諸如權力分析、製度經濟學、以及一些後結構主義的思想,巧妙地融入到對參與式發展實踐的剖析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權力”概念時的多維度性,他沒有局限於宏觀的政治權力,而是深入到微觀的社區層麵,考察傢庭、性彆、族群等關係中的權力動態,以及這些動態如何影響參與式發展的進程和結果。而對於“製度”,作者的理解也遠超齣瞭簡單的法律法規,他關注的是那些隱性的、不成文的規則,以及這些規則如何塑造人們的行為和預期。書中的論證邏輯嚴謹,引用文獻豐富,但語言卻意外地通俗易懂,沒有過多的學術術語堆砌,這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跟隨作者的思路,領略其思想的深度。它不僅解答瞭我的一些疑問,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讓我能夠以更批判、更全麵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號稱“以人為本”的發展項目。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以一種非常顛覆我以往認知的方式,重塑瞭我對“參與式發展”的理解。在我看來,參與式發展最初的願景,是希望能夠打破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讓發展真正成為一種由下而上的、自發的社會變遷。我一直相信,隻要給予社區足夠的支持和空間,他們就能夠找到最適閤自己的發展路徑。《XH》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非常冷靜且現實的視角。作者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明瞭在參與式發展實踐中,權力與製度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深遠。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權力”的細緻分析所吸引,它不僅僅體現在外部力量的乾預,更根植於社區內部的固有關係,比如傢庭、宗族、性彆等等。這些隱性的權力結構,在參與式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被無意中強化,從而導緻一些群體被邊緣化,而另一些群體則獲得瞭不成比例的影響力。此外,書中對於“製度”的討論,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不僅僅關注正式的法律法規,更深入到那些不成文的社會規範、價值觀念,以及權力關係如何塑造瞭這些製度。這種多層次的分析,讓我認識到,任何發展乾預,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和製度環境。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理想化的參與式發展擁躉,轉變為一個更加審慎和批判性的觀察者,它迫使我去思考,在追求參與式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直麵的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