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 |
| 作者 | 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 |
| 定价 | 79.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ISBN | 9787115470508 |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北京国际摄影周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市人民共同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华通讯社图片中心、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共同承办的大型摄影艺术交流活动,也是由北京市主导的摄影类国际文化艺术活动,是北京摄影界的一年一度的盛事。继2016年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与中艺影像开创性地举办了“名家月月谈”活动之后,2017年,“名家月月谈”继续举办,这一年,先后邀请陈长芬、居杨、于云天、唐东平、张桐胜、邓维、刘宇、李少白等中国具影响力的8位摄影大家在中华世纪坛开讲,讲座当时采用网上视频直播,先后使数万影友受益。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中艺影像与人民邮电出版社共同将2017年历次讲座的内容编辑整理,集结成册,汇聚成本书。本书中,这些数十年潜心于摄影的大师,围绕今年北京国际摄影周的主题“本来与未来”,倾情分享了一场场摄影的思想盛宴。8位摄影大师中,陈长芬、于云天、李少白倾情于风光人文摄影,居杨、张桐胜、邓维、刘宇专注于新闻纪实摄影,唐东平主要从事摄影教学和研究。他们的摄影理念有别、风格各异,但对摄影“本来”和“未来”的理解和阐释相对一致。书中所阐述的理念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和从业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能够提升读者对于摄影的认识,重新审视自己,确定自己未来的拍摄内容和方向。本书集艺术性、思想性、国际化和多样化于一体,适合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以及热爱艺术的人们学习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北京国际摄影周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市人民共同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华通讯社图片中心、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共同承办的大型摄影艺术交流活动,也是北京市由主导的摄影类国际文化艺术活动。 |
| 目录 | |
| 摄影啊,回来吧 008 陈长芬 只要我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我就要拍照 009 黄河三部曲和长江三部曲——拍摄有情怀的作品 012 看山是山 015 看山不是山 017 看山还是山 019 把思想情感和灵魂埋藏在作品里 026 半个世纪的长城情结 028 真实的情感,在故乡 033 拍摄有温度的影像故事 036 居杨 如何精准有效地抓取瞬间? 038 如何选取影像故事的题材? 042 做足准备 047 用心拍摄 让影像由心而来 050 《康巴高原上的甘孜监狱》(2016 年) 051 于云天的洪荒世界 056 于云天 本来和未来 057 我思故我行 057 独享生命的欢乐 060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我的书都是日记形成的 064 摄影在别处 074 摄影过往之随想——再说摄影的出路 080 唐东平 摄影艺术的含义:艺术摄影才是一门艺术 083 视觉的艺术:形象> 思想> 技巧 084 艺术类影像:终究不同于传媒类影像 084 摄影语言在功能上的分化 086 技巧策略之“屏蔽”与“添加” 087 摄影策略之“影像风格化” 087 技巧策略之“影像风格化” 088 “同质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088 当代摄影“十大套路” 088 摄影的目的 089 摄影的源起与作用 089 突破摄影“怪圈” 090 摄影现状分析 090 突破现状的藩篱 091 未来的摄影 092 未来摄影的前景 093 好照片,好在哪里? 094 出路——回归与重建 094 摄影艺术创作理念与自然、生活、文化的融合 096 张桐胜 有价值的影像就在你身边 110 邓维 摄影的过去 111 有价值的影像就在你身边 114 用心做,照片就能有价值 116 摄影的误区 117 摄影的未来 117 看见自己 118 刘宇 把握现在 136 李少白 “看”是关键 136 有一种本事叫发现 137 从熟悉中发现陌生 137 从无奇中发现新趣 137 从丰富中发现统一 137 从简单中发现丰富 137 从无序中发现关系 138 从事物中发现诗意 138 注意提炼局部 139 寻找应用陌生的视点 142 捕捉或制造陌生的形态 146 捕捉或制造陌生的关系 148 后记 152 |
| 编辑推荐 | |
| 陈长芬、居杨、于云天、唐东平、张桐胜、邓维、刘宇、李少白等8位名家都是具影响力的摄影师和策展人,粉丝众多中艺影像学校在2016-2017年度对8场讲座进行了全程直播,在线听讲座的学院累计达到3万人次本书内容针对摄影爱好者进行讲解,对当前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具指导意义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简直是我摄影道路上的“及时雨”。我一直对摄影充满热情,但常常感到自己在技术和艺术之间找不到一个平衡点,作品总是显得有些“干瘪”。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新的可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摄影师如何处理情绪和情感”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拍摄的画面之所以无法打动人心,可能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情感投入。书中几位大师分享了他们如何在拍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从而让作品充满了生命力。有的大师讲述了自己在拍摄某个对象时,是如何与对方产生情感连接,从而捕捉到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有的则强调了如何在画面中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从而引导观者的情绪。这种对“情感表达”的深入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拍摄时的状态。我是否仅仅是在机械地记录,而忽略了内心的感受?我是否能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镜头传递给观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眼睛的艺术,更是心灵的艺术。它鼓励我们要勇于表达内心的情感,要让我们的作品有温度,有灵魂。这种对情感表达的重视,让我对未来的拍摄有了新的方向,也让我更加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镜头,去触动更多人的心灵。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参加过无数次的摄影讲座和线上课程,但很少有哪本书能像《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这样,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共鸣。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刻意去制造“高大上”的氛围,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真诚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对话。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只有去拍摄宏大的场景或者特殊的人物,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但书中的几位大师却告诉我们,最动人的瞬间往往就隐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他们如何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清晨阳光下的露珠,去记录街角老人脸上的皱纹,去定格孩子纯真的笑容。这些看似平凡的画面,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感。我之前常常为了寻找“大题材”而忽略了身边的风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灵感,往往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它鼓励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味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好。此外,书中关于“摄影师的成长路径”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有的大师分享了他们是如何从模仿到超越,如何从实践中学习,如何不断地挑战自我。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对于我这样还在不断探索阶段的爱好者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对摄影有着狂热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我常常在网上浏览大量的摄影作品,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创作逻辑。《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摄影艺术殿堂的窗户。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讲述了摄影师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我之前总觉得,那些大师的作品之所以那么震撼,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凡的技术和天赋。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往往是摄影师们付出的无数心血、经历的无数次失败,以及对生活深刻的洞察。有的大师分享了他们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拍摄,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有的则讲述了他们是如何通过反复的尝试和琢磨,才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表达主题的光线和构图。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摄影师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摄影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传递的不仅仅是如何按下快门,更是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观察世界,如何去表达自我。这种对摄影内涵的挖掘,让我对摄影这门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创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我是一名商业摄影师,平时接触的大多是客户指定的拍摄内容。虽然工作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我内心深处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那就是艺术的灵魂和创作的自由。《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让我重新审视了摄影这门艺术本身。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摄影师的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的探讨。很多时候,商业拍摄需要迎合市场的需求,而艺术创作则更注重表达自我。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让商业作品也能带有艺术的温度,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书中的几位大师,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提供了很多启发。有的分享了如何在商业项目中融入自己的艺术理念,让品牌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有的则强调了即使是商业拍摄,也要保持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用专业的态度去打磨每一张作品。这些观点让我意识到,商业拍摄并非一定意味着牺牲艺术性。相反,优秀的商业摄影师,往往是将艺术的眼光和商业的需求完美结合,创造出既有市场价值又有艺术品位的作品。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商业领域,也有很多摄影师坚持着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自己的作品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这让我重拾了对摄影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我的商业拍摄中,注入更多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思考,让我的作品不再只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工具,而是能够传递情感、引发共鸣的艺术品。
评分《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的一次“思想洗礼”。作为一名对摄影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者,我常常在技术和艺术之间徘徊,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摄影的时代性与永恒性”的讨论。在当今这个信息更新极快的时代,很多影像作品可能只是一时的流行,而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触及人类共同情感、表达深刻思想的作品。书中的几位大师,有的专注于记录时代的变迁,用镜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有的则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创作出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作品。这种对摄影作品生命力的思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拍摄的初衷。我希望我的作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是能够引起人们持久共鸣的。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摄影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更在于他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引导人们思考,去传递一种价值观。这种对摄影作品社会价值的强调,让我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使命感。
评分初拿到这本《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着实被它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机会聆听那些站在中国摄影金字塔尖上的大师们的真知灼见,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光影的世界里捕捉瞬间、表达思想、创造艺术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偷师学艺”的心情。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真实、鲜活的从业者故事,是他们对于摄影这门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摄影语言”的讨论。我常常在拍摄时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表达什么,也抓不住属于自己的风格。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指路的明灯。有的大师强调观察力的重要性,认为摄影师需要用“心”去观察,去捕捉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不凡;有的则强调技术与情感的结合,认为纯粹的技术堆砌是冰冷的,只有注入真挚的情感,作品才能触动人心。这些来自不同视角的分享,让我意识到摄影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断的探索以及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我还发现,很多大师都提到了“坚持”的力量。在摄影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瓶颈,会受到质疑,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但正是这种对摄影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让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就了今日的辉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技巧的指导手册,更像是一本励志的书籍,它用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彼岸。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正在摄影道路上摸索的朋友们,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动力。
评分这次的《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了解一门艺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倾听那些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前辈的经验之谈。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相当出色。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摄影师的社会责任”这一话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摄影作品往往承担着记录历史、传播真相、甚至影响舆论的重任。我看到书中有多位摄影师分享了他们在拍摄重大事件时的心得体会,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下,既要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又要传达人性的关怀,既要客观记录,又要力求艺术性。这种平衡的艺术,着实令人敬佩。有的大师分享了自己在战地记者的经历,那种在生死边缘捕捉真相的勇气,那种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都让我深受触动。也有的大师更侧重于用镜头去发现和记录那些被忽视的美好,用人文关怀去温暖人心。这些不同层面的解读,让我对摄影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记录,更是思考,是对话,是连接。通过他们的分享,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拍摄时,是否只关注了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忽略了作品所能承载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着我去思考摄影与社会、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摄影师,我们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相机,更是传递信息、唤醒思考的力量。这让我对未来的摄影创作有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追求。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选择《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读过的摄影类书籍不少,很多都充斥着大同小异的理论和技巧,很难有让我眼前一亮的。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试图将所有摄影师的观点强行统一,而是保留了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摄影的选题和构思”的讨论。有些大师提倡深入挖掘一个主题,通过长期的拍摄去呈现一个故事;而有些大师则更倾向于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瞬间,用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那些隐藏的诗意。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摄影创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我在思考自己未来的拍摄方向时,常常会陷入“应该拍什么”的困境。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明白,与其纠结于“应该”拍什么,不如去关注“自己想要”拍什么,以及“自己能够”拍出什么。有的大师分享了他们是如何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一步步深入到某个领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这种“从心出发”的理念,对我触动很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技巧的传授,更是关于如何培养摄影师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索,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驱动力,而不是盲目地跟随潮流。
评分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摄影师,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技艺、拓宽视野的书籍。《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购书体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接地气”。它没有过分强调艰深的理论,而是从摄影师的实际拍摄经历出发,分享了他们是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如何与被摄者沟通”的章节。很多时候,摄影师在拍摄人物肖像时,最大的挑战并非是技术,而是如何让被摄者放松下来,展现出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书中几位大师分享了他们独到的沟通技巧,有的擅长用幽默的方式拉近距离,有的则善于用耐心和真诚去打动对方。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是在无数次的拍摄中实践出来的宝贵经验。我常常因为无法让被摄者完全放松而感到沮丧,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对方,如何在不经意间捕捉到最动人的瞬间,以及如何用肢体语言传递善意和尊重。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能够决定一张照片的成败。此外,书中关于“光线的运用”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不同于枯燥的光学原理讲解,这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光线条件下,如何通过调整角度、利用反射等方式,创造出极富表现力的画面。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毫无保留地分享着他的秘诀,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拥有了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评分拿到《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份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无数摄影大师思想和经验的凝聚。我一直觉得,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与世界对话的语言。这本书恰恰深刻地阐释了这一点。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摄影师的审美观”的培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风格和潮流所裹挟,而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判断。书中的几位大师,分享了他们是如何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如何去辨别真正有价值的画面,如何去剔除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这种对“美”的深入探讨,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审美取向。我意识到,审美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观察和思考。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以及大师们分享的经验,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我开始尝试着去分析那些优秀的作品,去理解它们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去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审美判断。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师的眼睛,不仅仅是用来捕捉影像,更是用来感知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呈现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