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拖延症小孩-如何让孩子变得更高效
定价:29.80元
作者:王顺勇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11359377
字数:
页码:2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 如果父母不管不问,孩子的拖延症会成为一生的坏习惯!
n● 本书作者有丰富的基础教育工作经验,更有真实独到的教育秘诀:我把10岁孩子培养进了重点中学!
n● 你的孩子是否得了顽固的“拖延症”?别着急,用书中教授的技巧可以治愈。
n内容提要
举手即可完成的事情,却总是拖着不办;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写完的作业,总要拖到两个小时以上……不少家长发现,生活和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但孩子的拖延症却越来越严重。
n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介绍了改正孩子“拖延”习惯和增强执行力的方法,只要照着做,再磨蹭的孩子都能更高效。
目录
章 儿童的拖延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节 拖延的内涵和外延003
第二节 拖延习惯不是天生的010
第三节 了解儿童的心理空间014
第四节 洞察儿童拖延习惯的“苗头”019
第五节 注意:儿童有些表现并不是拖延023
第二章 拖延会引起哪些不好的连锁反应
节 拖延症蔓延的严重性,你了解吗029
第二节 拖延习惯在儿童学习生活中的危害034
第三节 拖延习惯会影响一生 039
第三章 拖延习惯的养成和压力有直接关系
节 你观察过孩子对压力的反应吗047
第二节 释解“铁杵磨成针”052
第三节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这样理解057
第四节 儿童拖延症与逆反心理的关系 060
第五节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065
第四章 高效率源自于好习惯
节 自动自发的习惯如何培养073
第二节 让孩子理解日事日清的好处078
第三节 小小责任心让儿童远离拖延症083
第四节 培养孩子“要事”的习惯088
第五节 磨炼孩子的意志力的方法 093
第五章 树立时间观念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标杆
节 在儿童游戏中传递珍惜时间观念 101
第二节 不同性格儿童的时间观念训练 106
第三节 当孩子在浪费时间的时候111
第四节 小小时间表,教育孩子离不了116
第五节 要求孩子一次做好一件事122
第六章 如何有效改变孩子的拖延毛病
节 引导孩子走出心理舒适区129
第二节 让孩子体会拖延带来的代价134
第三节 引导孩子制定明确的目标与计划138
第四节 找出孩子专注的佳时间143
第五节 引导孩子为事情划分优先级别147
第六节 培养孩子分阶段完成目标的习惯152
第七节 引导孩子建立自我监督机制157
第八节 不给孩子制造任何借口的机会162
第九节 引导孩子体验执行力的乐趣167
第十节 引导孩子消除分心因素173
第十一节 不允许包办代劳,必须让孩子亲力亲为178
第十二节 让孩子提高执行力,竞赛是好方法183
作者介绍
王顺勇,邢台市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多年,有培养自己孩子十岁就考入重点中学的经验。在*教育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曾参与并编剧教育题材少儿情景剧《我的外星人老师》。
文摘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有一篇文章《风筝》,内容描写了作者抹杀弟弟“玩风筝”游戏的情景,后来明白了,了解到自己当初的行为是错误的。鲁迅在文章里这样做后结论: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不过,儿童玩游戏在程度上能够促进拖延症的滋生,因此监护者要适当、适度地规范孩子的游戏。
n游戏对儿童的成长的确有好处。孩子在娱乐的同时,还能得到身心的锻炼。一般情况下,游戏中都有规则,儿童在玩游戏之前必须要讲好,然后按照规则进行操作,俨然像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让儿童在操作过程中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其实社会上大事、小事都一样,都有的规则,而人类社会本来是需要规则的。因此,儿童玩游戏在程度上可以锻炼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做事能力,锻炼儿童身心,增强儿童智力的开发,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好处。可有些游戏很容易让孩子着迷,进而降低对某些事的执行力,从而滋生拖延症。比如一些网络游戏,尽管这些游戏也有规则,但对儿童的眼睛危害比较大,还比较容易上瘾,因此不赞成儿童玩电子
n游戏。
n儿童玩游戏中间也需要诚信,不然就是所谓的“耍赖”,其他小朋友往往就会孤立“耍赖者”,这就是促使大家都尽量不“耍赖”,这可以锻炼孩子健康性格。有些游戏还能锻炼儿童是身体。总之,玩游戏对儿童是有益的,监护者应该鼓励孩子玩游戏。
n相反,禁止孩子游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从小就让孩子拿着笔写画,围着书本转来转去,有的孩子就会因为压力大起逆反心理产生拖延症,而即便有些孩子能够顶住压力,顺从监护人的意志,可不停地啃书本、不,这样发展下去恐怕会成为“书呆子”。社会上的人才在成长阶段都离不开孜孜不倦的学习,其中很多都是在学校大门之外学习的,其实很多知识都存在于生活实际中。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就能从生活中汲取知识,那才是宝贵的。
nn
案 例
n一位朋友的朋友有一个稀奇古怪但让人感觉又有道理的理论:不联网的电脑不感染病毒。他认为,即便有时候给自家电脑下载安装一些东西,那也能提前将病毒杀掉让后才在自家电脑上装载。这么一来,他家电脑的确没有病毒感染。从这样的理论出发,他感觉自家孩子王力应少跟外边的人接触。这样可以让王力小朋友成长在纯洁的人文环境里。道理很简单,当下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撇去拐卖儿童的人不说,单说社会上涉及儿童不宜的东西太多了。他认为,即便能杜绝王力不跟社会上不良风气接触,可王力要的话,其朋友有可能被社会不良风气传染,那样的话照样对王力的健康成长没好处。因此,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孩子方面非常
n谨慎。
n据朋友介绍,王力小朋友很听话,一心按照父母的话去做。
n王力在上幼儿园之前能背诵几首唐诗和十以内加减法了。后来,在朋友介绍下,王力小朋友来到我们学校下属幼儿园学习。但是在幼儿园,王力照样执行的是家长的意念,吃饭、玩游戏基本都非常谨慎,但文化课方面起点明显要高于其他小朋友。当时幼儿园老师不断传说看到神童了,引得很多老师过去观看。
n我也找机会见到了王力,他神情很平静,即便是对老师的问题也很少说话。我试探着问:“王力小朋友,你能背诵圆周率多少位?”
n王力伸出了双手,随后又反过来,那意思是二十位。我发现,这种手势不是一般同龄小孩能做出来的。我有问:“你属什么的?”
n“猪!”王力终于吐出了一个字。
n我感觉到时机来了,就问:“王力,你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吗?”
n王力摇摇头,没有说话。
n凭感觉,我分析这么下去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好。出于责任心,我就找机会向朋友透露了自己的担心:“跟王力爸爸说说吧,这样下去时间长就会出现轻微的孤独症。大人都会渴望与人交往,更何况孩子呢!人人都有缺点,交往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辨别能力呢。”
n然而,王力爸爸在一次放学时候,叫住了我:“您是王老师?”
n“是,是。”我赶紧下了自行车。
n“感谢您对孩子的关心。不过你说我们王力有轻微孤独症我不认同。再说了,你一个区区小学老师,又不是什么心理教育专家,怎么能随便说话呢?希望今后不要妄加断言。”说完走了。
n我木然了,自己的好心没得到对方正确理解,还被其告诫自己不要胡乱说话,免得让人误会。然而,此事过去没有一个月,幼儿园发生了惊异的一幕:王力小朋友居然拿小板凳砸到了同学头上。原因是:那位小朋友非常活泼,非要和王力一起玩。而在这方面一向谨慎的王力不理会那位小朋友,终忍无可忍就举起了凳子……
n王力学习成绩非凡,可这次的举动更是非凡。后来,这件事还没过去一星期,王力在幼儿园再一次做出了让人吃惊的举动:他居然拿手中铅笔捅到了同桌的脸上,距离眼睛只有2厘米左右……
n尽管王力爸爸对事情做了很好的处理,但幼儿园有点担心了。此刻,王力爸爸才感觉到自己想法的错误,他终于在朋友的指引下找到了我……
n科学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经常沉醉在科学的海洋中,和一般人交流的时候不多,但是他们还是和同事们探讨科研问题,还不断撰写科学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因此,他们也在和别人交流思想。人不可能孤立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从这个角度说,儿童练习和别人交流是应该的,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更是必须的,是练习走向社会的课。而在游戏中,监护者还要加以规范,让孩子不至于迷恋游戏而降低执行力,这才是正确的孩子游戏观。
nn
专家指导意见
n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具备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他还认为,人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集体生活要具有应有的思想方向性,而同时也要反映出学生的动因、愿望和意向。
nn
家长的思考与了解
n1.要鼓励自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叮嘱他遵守游戏规则。
n2.要认识到:和小朋友游戏交流对孩子来说也是一门功课。
n3.让孩子生活在快乐中,孩子才能变得聪明。
序言
这本书在处理“后果与惩罚”这一敏感话题时,展现了极为成熟和进步的视角。我过去总是在“不罚他就学不乖”的思维定式里打转,结果往往是亲子关系紧张,效率略微提高,但孩子内心的抵触情绪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外部惩罚对内在学习动机的巨大破坏力,并提供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替代方案,比如“自然后果法”和“共同解决问题法”。它引导家长关注“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孩子的品格”,比如,作业写得晚影响了休息时间,这不是“你懒惰”的惩罚,而是“休息不足导致明天精神不好”的直接结果。这种去情绪化的沟通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家的家庭氛围。现在,我们更多地是坐下来一起讨论:“我们怎样安排时间,才能保证你既能完成任务,又能有充足的放松时间?” 这种合作姿态,让孩子第一次觉得,效率的提升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而不是我必须服从的命令。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卸下了不少育儿的包袱,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评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描述非常细致,让我们能看到不同性格的孩子在面对类似问题时的不同反应和应对策略。比如,有一个案例讲到,一个对电子游戏极度着迷的孩子,是如何通过将游戏中的“等级提升机制”巧妙地引入到学习任务中的,这简直是“偷换概念”的高手级教学。通过这些案例,我意识到,对付拖延症的关键在于“定制化”,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灵丹妙药。作者非常强调家长需要成为一个细心的“行为侦探”,去观察孩子真正被什么东西驱动。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很多时候,我只是在用我的标准去要求他,而没有真正去理解他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这种引导我们去“观察”和“倾听”的理念,比任何具体的表格或工具都更有价值,因为它教会我们如何持续地、动态地调整策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诊断—干预—巩固”的学习路径。在实操建议部分,我惊喜地发现,它提供的不是那种需要耗费巨大精力去执行的“宏大计划”,而是许多可以立即融入日常的小步骤。比如,它提到了一种“五分钟启动法”,鼓励孩子哪怕只做一小步也算成功,这极大地降低了启动任务的心理门槛。我尝试着在孩子写一篇长篇报告时运用了这个思路,不再要求他“今天必须写完大纲”,而是“先花五分钟搜集三张相关图片”,结果出乎意料地顺利,五分钟后,他自己主动愿意再多做十分钟。这种循序渐进、注重“过程体验”的指导方针,远比那些要求“目标导向”的传统方法更适合我们家这种“行动力为零”的小朋友。它强调的是建立持续的动力回路,而不是一次性的爆发,这才是长期来看真正的效率提升之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抓人了,封面那种鲜亮的色彩搭配上简洁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眼前一亮,感觉里面装的绝对是干货,而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我之前也买过几本号称能解决“效率低下”问题的书,但很多都只是停留在“你应该早起”、“你要列清单”这类老生常谈的层面,读起来特别乏味,读完也几乎没什么改变。然而,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次可能真的找对方向了。特别是那个副标题,那种直击痛点的描述,让我这个常年与“拖延”二字斗争的家长,瞬间感觉被理解了。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告诉我要怎么做,更希望它能深入剖析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毕竟,光知道“要”是没用的,关键得知道“为什么做不到”,然后才能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这在阅读体验上绝对是一个加分项。我甚至忍不住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就开始翻阅,那排版布局,看起来就非常清晰明了,不像有些书,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得人头晕脑胀,让人还没开始学习就已经心生退意。这份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程度也抱有了更高的期望。
评分读完第一章的引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和富有同理心,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很多育儿专家在谈论效率问题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你为什么不能做到”的精英视角,这会让正在挣扎的家长和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似乎真正走进了一个深受拖延困扰的家庭的生活场景中去,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了那些我们每天都在上演的拉锯战——从早晨赖床到作业拖到深夜,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感叹:“天哪,这说的就是我家!” 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工具书所缺乏的。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建立一个安全的、不被评判的讨论空间,让读者明白,拖延不是品格缺陷,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引导的行为模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完美主义”与“害怕失败”之间关系的那个小段落,它精准地指出了很多“低效”行为背后的深层恐惧,这比单纯要求“努力”要深刻和有效得多。这种从根源上去解析问题的态度,让我对后续如何实操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