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发现母亲(实践本):好成绩是帮出来的
定价:29.80元
作者:王东华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2100382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套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案例丛书,精选数十位对当今中国父母极富指导意义的教育个案,并配以对中国家庭极有针对·陛的指导意见。
汇集在这里的数十个中外家庭虽属不同阶层,但他们都善学知教,因此在培养孩子“好习惯” “好成绩”“好人格”等方面都有许多难得的心得体会和做法。其极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实践,相信会给我们的父母以极大的启发。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认为孩子的“素质”,更多地是出自家庭而不是学校。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父母的成功经验,是当前中国家庭进行素质教育的好读本,值得每一所家长学校、每一个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向其家长推荐,并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和参考。
目录
总序·向杰出父母们学习
早教:鹤立幼儿快速阅读法的“葵花宝典”
01.我走过的童年辛酸路,女儿不能再走
02.我的孩子不是神童,但我可以“造就”
03.认字训练,孩子识字其实很简单
04.阅读就是苹果,“牛顿”就在苹果树下
05.博览群书,幼儿也可以海纳百川
06.博古通今,家有玲珑小博士
07.融会贯通,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智慧
08.早育早慧,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姿
09.轻松作文,让孩子抒写精彩人生
10.“十万个为什么”推动孩子的思考
11.独立思考,点燃孩子的思想之光
12.自由天性,给孩子没有禁区的生活
13.伟人意识,让孩子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14.做母亲,我是永远幸福的人
幼教:—个中、高考状元妈幼教经
01.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02.让独生子女融入大家庭
03.先教孩子学会做人
04.培养观察力要从婴儿时期开始
05.我们常做的几种益智游戏
06.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源头
07.好的记忆力也是训练出来的
08.要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09.我教儿子写作文
10.孩子不喜欢数学要尽早补救
11.写作业同样要讲究效率
12.运动既锻炼体魄又磨炼意志
13.让孩子从容面对激烈的竞争
14.培养自信才能梦想成真
15.引导猴子避开早恋
16.让雄鹰飞上蓝天
小学:“中国英语神童”的学习之路
初中:三年造就优等生
高中:科大少年班父子的“点石成金”术
竞赛:一路竞赛到清华
作者介绍
王东华,男,1963年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新大学人》(40万字),为〃93深圳(中国)文稿公开竞价首部成交著作。其致力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80万字)〃1999年一经推出,即在社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有一种凝重感,不是指重量,而是指它所承载的厚度——一种基于长期观察和深度思考的厚度。我一直觉得,现代教育最大的缺失在于“人情味”的淡薄,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都太关注分数这个冰冷的数字,而忽略了分数背后的那个活生生、有情感需求的孩子。翻开内页,那种纸张的质感和字体排版都带着一种严谨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阅读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述。我个人最关注的是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学习上的抵触情绪时,很容易采取高压政策,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习变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温和而坚定的沟通策略,帮助家长从“监督者”转变为“协作者”,那它的价值就无法估量了。它应该能解答那个终极问题:我们到底是在培养一个“听话的机器”,还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期待它能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在教育上的那些“想当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风格透露出一种严肃的专业感,这让我对作者王东华这个名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教育的海洋里,名字往往代表着一种风格和流派。我猜想,这位作者一定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鼓吹“鸡娃”的教育家,而是那种深入一线,观察了大量真实家庭教育现场的实践者。我曾经读过几本关于正面管教的书籍,但很多理论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会水土不服,尤其是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那些技巧似乎都失效了。因此,我更倾向于相信那些从底层逻辑出发,探讨教育本质的书。这本书的“实践本”字样,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它暗示着里面有大量的“如何做”而不是“应该做”。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而不是零散的技巧集合。比如,如何设计一个家庭学习环境,如何处理孩子考试失利后的情绪反馈,以及如何真正做到“放手而不撒手”的艺术。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在迷雾中找到了一座灯塔,指引着我探索教育的深水区。
评分从封面传达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似乎是对当前社会“唯分数论”的一种温和而有力的反击。它没有用激烈的语言去批判,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提供一条更优的路径。一个“好成绩”固然重要,但如果这个成绩是以牺牲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和亲子关系为代价换来的,那么这种成功无疑是短暂且昂贵的。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想给孩子留下什么?是堆满奖状的房间,还是面对挫折时能自我复原的强大内心?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明了“帮出来”这个动词,这暗示着父母的角色是“助推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代笔者”或“施压者”。这种角色定位的转变是极其微妙且艰难的。我期待书中能有非常细致的章节,专门讨论如何一步步引导孩子建立起内在驱动力,让他们从“为父母而学”转变为“为自己而学”。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变,那么它就是一本无价之宝,超越了任何教科书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有一种沉稳的年代感,这让我联想到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教育著作,它们往往不追逐潮流,而是扎根于人性的基本规律。教育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引导。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发现母亲”这个更具哲学意味的词汇。这是否意味着,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或者说父母)自身也会经历一次深刻的“发现”和“重塑”?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很多时候,我们忙于规划孩子的未来,却忘了审视自己的局限和偏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反思的框架,让父母从“我是对的”这种固执中走出来,学会倾听孩子声音背后的真实需求。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孩子最终上了哪所大学,而在于他/她是否成为了一个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并且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相信,它提供的答案不会是简单的“速效药”,而是一套需要耐心打磨的“生活哲学”。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书架上,封面设计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一看就是那种沉下心来能读进去的类型。我最近在整理家里的旧书,无意中翻到了它,封面上印着一些教育理念的关键词,让我这个已经工作好几年的人都忍不住好奇。它似乎不是那种畅销书店里堆得高高的、以哗众取宠为目的的书籍,更像是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写给同行或者真正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看的“干货”。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对学习这件事的态度更偏向于“死记硬背,考出好成绩就行”,很少有人会去探讨“为什么”和“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一项苦差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很有意思,带着一种实践性和探索欲,让人联想到无数个深夜里家长与孩子围坐桌旁,在灯光下共同努力的场景。我猜,这本书的内容肯定不会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案例分析和可操作的步骤,毕竟“实践本”这个副标题就说明了一切,它承诺的不是理论的完美,而是现实中的有效性。它散发着一种老派的、值得信赖的气质,仿佛里面藏着几十年的教育智慧,等着我去一一解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