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 任伟民

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 任伟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伟民 著
图书标签:
  • 钴配合物
  • 二氧化碳
  • 环氧烷烃
  • 共聚
  • 催化
  • 有机金属化学
  • 高分子化学
  • 博士论文
  • 大连理工大学
  • 化学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502627
商品编码:2945392199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

定价:45.00元

作者:任伟民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8502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任伟民编写的《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主要集中了作者近几年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的成果。**章论述了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发现以及涉及的一些科学问题;第2章简单综述了用于该聚合反应催化剂的发展历程;第3章论述了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的开发及用于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反应情况;第4章阐述了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该聚合反应的机理及其延伸;第5章介绍了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的制备;第6章介绍了基于提出的聚合机理,高活性热稳定性三价钴等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内容将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图书《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中的任何信息,并且力求自然、专业,避免任何AI痕迹。 --- 《精细化工过程优化与控制:理论基础与前沿应用》 作者: 张教授,李博士,王工程师 出版社: 工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680页 ISBN: 978-7-5123-XXXX-X --- 图书概述 《精细化工过程优化与控制:理论基础与前沿应用》是一部面向化工、化学工程及相关领域中高级研究人员、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性专业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现代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实现过程的高效性、高选择性、高安全性与低能耗,并深入探讨了从基础控制理论到先进优化算法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集成策略。 全书聚焦于“过程强化”与“智能化制造”两大核心主题,打破了传统化工单元操作的壁垒,强调了耦合反应与分离过程的整体优化视角。它不仅是对经典过程控制理论的扎实回顾,更是对当前工业4.0背景下,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传统化工生产模式的前瞻性探索。 核心内容与章节亮点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共分为六大部分,涵盖了从基础建模到尖端应用的多个层面。 第一部分:精细化工过程的系统辨识与建模基础(第1-120页)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优化与控制的基石——准确的过程模型。内容涵盖了精细化工体系的非线性特性、时滞效应以及多变量耦合问题。重点介绍了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如非均相催化反应的朗缪尔-希西伍德模型修正,以及如何利用状态空间法对复杂的间歇反应釜进行精确描述。此外,还详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系统辨识技术,包括选择函数法和梯度搜索法在处理高噪声实验数据时的应用,为后续的在线优化奠定数据基础。 第二部分:先进过程控制(APC)技术深度解析(第121-250页)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超越传统PID控制的先进控制策略。核心内容集中在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的应用与挑战。针对精细化工中常见的约束处理需求,本书提供了多约束MPC(MCC)的详细算法推导和参数整定指南。特别地,书中引入了鲁棒模型预测控制(RMPC)的概念,用以应对原料波动和催化剂失活导致的模型不确定性。此外,对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MPC)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实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示了其在维持高收率和高纯度方面的优势。 第三部分:过程优化理论在化工设计中的应用(第251-380页) 优化是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本部分聚焦于化工生产的全生命周期优化。内容包括: 1. 反应器优化设计: 讨论了如何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结果,优化搅拌速率、热交换面积,以最小化副反应发生率。 2. 反应-分离耦合优化: 以共沸精馏或反应精馏为例,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目标函数,平衡反应平衡限制与分离能耗,实现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 3. 非线性规划求解器应用: 详细介绍了内点法、序列二次规划(SQP)等优化算法在求解大规模、高维化工优化问题时的计算效率与收敛性分析。 第四部分:过程安全与健康环境(HSE)集成控制(第381-480页) 在精细化工领域,过程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本部分将安全控制提升到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地位。重点介绍了基于风险的监测与预警系统(RBMS)的构建方法,该系统集成了故障树分析(FTA)和事件树分析(ETA)的结果。此外,书中对安全仪表系统(SIS)的设计标准(如IEC 61511)进行了详细解读,并讨论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如故障容忍控制)来降低危险工况发生的概率。 第五部分:精细化工智能制造与数据驱动控制(第481-590页) 面向未来,本书重点阐述了如何将数据科学引入过程控制。 机器学习在质量预测中的应用: 探讨了偏最小二乘法(PLS)、支持向量机(SVM)等方法如何用于预测反应终点、实时监控产品质量指标(如分子量分布、立体异构体比例)。 深度学习在异常检测中的潜力: 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在处理高维传感器数据流,识别微小、早期工艺偏差方面的应用案例。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操作员培训与优化调度中的构建与实现路径。 第六部分:案例研究与前沿展望(第591-680页) 本部分通过多个真实或模拟的精细化工生产案例,将前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涵盖了: 1. 高附加值手性药物中间体的连续流合成过程控制。 2. 特种聚合物合成中分子量分布的精确控制。 3. 高选择性氧化反应的温度与进料比协同优化。 最后,作者对未来十年内,化工过程控制领域可能出现的自主优化系统(Self-Optimizing Control)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的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极强的工程实用性和对前沿技术的整合能力。作者团队结合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工业现场经验,确保所介绍的算法不仅在数学上严谨,而且在实际工况下具有高鲁棒性和可操作性。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理解“为什么控制”到掌握“如何实现最优控制”的完整知识框架。 目标读者 化工、化学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精细化工、制药、新材料领域的工艺工程师和研发人员。 从事过程控制系统设计、集成与维护的技术人员。 希望了解工业4.0技术在传统重资产行业中应用的决策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张力,尤其是那种深邃的蓝色与金属光泽的完美融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个人对化学领域的专著一直有种特别的偏爱,不仅仅是因为内容本身的硬核,更在于那些细致入微的图表和分子结构的呈现,总能给人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欲的美感。光是看着封面上的那些复杂的化学式和晶体结构图,我就仿佛能闻到实验室里试剂特有的气味,脑海中已经开始构建那些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了。当然,好的封面设计绝不仅仅是好看而已,它更是对内在研究深度的一种无声宣告。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极其出色,纸张的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到这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学术精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也折射出作者在科研态度上的严谨与专注,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预见到其中蕴含的丰硕研究成果和独到的见解。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类关于高分子材料的交叉学科研究,特别是涉及催化剂设计如何影响聚合物微观形貌和宏观性能的课题。我发现,很多现有的文献在讨论环氧化合物的聚合机制时,往往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动力学层面,对于如何通过精确调控金属中心的手性环境来影响链增长的选择性,探讨得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化。因此,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将配位化学的精妙与聚合反应的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的深度报告。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暗示了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视角——专注于“三价钴配合物”这一特定催化体系,这对于我正在摸索的下一代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合成路线来说,无疑是一条极具参考价值的线索。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催化剂稳定性和活性周期之间微妙平衡点的突破性论述,这比泛泛而谈的通用催化剂更具实操指导意义。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文献的可读性和逻辑严密性的读者。很多博士论文的结构往往过于线性,从背景介绍到实验设计,再到结果分析,虽然完整,但缺乏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叙事结构。我更偏爱那种能够将复杂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实验流程的描述中的作品。比如,作者是如何设计出能够有效分离副产物、并精确追踪催化循环中活性物种的分析方法的?这对于理解催化剂的“黑箱”操作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用清晰的图示来展示从单核到双核钴中心结构变化对CO2插入难度的影响机制,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一堆数据的堆砌,而是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科学论证链条,让我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领悟其研究的精髓所在。

评分

对于一个非化工背景、但对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主题——“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当前全球都在致力于碳捕获与资源化利用,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聚碳酸酯材料,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我非常好奇,作者团队在提高反应效率的同时,是如何解决产物体外消旋体比例控制这一难题的?如果最终得到的聚合物在生物降解性或力学性能上能媲美甚至超越传统石油基材料,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专门的章节论述这些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性能评估和应用前景,让我看到实验室成果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绿色解决方案。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需要审阅大量技术报告的业内人士,我发现很多研究在“创新点”的提炼上往往显得力度不足,只是对现有方法的微小改进。这本书的标题中明确指出了“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的标识,这通常意味着该研究是经过了严格的学术锤炼和答辩检验的,其创新性应当是经得起推敲的。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否提出了全新的配体设计策略,用以稳定高活性的中间体,或者是否在反应条件探索上达到了前人未曾触及的温和程度。一个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研究,应该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套可复制、可扩展的理论框架,而不是仅仅展示了一组独特的实验数据。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一种“范式转变”的潜力,为未来多相催化或活性控制聚合领域的研究指明新的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