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病害图谱 李彦忠、俞斌华、徐林波

紫花苜蓿病害图谱 李彦忠、俞斌华、徐林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彦忠,俞斌华,徐林波 著
图书标签:
  • 紫花苜蓿
  • 苜蓿病害
  • 植物病理
  • 病虫害防治
  • 农业科学
  • 作物病害
  • 图谱
  • 李彦忠
  • 俞斌华
  • 徐林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7285
商品编码:2943169555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紫花苜蓿病害图谱

定价:45.00元

作者:李彦忠、俞斌华、徐林波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16272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彦忠、俞斌华、徐林波所*的《紫花苜蓿病害图谱》系统介绍了紫花苜蓿得病的原因、确定得病的方法、得病后产生的后患、主要病的种类和防治技术要点。作者避开生疏的专业术语,用浅显的文字描述专业性*强的内容,故通俗易懂,适合于广大农民群众和非植物病理学专业的人员阅读参考。笔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紫花苜蓿病的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紫花苜蓿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并汇集成册,附有症状和病原生物的照片近百张,是我国**本图文并茂的紫花苜蓿病害专*。其内容新颖,病害鉴定准确可靠,部分病害的照片此前从未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中,对从事牧草病害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有借鉴价值。

目录


章 紫花苜蓿其草与其病的关系 节 紫花苜蓿是什么样的一种草 第二节 紫花苜蓿为什么会广泛栽培 第三节 紫花苜蓿为什么会得病 一、何为紫花苜蓿得病 二、紫花苜蓿为何会得病第二章 如何确定紫花苜蓿得病了 节 望问切 一、望 二、问 三、切 第二节 紫花苜蓿病的类别 一、按照危害部位 二、按照病原在植株上分布的普遍性 三、按照病原的类别 第三节 看病还得懂虫 一、容易与叶斑病混淆的昆虫害状 二、容易与根腐病和黄萎病混淆的昆虫害状 三、容易与种子病混淆的昆虫害状第三章 紫花苜蓿得病了有何后患 节 对紫花苜蓿植株和草地的影响 一、对植株生理的影响 二、对植株各组织部位的影响 三、对草地的影响 第二节 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一、对紫花苜蓿商品性的影响 二、对饲用价值的影响 第三节 对经济效益和产业的影响 一、经济效益 二、对产业的影响第四章 紫花苜蓿的病有哪些 节 紫花苜蓿茎叶病害 一、紫花苜蓿褐斑病 二、紫花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 三、紫花苜蓿尾孢叶斑病 四、紫花苜蓿锈病 五、紫花苜蓿白粉病 六、紫花苜蓿炭疽病 七、紫花苜蓿菌核病 八、紫花苜蓿细菌性茎疫病 九、紫花苜蓿匍柄霉叶斑病 十、紫花苜蓿小光壳叶斑病 十一、紫花苜蓿壳针孢叶斑病 十二、紫花苜蓿柱格孢叶斑病 十三、紫花苜蓿壳多孢叶斑与根腐病 十四、紫花苜蓿霜霉病 十五、紫花苜蓿黄斑病 十六、紫花苜蓿病毒病 第二节 紫花苜蓿根部病害和苗期病害 一、紫花苜蓿镰孢萎蔫和根腐病 二、紫花苜蓿腐霉根腐病 三、紫花苜蓿疫霉根腐病 四、紫花苜蓿丝核菌根腐病 第三节 紫花苜蓿系统性病害 一、紫花苜蓿黄萎病 二、紫花苜蓿细菌性凋萎病 三、紫花苜蓿菟丝子害第五章 紫花苜蓿的病如何预防与治理 节 选地选种 一、选择适宜的地区 二、选择适宜的土壤 三、选择适宜的地块 四、选择适宜的品种 第二节 播前准备 一、平整土地 二、施足底肥 三、确定播种时间 四、剂拌种 第三节 播种及播后管理 一、浅播 二、适当的播种密度 三、播种时施肥 四、出苗期防板结 五、出苗后管理 第四节 防治病害措施 一、常用防病措施 二、特殊病害的防治措施附1 国外紫花苜蓿品种的抗病性级别一览表附2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书名: 紫花苜蓿病害图谱 作者: 李彦忠、俞斌华、徐林波 图书简介: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一种重要的饲用作物和绿肥植物,在全球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高蛋白含量、优良的适口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使其成为畜牧业不可替代的优质饲草。然而,紫花苜蓿的健康生长和产量潜力的充分发挥,往往受到各种病害的严峻挑战。从根部侵染的病原菌到叶部蔓延的真菌,再到病毒的无形侵害,每一种病害都可能导致植株衰弱、产量下降,甚至整株死亡,给种植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书《紫花苜蓿病害图谱》正是聚焦于这一关键问题,旨在为广大紫花苜蓿的种植者、农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份全面、详实、直观的病害诊断和防治指南。本书的编写,凝聚了作者们多年来在紫花苜蓿病害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实践经验,力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生动形象的图文展示,让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病害,并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 本书的核心价值与特色: 病害诊断的权威性与全面性: 本书收录了紫花苜蓿生产中常见的、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病害。涵盖了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以及非生物性障碍等多个维度。每一种病害都经过作者们的细致观察和科学鉴定,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本书力求做到“应收尽收”,避免遗漏对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病害种类。 图文并茂的直观展示: “图谱”二字,充分体现了本书的核心特色。每一项病害的描述,都配有高质量、高分辨率的病征图片。这些图片涵盖了不同发病时期、不同受害部位(如叶片、茎、根、花、果实等)的典型症状,力求将肉眼可见的病变过程清晰地呈现给读者。我们深知,对于病害的早期识别,直观的视觉信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现场诊断中,清晰的图片能够极大地帮助使用者对照和判断。 深入的病害机理与发生规律剖析: 在提供病征图片的同时,本书并未止步于表面现象。对于每一种病害,我们都进行了深入的病原学分析,阐述了病原体的种类、侵染途径、发育循环以及对紫花苜蓿的致病机理。同时,还详细探讨了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降雨)、土壤条件、栽培管理措施(播种密度、施肥、灌溉、病残体处理等)以及品种抗性等。理解这些规律,是制定科学有效防治策略的基础。 科学系统的防治措施指导: 准确诊断之后,最关键的便是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书为每一种病害都提供了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防治建议。这些建议将涵盖农业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栽培管理、清除病原)、物理防治(如温汤浸种、机械清除等)、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接种有益微生物)以及化学防治(如推荐安全、高效的农药品种、适宜的施用时期和方法)等多个方面。我们强调综合防治的理念,鼓励读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措施,以期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强: 本书的编写目标是为一线农业生产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方便读者快速查阅。针对不同病害,我们不仅提供了识别方法,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如何做”的明确指引,使技术人员和种植者能够轻松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 前沿研究动态的适度融入: 在介绍传统病害的同时,本书也会适时地关注一些新兴的病害问题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这有助于读者了解病害防控的前沿动态,为未来的病害管理提供参考。 本书内容结构预设(此处为展开描述,具体内容在书中): 1. 引言: 紫花苜蓿的价值与地位。 病害对紫花苜蓿生产的危害性。 本书编写的目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与抗病性特点。 2. 主要病害图谱详解: 叶部病害: 褐斑病(Phoma medicaginis): 症状(叶片、茎上病斑形态、颜色、大小,是否形成轮纹),病原菌,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农业、化学)。 霜霉病(Peronospora trifoliorum): 症状(叶片背面灰白色霉层,正面黄褐色病斑,叶片卷曲、脱落),病原菌,发生规律(喜湿冷环境),防治措施。 锈病(Uromyces striatus): 症状(叶片背面形成黄褐色或红褐色孢子堆),病原菌,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ifolii): 症状(叶片、茎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褐色至黑色病斑,病斑上可见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病原菌,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白粉病(Erysiphe pisi): 症状(叶片、茎表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病原菌(专性寄生),发生规律(喜高温高湿),防治措施。 黑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 症状(叶片上出现圆形至椭圆形、暗褐色至黑色病斑,边缘不规则,中央可能出现轮纹),病原菌,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其他叶部病害: (如:煤污病、花叶病等,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茎部病害: 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症状(茎、叶柄出现水渍状软腐,后转为褐色,表面覆盖白色菌丝,形成黑色菌核),病原菌,发生规律(喜湿冷),防治措施。 枯萎病(Fusarium spp., Verticillium spp.): 症状(植株自下而上逐渐黄化、萎蔫,茎内维管束变色),病原菌(土传),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主要为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 根颈腐病(Aphanomyces euteiches): 症状(根、根颈部出现水渍状腐烂,植株矮小、黄化、萎蔫),病原菌(土传,喜湿),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根部病害: 根腐病(Pythium spp., Rhizoctonia spp.): 症状(根系腐烂、变黑,生长不良),病原菌(土传),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疮痂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 症状(主要危害根颈部和根,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疮痂状病斑),病原菌,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病毒病: 紫花苜蓿花叶病毒病(Alfalfa mosaic virus, AMV): 症状(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皱缩、畸形,植株矮化),病原菌(病毒,由蚜虫等传播),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关键在于防治传播媒介)。 紫花苜蓿黄矮病(Alfalfa dwarf virus, ADV): 症状(植株矮小,叶片变小,植株变黄,生长停滞),病原菌(病毒,由叶蝉传播),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线虫病: 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spp.): 症状(根部形成瘤状突起,影响养分吸收,植株生长不良、黄化),病原菌(线虫,土传),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非生物性障碍: 缺素症: 如缺磷、缺钾、缺镁等导致的黄化、生长不良。 肥害/药害: 过量施肥或不当施用农药引起的叶片焦枯、植株死亡。 机械损伤: 农机具操作不当引起的植株伤害。 恶劣气候影响: 干旱、洪涝、霜冻等造成的生长受损。 3. 病害综合防治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 农业防治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 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与实践。 化学防治的科学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绿色、可持续的病害管理方法。 4. 病害监测与预警: 建立病害监测体系的重要性。 常用的病害监测方法。 利用气象信息预测病害发生。 5. 附录: 常用农药参考列表(需注明最新推荐和使用规范)。 病害发生地域性简述。 术语解释。 本书致力于成为紫花苜蓿种植领域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通过深入细致的病害图解和科学严谨的防治指导,我们希望能帮助广大用户有效识别和控制病害,最大限度地保障紫花苜蓿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的畜牧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深信,拥有一本像《紫花苜蓿病害图谱》这样权威、实用的参考资料,将极大地提升您在紫花苜蓿种植和管理过程中的信心和成功率。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紫花苜蓿病害图谱》是一本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的专业书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病害防治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紫花苜蓿种植和病害研究的兴趣。书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及对绿色农业的倡导,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广大紫花苜蓿种植户、农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宝贵财富。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紫花苜蓿病害防治感兴趣的朋友,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书本本身,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更好地利用自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作者们在书中提及,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病原菌的变异,紫花苜蓿的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也在不断演变。因此,他们鼓励读者持续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适时调整防治策略。《紫花苜蓿病害图谱》虽然是一本已经出版的书籍,但其所传达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却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病害,也进行了预警性的介绍,这对于帮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病害威胁,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书籍,是农业工作者案头的常备参考,也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

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紫花苜蓿病害图 G》展现了作者们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对于病原菌的描述,包括其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等,都引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参考文献标注清晰。这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普通读者,也对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某些复杂病害的致病机理,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有助于读者理解病害发生的深层原因,从而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防治策略。例如,对于一种由线虫引起的根部病害,书中不仅描述了肉眼可见的根部症状,还详细阐述了线虫的侵染方式、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这使得我对病害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

《紫花苜蓿病害图谱》在内容编排上的实用性,也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对于每一种病害的防治措施,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强调了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的原则。这意味着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防治方法。例如,在介绍某种杀菌剂的使用时,书中不仅列出了推荐的剂量和施药间隔,还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密度,给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此外,书中还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非化学防治的替代方案,如选择抗病品种、改善土壤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等,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们对绿色农业理念的倡导。对于我这样的小农户来说,这些实用的建议,能够帮助我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病害防治效果。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农业技术书籍,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现有的知识,更在于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而《紫花苜蓿病害图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在介绍完各种已知病害的防治方法后,还常常会提及一些尚未完全明确的病因,或者是一些新的、潜在的病害威胁,并鼓励读者积极观察和记录,为未来的研究积累素材。这种开放性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们对科学探索的严谨和热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病害监测和预警的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它提醒了我,病害防治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持续监测、及时应对的过程。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如何识别和防治现有的病害,更培养了一种主动观察、科学分析的意识,这对于我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各种挑战,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

《紫花苜蓿病害图谱》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其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这对于提高读者的理解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几乎所有的病害描述都配有相应的彩色照片,而且照片的质量极高,能够清晰地展示出病斑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在叶片、茎秆、花穗等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这对于缺乏专业诊断经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例如,当我在田间遇到一种从未见过的病状时,我可以通过翻阅这本书,将实际观察到的情况与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从而快速锁定可能的病害类型。这种“看图识病”的方式,极大地缩短了诊断时间,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书中还巧妙地将同一病害在不同程度下的症状进行对比展示,这种对比非常直观,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病害的演变过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评分

读完《紫花苜蓿病害图谱》,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作者们显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深入田间地头,对紫花苜蓿的生长环境和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书中的防治措施,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无论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还是农业防治,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且强调了综合防治的重要性。例如,在提到某种真菌病害时,书中不仅列举了推荐使用的化学药剂,还详细阐述了最佳的施药时期、剂量以及注意事项,同时结合了抗病品种的选择、土壤管理、轮作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这种系统性的指导,对于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个人在实际应用中,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病害发生初期如何识别和干预的建议,因为及时有效的处理往往是控制病害的关键。

评分

我非常欣赏《紫花苜蓿病害图谱》在叙述方式上的清晰与逻辑。作者们在介绍每一种病害时,都遵循着一个非常严谨的结构。首先是病害名称,然后是引起的病原体,接着详细描述其在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出现的典型症状,并配以高清图片。随后,书中会深入剖析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条件等诱发因素。最后,是具体的防治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包括化学药剂的使用,还涵盖了农业措施(如清除病残体、轮作等)和生物防治的建议。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每一种病害。举个例子,对于一种病毒病,书中不仅清晰地展示了被侵染植株的黄化、卷叶等症状,还详细说明了其主要传播媒介(如蚜虫)的发生特点,以及如何通过防治媒介来间接控制病毒的传播。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感到非常受用。

评分

《紫花苜蓿病害图谱》的价值,还在于其为紫花苜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随着人们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日益重视,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正在面临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也做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介绍了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更着重强调了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的潜力。书中对一些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拮抗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这对于启发研究人员和种植户探索更环保的病害管理方式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对于一些常见的病害,书中还提供了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抗病性对比,这为育种工作和种植户选择优良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解决了眼前的病害问题,更是为紫花苜蓿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评分

我最近收到一本名为《紫花苜蓿病害图谱》的书,作者是李彦忠、俞斌华、徐林波。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农业,尤其对各类作物病害防治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在接触这本书之前,对于紫花苜蓿这种重要的饲料作物,其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我多是依靠零散的资料和经验积累。然而,《紫花苜蓿病害图谱》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系统化、科学化解决问题的希望。 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图文结合。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册,更像是一部详实的百科全书。书中的病害描述,从病原菌的种类、传播途径,到发病规律、症状表现,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阐述。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配以大量的彩色病害图片,这些图片清晰、真实,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不同病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这对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同一病害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出现的症状的对比展示,这大大降低了辨识难度,避免了误判的可能性。例如,对于一种叶斑病,书中不仅展示了初期、中期、晚期的典型叶片症状,还包含了在茎秆、叶柄上出现的病变,甚至连一些不典型的初期病症也一一呈现,这极大地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