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
定价:118.00元
作者:翟虎渠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8023382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近年来作者在有关杂志、报纸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在院内外有关会议上的讲话稿为基础,按中国农业科技需求、成就与展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战略构想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四个大方面主题进行撰写,并适当引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近几年制定的有关文件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翟虎渠(1950- )江苏涟水人。1977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1981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硕士,1987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遗传学博士。1995年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2001年至今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作物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让我对“现代农业”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大棚”、“机器”的代名词,而是包含了从种质资源创新、绿色生产技术、智能装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到产业链延伸、品牌化营销等一系列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作者在描述科技创新时,始终贯穿了“绿色”和“可持续”的理念,让我看到了科技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他详细介绍了各种环境友好型技术,比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这些都让我对现代农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宏大的科技概念与具体的农业实践相结合,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现代农业的全貌。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讲解了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培育抗病虫害、耐旱涝、营养价值更高的作物。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介绍,作者还列举了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更优质的稻米、小麦,甚至是能够抵抗某种特定病毒的水果。这种技术的发展,我觉得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全球性饥饿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作者也提到了基因编辑技术所面临的伦理和社会争议,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毕竟书名就带着“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这样的大词,感觉信息量会很大。翻开之后,确实如我所料,内容相当详实。作者在开篇就对我国农业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传统小农经济到如今的规模化、智能化,每一步的演变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智慧农业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光照、温度,然后自动调节灌溉和施肥,这简直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作者用扎实的案例和数据说明了这一切正在发生,而且切实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了资源消耗。他还举例说明了无人机在植保、授粉、农作物监测方面的作用,效率之高令人咋舌。读到这部分,我仿佛看到了农业的未来,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变得可控、精准、高效。
评分作为一名对农业发展怀有一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确实拓宽了我的视野。作者在讨论科技创新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他分析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以及现代农业如何通过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建设、产业链延伸来提升整体效益。我特别欣赏他对生态农业的阐述,强调了在追求高产高效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例如,关于有机肥的推广、秸秆还田的技术、以及节水灌溉的创新应用,这些内容都让我觉得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不仅看到了技术的进步,更看到了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论述,也让我明白了现代农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这个背景所带来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非常严谨,并且涵盖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发展情况。我特别喜欢他对具体农业科技项目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利用物联网技术成功改造了传统的温室大棚,实现了精准化种植,大幅提高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这种具体的实践案例,比抽象的概念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让我理解科技创新的实际意义。他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一条从实验室到田野的清晰路径,这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关于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方面。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从播种、收割、烘干到仓储、运输,几乎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他不仅仅是罗列设备,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机械如何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比如,联合收割机如何大幅缩短了收割时间,大型拖拉机如何实现了深耕细作,还有自动化灌溉系统如何精确控制用水量。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对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比如智能化、无人化,以及它们在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上的作用。读到这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未来农场。
评分我一直认为,农业科技的进步最终还是要落脚在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上。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在谈论科技创新时,不忘强调其对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他深入分析了科技如何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例如,通过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他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观光农业等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他对农业政策的解读,也让我理解了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让我觉得,科技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机器和数据,更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科技如何在农业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从源头上的育种创新,到生产过程中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再到产后环节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他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技术驱动型农业的生动图景。这本书让我对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中的巨大作用。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的关系时,并没有回避挑战和问题。作者在分析新技术应用的同时,也提到了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农民的接受程度、技术推广的成本、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等。他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非常客观和深入,并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他强调了加强农民培训、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整本书的论述更加扎实,也更具参考价值。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现代农业的成就,也对其中存在的挑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我之前对农业的印象比较传统,总觉得跟科技创新离得很远。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out”。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现了科技创新是如何颠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的。比如,他介绍的关于精准农业的理念,通过GPS定位、遥感技术等,可以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一块地、一棵苗”的精准管理,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他还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种植决策,预测市场需求,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农业领域巨大的科技潜力。这本书让我对农业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觉得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机遇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