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精)
定价:100.00元
售价:76.0元,便宜24.0元,折扣76
作者:陈毓安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38830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陈毓安主编的《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精)》一书是在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系统整理完成,系统介绍了湖北湿地资源基本情况、湿地类型与分布、湿地生物资源、湿地资源利用、湿地资源评价、湿地保护与管理等内容,书末还附有湖北湿地调查区域植物名录、湿地调查区域动物名录和重点调查湿地概况。
目录
总序前言章 基本情况 节 自然概况 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 地质地貌 3 土壤 4 气候 5 水文 6 动植物概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 1 人口和民族 2 经济发展与工农业生产情况第二章 湿地类型 节 湿地类型与面积 1 湿地概况 2 河流湿地 3 湖泊湿地 4 沼泽湿地 5 人工湿地 6 重点调查湿地 第二节 湿地特点及分布规律 1 湿地特点 2 湿地分布规律第三章 湿地生物资源 节 湿地植物和植被 1 湿地植物概况 2 湿地植被类型和分布 3 湿地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第二节 湿地动物资源 1 湿地野生动物种类和特点 2 湿地鸟类 3 鱼类 4 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第四章 湿地资源利用 节 湿地资源利用方式及其利用现状 1 湿地资源 2 湿地利用方式及利用状况评价 3 存在问题与合理利用建议 第二节 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 1 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2 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势 3 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和措施第五章 湿地资源评价 节 湿地生态状况 1 气候变暖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2 围垦使部分自然湿地面积削减 3 工农业污染导致湿地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4 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第二节 湿地受威胁状况 1 过度利用使湿地生物资源总量及种类日益受到威胁 2 湿地污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3 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降低了湿地的调蓄能力 4 江湖阻隔 5 有害生物入侵 第三节 湿地资源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 湿地资源变化情况 2 湿地生物资源变化情况 3 原因分析第六章 湿地保护与管理 节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1 建立了多层次保护网络,湿地保护体系更趋完善 2 实施了生态保护恢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3 开展了科学监测,为湿地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实施了《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 5 出台了《湖北省人民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制定了规划,湖北湿地保护有章可循 6 成立了省级湿地保护基金会,筹集社会资金支持湖北湿地保护事业 7 开展了宣传教育,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8 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提高了湿地保护管理的水平 9 开展了专项打击活动,遏制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第二节 湿地保护管理建议 1 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2 积极推进湿地地方立法,使我省湿地管理逐步从“千湖一法”到“一湖一法” 3 增强湿地保护意识,加快湿地生态文化建设 4 加强专项调查,全面提高湿地资源调查质量 5 完善湿地资源监测评估体系,科学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 6 完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7 科学规划,促进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8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适应湿地保护的发展需要附录1 湖北湿地调查区域植物名录附录2 湖北湿地调查区域动物名录附录3 湖北重点调查湿地概况参考文献附件 湖北省湿地资源调查参加人员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陈毓安教授的这本《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不是一本随意写就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项长期科学研究的结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报告,并且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经过了严格的论证。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但我能够感受到这种严谨性所带来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涉及到湿地分类、生态功能评价、物种数量统计等内容时,其详尽程度和科学性都令人称道。书中对各种科研方法的介绍,比如遥感技术在湿地监测中的应用,植被群落调查的方法等等,也让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耐心、细致和严谨的工作,它的成果,能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之前,我对于“湿地”的认知,还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我以为就是一片片水域,长些水草,有鱼有虾而已。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陈毓安教授的著作,就像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生态学课程,它让我明白了湿地的复杂性、重要性以及其独特的生态功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湿地作为“地球之肾”的阐述印象深刻。它详细解释了湿地在净化水质方面的巨大作用,如何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将“污水”转化为“清水”。读到这里,我联想到我们家乡最近几年水质下降的问题,这本书让我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了湿地缺失或退化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数据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生态平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我们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着这种平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科学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唤醒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一直对家乡的生态环境颇为关注,而《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这本书,则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湖北那片被水滋养的土地背后,隐藏着怎样丰富而脆弱的生命脉络。我喜欢书中对于每一个湿地区域的细致描绘,它不像某些地理书那样笼统概括,而是具体到某一片湖泊、某一块沼泽,甚至是某一道河流的某个河段。陈毓安教授和他的团队,显然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地考察、去搜集数据、去分析比对。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长江中下游的湿地演变史的部分所吸引,它梳理了历史时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这些湿地面积的增减、形态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物多样性的消长。读到这里,我联想到我们小时候,村子边上还有一片不小的沼泽地,里面长满了芦苇,夏天的时候还能听到各种鸟叫声。如今,那片沼泽已经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当时还觉得有些惋惜,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失去这片湿地的深远影响。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遥感影像图,对比之下,那些变迁的历史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类活动的巨大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文献,它更像是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关于土地和生命的故事,虽然语言严谨,但情感的流露,却在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显露出来。
评分我一直认为,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最终都要落脚到实际应用,而《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湖北省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书中关于湿地退化原因的分析,以及针对这些退化现象提出的应对策略,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注意到,书中有一部分章节专门讨论了湿地生态修复的案例,比如针对某些受损的湖泊湿地,提出了具体的修复方案,包括植被重建、水体调控、污染源治理等。读到这些,我仿佛看到了科学家们在野外辛勤工作的场景,他们不仅要分析问题,还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书中还提到了湿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这让我了解到,湿地保护并非易事,它需要科研、管理、政策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如何能够转化为保护我们宝贵自然资源的实际行动,这让我对未来的湿地保护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在读完《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之后,我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幅关于湖北湿地的宏大图景。它不再是零散的水域,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书中对不同湿地类型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比如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文联系,湿地与周边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都让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湿地廊道和生物连通性的讨论所吸引。它解释了湿地如何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的通道,以及保持湿地之间的连通性对于维护物种的基因交流和种群稳定有多么重要。读到这里,我联想到一些关于候鸟迁徙的纪录片,这本书则将这些现象背后的生态学原理阐释得清晰明了。它让我意识到,保护湿地,不仅仅是保护某一个区域,更是要保护整个湿地网络,维护它们之间的健康联系,这对于维护区域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欣赏的地方,就是它在讨论湿地资源的同时,没有回避人类活动的影响。陈毓安教授的分析非常客观,他既肯定了人类在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深刻剖析了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书中关于围垦、水利工程建设、工业污染等对湿地造成的负面影响的论述,让我触目惊心。我记得书中提到了一些由于过度围垦而导致湖泊面积锐减的案例,以及这些案例所引发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分析,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读到这些,我反思了我们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对湿地环境造成了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评分阅读《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湖北湿地探索之旅。我并非一个湖北本地人,但通过书中那些详实的地理描述和生态数据,我仿佛能够“看见”湖北的湖泊在阳光下闪耀,听见水鸟在芦苇丛中鸣叫,甚至能够“闻到”泥土和水汽混合的清新气息。陈毓安教授的文字,虽然严谨,但却充满了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书中对于不同区域湿地特点的细致描绘,让我对湖北省的地理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比如,它会详细介绍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鄂西山地丘陵湿地、以及南部低山丘陵湿地的不同之处,并且会结合这些区域的自然条件,分析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特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具有代表性湿地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介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区域在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读到这些,我脑海里会立刻勾勒出那些美丽的画面,也让我萌生了亲自去探访这些地方的愿望。这本书,让我对湖北这片美丽的土地,有了更深一层的热爱。
评分拿到《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奔着里面关于珍稀濒危湿地生物的章节去了。作为一名对野生动物保护略有了解的读者,我深知湿地在维系这些物种生存中的关键作用。陈毓安教授在这方面的论述,堪称详尽且深刻。书中不仅列举了湖北地区特有的、或是在湖北湿地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濒危物种,比如某些特有的水鸟、鱼类,甚至是两栖爬行动物,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物种濒危的原因。我注意到书中详细介绍了长江江豚的生存困境,以及它们对栖息环境的极度敏感。这种分析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污染”或“栖息地丧失”,而是具体到某个物种在繁殖、觅食、迁徙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挑战。比如,水体富营养化对鱼类种群的影响,进而影响以鱼为食的江豚;航运活动对江豚活动区域的干扰;甚至还提到了水声污染对它们通讯的影响。读到这些,我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些关于江豚的纪录片画面,这本书则将这些画面背后的科学原理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保护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这些脆弱的生命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和结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读物,《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湖北省的湿地资源。我之前一直以为,湿地就是一个个散落的水体,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网络。书中对不同类型湿地的划分,以及它们的功能定位,都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它会区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等,并且每一类湿地都详细介绍了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水文特征、植被类型,甚至连栖息在其中的主要动物群体都有提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湿地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湿地能做什么。比如,它详细分析了湿地在蓄洪防旱、净化水质、固碳释氧、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湿地,正是这“绿水青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对“生态系统服务”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保护湿地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哦,说起来,《中国湿地资源(湖北卷)》,光听名字就觉得分量十足。我拿到它的时候,说实话,一开始是被它厚重的封面和“精”字吸引的。陈毓安这个名字,之前我也零星听说过,好像是领域内的大家。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给镇住了。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报告,里面塞满了各种科学数据、研究结论和详实的案例。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很多术语一开始读起来有点费劲,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查资料,或者反复琢磨。比如,书中会详细介绍湖北各种湿地的类型,从江湖河网到沼泽草甸,每一种都配有精确的地理坐标、气候特征、水文条件,甚至连土壤成分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洞庭湖和鄱阳湖(虽然书中主要聚焦湖北,但涉及到一些与湖北水系相连的大型湿地,会略微提及)的水文变化部分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成因,比如上游水库的修建、降雨量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等等。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场知识的跋涉,需要耐心和毅力,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逻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妙。它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水洼”或“池塘”,在科学家的眼中,是多么复杂且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