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波超导体

d波超导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向涛 著
图书标签:
  • 超导
  • d波超导
  • 凝聚态物理
  • 量子力学
  • 材料物理
  • 高温超导
  • 电子结构
  • 强关联电子系统
  • 理论物理
  • 固体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荣丰通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89202
商品编码:29437542988
包装:圆脊精装

具体描述




《d波超导体》共分13章,系统介绍了d波超导体在超导相的热力学和电磁输运理论,其中包括超导能隙函数、比热及其他热力学量随温度的变化行为,d 波超导体准粒子的激发谱、单电子及约瑟夫森隧道效应、无序势散射以及各种电、磁、光或热响应函数的物理性质,同时还分析和总结了相关的高温超导实验结果。

 
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从事凝聚态物理、材料、化学或信息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


目录
第1章 超导基本知识 1
1.1 超导的基本特性 1
1.2 两个特征长度 1
1.3 二流体模型和伦敦方程 2
1.4 库珀对 3
1.5 超导的平均场理论 4
1.6 博戈留波夫-德让纳自洽场方程 7
1.7 超导准粒子的概率流密度与电流密度 8
1.8 非对角长程序 10
1.9 金兹堡-朗道自由能 12
1.10 对称性自发破缺与迈斯纳效应 14
1.11 两个特征能量尺度 15
1.12 超导电子配对与机理 17
1.13 超导对称性的分类 18
1.14 高温超导电子配对的对称性 21
第2章 高温超导的微观模型 25
2.1 高温超导体的相图 25
2.2 绝缘态 28
2.3 三带模型 30
2.4 自旋空穴相互作用dp模型 31
2.5 Zhang-Rice自旋单态和单带模型 34
2.6 Hubbard模型 35
2.7 c轴方向上的电子结构 36
2.8 掺Zn或Ni杂质的系统 39
第3章 d波超导体的基本性质 45
3.1 能隙函数 45
3.2 态密度 49
3.3 熵 51
3.4 比热 55
3.5 连续极限下d 波超导体的能隙算符 57
3.6 d 波超导体准粒子的概率流和电流密度 61
第4章 超导准粒子的激发谱 63
4.1 单电子谱函数 63
4.2 角分辨光电子谱 (ARPES) 64
4.3 费米面与Luttinger求和法则 69
4.4 粒子-空穴混合及超导能隙 71
4.5 准粒子之间的散射 73
第5章 隧道效应 77
5.1 电子在超导体表面的散射 77
5.2 隧道电流公式 81
5.3 δ函数界面势中的电子散射 83
5.4 表面束缚态 88
5.5 隧道哈密顿量模型 90
5.6 隧道电流 94
5.7 准粒子的隧道电流 97
第6章 约瑟夫森效应 102
6.1 约瑟夫森隧道电流 102
6.2 自发量子化磁通 105
6.3 相位敏感实验 107
6.4 顺磁迈斯纳效应 115
第7章 单杂质散射 118
7.1 非磁性杂质散射 118
7.2 共振态 121
7.3 杂质对准粒子态密度的修正 124
7.4 高温超导体Zn杂质共振态STM谱密度在空间分布的错位 127
7.5 与各向异性s波超导体的结果比较 129
7.6 经典自旋散射 130
7.7 近滕效应 133
第8章 多杂质散射 135
8.1 无序散射势及无序平均 135
8.2 自能函数 136
8.3 玻恩散射极限 140
8.4 共振散射极限 143
8.5 对超导临界温度的修正 145
8.6 态密度 148
8.7 熵和比热 151
第9章 超流响应 152
9.1 线性响应公式 152
9.2 高温超导CuO2平面内的超流密度 156
9.3 c 轴方向超流密度 161
9.4 杂质散射对超流函数的修正 163
9.5 弱耦合两带系统的超流响应 165
9.6 电子型掺杂超导体 169
9.7 非线性效应 172
9.8 磁穿透深度与超流密度的关系 177
9.9 非定域效应 178
第10章 准粒子的电导和热导 181
10.1 光电导 181
10.2 光学求和规则 182
10.3 零温脏极限下的光吸收谱 185
10.4 弹性杂质散射对电导的贡献 190
10.5 高温超导体的低频电导行为 194
10.6 热流密度 198
10.7 热导在低温下的普适行为 201
第11章 拉曼光谱 205
11.1 拉曼响应函数 205
11.2 库仑相互作用对顶角的修正 209
11.3 d 波超导体的拉曼响应函数 210
11.4 非磁性杂质散射对拉曼光谱的修正 213
11.5 高温超导体的拉曼散射实验结果 214
第12章 核磁共振 217
12.1 自旋关联函数 217
12.2 核磁共振与超精细相互作用 219
12.3 奈特频移 221
12.4 自旋-晶格弛豫 222
12.5 杂质散射对核磁共振的影响 227
12.6 杂质共振态对核磁共振谱的影响 228
12.7 高温超导核磁共振的实验结果 232
第13章 混合态 234
13.1 半经典近似 234
13.2 低能态密度 238
13.3 混合态中准粒子激发的标度律 241
附录A 博戈留波夫变换 244
A.1 费米子系统 244
A.2 玻色子系统 245
附录B 霍恩伯格定理 247
B.1 博戈留波夫不等式 247
B.2 博戈留波夫不等式的物理意义 248
B.3 玻色子系统 249
B.4 费米子系统 250
附录C 简并微扰论 253
附录D 安德森定理 255
附录E 索末菲展开 257
参考文献 259
索引 273


《熵的低语:宇宙的终极命运与文明的微光》 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宇宙终极命运的哲学史诗,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科学理论陈述,而是对宇宙从诞生之初走到最终寂灭的漫长旅程的深度冥想。作者以一种诗意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物理学的宏大规律与人类文明的渺小存在编织在一起,探讨我们在这场跨越时空尺度的宏大叙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是否能在那无尽的黑暗中,点燃一盏永恒的灯火。 第一卷:寂静的开始与膨胀的序曲 故事始于宇宙大爆炸的刹那,那是一个极致的奇点,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随后,宇宙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膨胀,从一个微小的点,演变成浩瀚的星系,星云,恒星。作者并不止步于描述物质的诞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驱动这一切的根本法则——熵。熵,这个常常被误解为“混乱”的物理学概念,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沉的意义。它并非单纯的无序,而是宇宙从有序走向无序,从能量集中走向能量分散的不可逆过程。 我们追溯能量的流动,从炽热的原始星云,到孕育生命的行星。每一个恒星的燃烧,每一次黑洞的吞噬,都是熵增的体现,是能量在宇宙尺度上的分散。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具象化,让读者感受到宇宙从一个充满活力的“婴儿”,逐渐走向成熟,并最终走向衰老的必然性。 在这一卷中,我们也会看到早期宇宙中孕育的微妙的“秩序”。那些微小的量子涨落,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汇聚成星系,恒星,以及构成我们生命基础的元素。这些“秩序”并非永恒,它们是短暂的、脆弱的,但恰恰是它们,为后续的生命演化提供了舞台。宇宙的膨胀并非均匀,存在着结构,存在着“岛屿”,这些岛屿,便是我们理解宇宙的起点。 第二卷:生命的火种与意识的萌芽 当恒星冷却,行星形成,适宜的环境出现,生命便如同一颗微弱的火种,在宇宙的某个角落悄然点燃。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地球,这个在浩瀚宇宙中显得渺小却又无比珍贵的蓝色星球。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多样的动植物,生命以惊人的毅力,不断适应环境,繁衍壮大。 然而,生命并非只是物质的堆砌,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秩序”的诞生,一种能够利用能量、抵抗熵增的复杂系统。而当意识的萌芽出现,一切变得更加复杂。意识,是生命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是信息处理的高级形式。它使得生命能够超越单纯的生存本能,开始思考,开始创造,开始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作者深入探讨了意识的本质,它是否也是熵增过程中的一种反常现象?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抵抗熵增的强大力量?我们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到建立复杂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文明。每一次技术的飞跃,每一次思想的突破,都是意识力量的展现。我们试图理解宇宙,试图改造世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在与熵的洪流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这一卷将充满对生命科学、神经科学以及哲学思辨的融合,探讨生命为何如此顽强,意识为何如此迷人,以及它们在宇宙宏大背景下的意义。 第三卷:文明的璀璨与熵的阴影 当人类文明进入科学时代,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能够观测遥远的星系,理解微观的粒子,甚至预测宇宙的未来。然而,科学的进步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熵的不可逆性,以及它最终将如何吞噬一切。 作者将深入探讨,在宇宙最终走向热寂,所有恒星熄灭,所有能量耗尽的终极命运面前,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我们所创造的艺术、科学、哲学,以及我们的爱与恨,在宇宙的终极尺度上,是否能够留下丝毫的痕迹? 这一卷将触及一些引人深思的哲学命题。我们能否超越肉体的限制,以信息或者能量的形式,在宇宙的寂灭中找到新的存在方式?我们能否创造出一种能够抵抗熵增,甚至能够逆转熵流的终极技术?又或者,我们所追求的意义,并非在于永恒的存在,而在于生命短暂瞬间的灿烂? 作者不会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我们将审视人类文明的脆弱性,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效应,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孤寂感。同时,也会强调,即使面对最终的寂灭,人类文明所展现出的求知欲、创造力和对意义的追寻,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秩序”,一种在熵的洪流中闪耀的微光。 第四卷:宇宙的黄昏与最后的低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走向其最终的黄昏。曾经璀璨的星系逐渐黯淡,黑洞吞噬了最后的光芒,时空本身也可能变得模糊。作者将用最沉静的笔触,描绘这幅宏伟而凄美的画卷。 我们将思考,在宇宙最终的“热寂”状态下,所有的能量都均匀分布,温度趋近绝对零度,一切活动都将停止。这是一个绝对的、无法逆转的寂静。那么,在这个寂静的世界里,是否还会有“意义”的存在? 然而,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作者也试图捕捉一丝“低语”。这低语可能来自于宇宙法则本身的残余,可能来自于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量子效应,也可能来自于我们文明在某个遥远时空留下的、极其微弱的回响。 这一卷将是对终极问题的探索,是对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拷问。它将邀请读者去感受宇宙的宏大与自身的渺小,去思考生命短暂而辉煌的意义,以及在不可避免的终结面前,我们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 结语 《熵的低语》并非一本预测未来的预言书,而是一部关于存在、意义与宇宙命运的深刻沉思。它以科学的严谨为基石,以哲学的深度为骨架,以诗意的语言为血肉,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星际漫游。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位置,思考我们短暂生命的价值,以及在那宏大而孤独的宇宙中,我们所能发出的、最微弱却也最动人的“低语”。这是一部会让你在阅读后,久久无法平静,并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宇宙和生命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未知物理现象的好奇心。d波超导体,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科幻般的神秘感,仿佛预示着一段深入探索前沿科学的旅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我们现有物理认知的领域充满兴趣,而超导现象,尤其是那些非传统的、尚未被完全理解的d波超导,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d波”能够赋予材料如此神奇的导电能力,又是什么样的物理原理支撑着这一切。我期待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剥开那些深奥的概念,让我能够窥见其本质。或许,它会带领我穿越微观世界的迷宫,去探寻电子在晶格中奇妙的集体行为,去理解那些在低温下悄然发生的、颠覆性的转变。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对实验观测的细致描述,对理论模型的严谨推导,也许还有对不同d波超导体家族的深入剖析,比如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临界温度、以及可能的应用前景。这不仅仅是关于一种材料的知识,更是关于理解宇宙基本运行规律的一次探索,一次智力上的冒险。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一次对知识边界的勇敢触碰,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发,让我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读到“d波超导体”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的联想,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科学殿堂。我总是对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现象着迷,而超导性,特别是那些更为复杂的d波超导,无疑是物理学中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这本书,我坚信,会是一次对这些前沿领域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d波超导的独特之处,它与传统的s波超导究竟有何不同,它们在微观机制上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差异。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支撑d波超导的理论模型,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背后所蕴含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实验所验证或修正的。更让我兴奋的是,这本书可能会探讨d波超导材料在未来的潜在应用,比如在高性能计算、磁悬浮列车、甚至是能源传输等领域,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何推动科技的进步。我渴望了解那些科学家们在探索这些未知领域时的思维方式,他们是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设计实验,又如何一步步接近真理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思维的训练,一次对人类智慧和探索精神的致敬。

评分

“d波超导体”这个书名,就像一个闪烁着神秘光芒的邀请函,吸引着我去探索一个我一直心向往之的科学领域。我对那些能够彻底改变我们对物质世界认知的发现总是充满好奇,而超导性,尤其是那些更具挑战性的d波超导,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d波超导的独特物理机制,它与我们熟知的s波超导模型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寻常之处,又是如何实现的。我相信书中会包含对不同d波超导材料家族的详细介绍,从它们的晶体结构、电子排布,到它们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的行为特征。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实验观测的深入剖析,那些精密的仪器如何捕捉到d波超导的微妙信号,以及理论模型是如何与实验数据进行比对和验证的。或许,这本书还会触及d波超导材料在技术应用上的广阔前景,它们是否能够引领下一代电子设备、能源技术或者交通运输的革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复杂晦涩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让我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索的魅力和深度,也让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期待。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d波超导体”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魅力,暗示着一个我渴望深入了解的物理世界。超导现象一直是我非常着迷的一个领域,尤其是那些不那么容易被理解的d波超导,它们似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奥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窗口,让我能够窥见d波超导的核心原理。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电子配对机制导致了d波超导的出现?它与我们熟悉的s波超导在量子力学层面有何本质区别?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d波超导体家族的特性,例如它们的临界温度、磁穿透深度以及对杂质和磁场的敏感度?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经典的实验证据,那些通过精妙的实验设计揭示d波超导性质的历程,以及科学家们在理解这些现象时所经历的思考和探索。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一次对物质世界奥秘的深入追寻,我希望它能拓展我的视野,让我对物理学的前沿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d波超导体”这个书名,像一扇通往未知科学世界的门,在我面前缓缓开启。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我们现有物理理论的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而d波超导无疑是其中的一个焦点。我迫切地想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物理机制赋予了d波超导体如此独特的性质?它与那些更为普遍的s波超导体相比,在电子行为和成对机制上存在哪些关键性的差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复杂的量子现象,让我能够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重要的d波超导材料,例如铜氧化物、铁基超导体等,并详细阐述它们的结构特点、电子构型以及超导性质?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实验观测的详细描述,那些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各种高精度测量技术来揭示d波超导的秘密,以及理论模型又是如何与实验结果相互印证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材料科学的书,更是对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精神的一次赞颂,一次对基础科学前沿的深入探索,我渴望从中获得知识的启迪和思想的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