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养中蜂 养蜂技术书 中蜂科学饲养技术大全 中蜂养殖实用技术 高效养蜂实例教程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效养中蜂 养蜂技术书 中蜂科学饲养技术大全 中蜂养殖实用技术 高效养蜂实例教程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蜂养殖
  • 养蜂技术
  • 科学养蜂
  • 高效养蜂
  • 中蜂饲养
  • 养蜂实例
  • 河南科技出版社
  • 蜜蜂
  • 养殖技术
  • 实用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55075
商品编码:29365398824
丛书名: 中蜂饲养手册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中蜂饲养手册

作  者: 张中印 等 编著 著作 定  价: 12.5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01月01日 页  数: 128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34955075 内容为空待完善

内容简介

内容为空待完善


《中华蜜蜂高效养殖与科学管理》 本书致力于为广大中华蜜蜂养殖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养殖技术指南。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从蜂场选址、蜂箱建造、蜂群引进,到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繁殖技术、蜂蜜采集、蜂王培育等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养殖方法。 第一章 中华蜜蜂的基础认知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华蜜蜂的世界,深入了解这种独特而重要的经济昆虫。我们将从中华蜜蜂的起源与分布入手,追溯其悠久的养殖历史,并重点分析其与西方蜜蜂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包括体型、行为、抗逆性、蜜粉源利用特点等。 1.1 中华蜜蜂的起源、分布与演化 对中华蜜蜂的起源地、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进行探讨。 简述中华蜜蜂的演化过程,以及其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中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 1.2.1 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 详细描述中华蜜蜂的体型、颜色、翅膀、触角、口器等外部特征,以及其与识别和分类的关系。 简要介绍中华蜜蜂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内部结构,理解其生理功能。 1.2.2 繁殖与发育 详述蜂群的社会结构:蜂王、工蜂、雄蜂的职责分工与生命周期。 深入剖析蜂王、工蜂、雄蜂的生殖系统差异,以及其在蜂群繁衍中的关键作用。 全面介绍中华蜜蜂从卵、幼虫、蛹到成蜂的各个发育阶段,以及影响其发育的因素。 1.2.3 行为特征与生理节律 分析中华蜜蜂的觅食行为:如何识别蜜粉源、采集路线、信息交流(如舞蹈)。 阐述中华蜜蜂的社会行为:筑巢、清洁、育雏、守卫、酿蜜等,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维持蜂群稳定。 探讨中华蜜蜂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生理节律变化,如春繁、夏繁、秋繁、越冬的规律。 1.2.4 蜜粉源利用特点 分析中华蜜蜂对我国常见蜜粉源植物的偏好,以及其利用效率。 介绍中华蜜蜂在采集不同蜜源(如油菜、洋槐、枣花、荆条花等)时的特点与优势。 探讨中华蜜蜂在利用蜂胶、花粉等副产品方面的特点。 第二章 蜂场建设与蜂具准备 一个科学合理的蜂场选址和完善的蜂具配置是高效养蜂的基础。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选择适宜的蜂场环境,并详细介绍所需的各类蜂具及其使用方法。 2.1 蜂场选址原则与要求 2.1.1 自然环境因素 考虑蜜粉源的丰富度、种类与分布,分析距离和季节性供应。 分析水源的充足性与清洁度,以及对蜜蜂的重要性。 探讨地形、坡度、朝向、通风、光照等对蜂场的影响。 分析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风力、降雨等,以及如何选择避风向阳、气温适宜的场地。 2.1.2 社会环境因素 评估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农药、工业废气等),确保蜜蜂健康。 考虑蜂场周边的植被情况,避免与养殖其他家禽家畜的冲突。 分析交通便利性,便于物资运输和蜂产品销售。 考虑与其他蜂农的距离,减少病虫害交叉感染的风险。 2.2 蜂箱的选择与建造 2.2.1 常见中华蜜蜂蜂箱类型介绍 传统方箱、卧式蜂箱、圆筒形蜂箱等,分析其结构、优缺点及适用性。 重点介绍现代标准蜂箱(如中华标准方箱)的设计理念与使用优势。 2.2.2 蜂箱的基本构造与尺寸 详细介绍箱体、箱盖、箱底、巢框、隔王板等组成部分。 提供中华标准方箱的标准尺寸,指导读者进行加工制作。 2.2.3 蜂箱的消毒与维护 讲解新蜂箱和旧蜂箱的消毒方法,预防病虫害传播。 指导读者对蜂箱进行日常维护,确保其结构的完整性与使用寿命。 2.3 常用养蜂工具介绍与使用 2.3.1 必备工具 蜂铲、割蜜刀、喷烟器、刷蜂器、巢框夹、保温服、手套、面罩等,介绍其功能和正确使用方法。 2.3.2 辅助工具 蜂路测定器、蜂量测定器、蜂群记录本、温湿度计等,介绍其在蜂群管理中的应用。 2.3.3 工具的清洁与保养 强调工具卫生对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性,指导读者对工具进行定期清洁和保养。 第三章 蜂群的引进与初步管理 成功引进健康的蜂群是养蜂事业的开端。本章将详细介绍如何选择优质蜂源,并指导读者完成蜂群的引进、安放与初步管理,为蜂群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1 优质蜂源的选择与判断 3.1.1 蜂群健康状况的评估 观察蜂群的活力、工蜂的出入率、蜂箱内有无异味等。 检查蜂脾上是否有健康的幼虫、封盖子脾、封盖蜜脾等。 注意有无病虫害的迹象,如烂子病、巢虫、螨虫等。 3.1.2 蜂王质量的判断 观察蜂王的外形特征、活动能力、产卵情况。 检查子脾是否整齐、密集,有无“稀子”现象。 3.1.3 蜂群的采集能力与稳定性 了解蜂群的历史采集量和过冬存脾情况。 评估蜂群的温顺程度和攻击性。 3.2 蜂群引进的途径与方法 3.2.1 购买商品蜂群 选择信誉良好的蜂场,了解蜂群的来源和饲养历史。 签订合同,明确蜂群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3.2.2 捕捉野生蜂群 介绍捕捉野生蜂群的合法性、时间和技术要求。 讲解捕捉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方法。 3.2.3 分蜂引种 从亲友蜂场引进分蜂团,注意选择健康的蜂群。 了解分蜂引进的技术要点。 3.3 蜂群的安放与初步适应 3.3.1 蜂箱的正确安放 根据蜂场选址原则,选择合适的安放位置。 确保蜂箱的稳定,避免倾斜或移动。 3.3.2 蜂群的入箱与观察 讲解诱入蜂群(如分蜂团、购买蜂群)的方法。 安放初期,避免频繁打扰,给予蜂群适应期。 密切观察蜂群的出入活动,判断蜂群是否安顿。 3.3.3 初步饲喂与管理 根据外界蜜粉源情况,适时进行补充饲喂(如糖浆、花粉)。 检查蜂箱内有无敌害生物,及时清除。 注意保温,避免蜂群受寒。 第四章 中华蜜蜂的日常管理技术 日常管理是维持蜂群健康、提高产量和效益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情况下,对中华蜜蜂进行科学精细化管理的各项技术。 4.1 春季管理:促繁保壮,为丰收打基础 4.1.1 春季蜂群的特点与需求 蜂群逐渐活跃,蜂王产卵量增加,幼虫增多,对蜜、粉、水需求量大。 易受倒春寒、病虫害侵袭。 4.1.2 春季检查要点 检查蜂王是否健在,产卵是否正常,子脾是否整齐。 检查蜂群的蜜、粉储备量,判断是否需要补充饲喂。 检查蜂箱内有无病虫害迹象。 4.1.3 春季饲喂与保温 适时补充糖浆和花粉,保证蜂群的营养需求。 加强保温,防止蜂群受寒,影响发育。 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巢门大小。 4.1.4 春繁技术 如何通过人工辅助,促使蜂王加大产卵量。 适时摇蜜,为蜂群留足越冬蜜。 处理弱群,合并或加强。 4.2 夏季管理:防暑降温,确保群势稳定 4.2.1 夏季蜂群的特点与挑战 气温高,蜜粉源丰富,蜂群生长旺盛,易发生分蜂。 易受病虫害侵袭,中暑、缺水是主要威胁。 4.2.2 夏季检查要点 检查蜂王产卵情况,防止因高温导致产卵下降。 观察蜂群是否出现分蜂征兆(如王台)。 检查蜂箱内有无病虫害,特别是巢虫、螨虫。 确保蜂群有充足的饮水。 4.2.3 夏季降温与通风 调整巢门,增加通风,避免箱内温度过高。 在蜂场周边搭建遮阳棚,或种植遮阳植物。 为蜜蜂提供充足的饮水点。 4.2.4 防治分蜂 及时摘除王台,打乱分蜂计划。 适时分蜂,制造新群。 4.2.5 采集与摇蜜 根据蜜源情况,适时摇取成熟的蜂蜜。 注意摇蜜操作,避免惊扰蜂群。 4.3 秋季管理:为越冬做准备,积累越冬蜜 4.3.1 秋季蜂群的特点与任务 蜜粉源逐渐减少,蜂群开始为越冬做准备。 培育越冬蜂,积累越冬蜜脾。 淘汰老弱蜂,确保蜂群健康。 4.3.2 秋季检查要点 检查蜂王产卵情况,确保能产出优质越冬蜂。 检查越冬蜜脾的质量和数量,确保足够越冬。 检查病虫害情况,进行防治。 处理弱群,合并或淘汰。 4.3.3 秋季饲喂与排蜂 大量补充糖浆,确保蜜脾的充足。 在蜜源不足时,进行人工补粉。 根据需要,合理排蜂,避免蜂群密度过大。 4.3.4 蜂王培育(秋季) 根据需要,培育蜂王,为来年做准备。 4.4 冬季管理:安全越冬,保障来年复兴 4.4.1 冬季蜂群的特点与挑战 蜂群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蜂王停止产卵。 关键在于保温和防止失水。 病虫害(如螨虫)的残余威胁。 4.4.2 冬季检查要点 检查蜂群的蜜量是否充足,避免饥饿。 检查蜂箱的密封性,防止贼风侵入。 观察蜂群的分布情况,是否成团紧密。 注意观察有无异常声响或气味。 4.4.3 冬季保温与防潮 巢门适当关闭,防止贼风。 箱体外部进行保温处理(如加棉垫、稻草等)。 保持蜂箱内干燥,避免潮湿引起霉变。 4.4.4 冬季饲喂(必要时) 在蜜量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少量、多次的夜间饲喂。 避免在寒冷天气进行饲喂。 4.4.5 冬季病虫害防治 提前进行螨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保持蜂场清洁。 第五章 中华蜜蜂的繁殖技术 蜂群的繁殖是扩大养殖规模、选育优良品系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中华蜜蜂的自然分蜂、人工分蜂、以及蜂王培育等繁殖技术。 5.1 自然分蜂与人工分蜂 5.1.1 自然分蜂的原理与征兆 分析自然分蜂的原因:蜂群过密、蜜源充足、气温适宜等。 识别自然分蜂的征兆:老蜂王产卵下降、出现王台、工蜂急躁等。 5.1.2 自然分蜂的管理 如何捕捉自然分蜂团。 如何处理和安顿分蜂团。 5.1.3 人工分蜂的技术要点 5.1.3.1 按蜂群强弱分蜂 选择强群进行分蜂,保证新群和原群的健康。 根据蜂群的实际情况,决定分蜂的时机和方式。 5.1.3.2 按子脾分蜂 将带子脾的巢脾移入新箱,建立新群。 操作中注意保留足够的幼虫和封盖子脾。 5.1.3.3 按蜂王分蜂 在有蜂王的原群中,移走蜂王,强制其培育新王,建立人工分蜂群。 5.1.3.4 提脾分蜂 将带有子脾、蜜脾、粉脾的巢脾移入新箱,建立新群。 需要确保有工蜂一同移入。 5.1.4 分蜂后的管理 新群的安放与观察。 及时补充饲料,确保新群的生存。 检查新群是否成功培育出蜂王。 5.2 蜂王培育技术 5.2.1 蜂王的重要性与培育目的 蜂王是蜂群的“心脏”,其品质直接影响蜂群的生产力。 培育优良蜂王,可提高蜜产量、抗病力、抗逆性等。 5.2.2 育王条件与准备 选择优质的育王群(群势强、蜂王产卵力高、抗病力强)。 准备育王巢框、蜡杯、移虫针等工具。 选择合适的育王季节(春末夏初)。 5.2.3 移虫育王法 详细介绍如何从子脾中吸取1-3日龄的幼虫。 讲解如何将幼虫移入蜡杯,并安装在育王巢框上。 将育王巢框放入育王群中,进行育王。 观察王台的发育,及时移出成熟的王台。 5.2.4 辅助育王法 王台育王法(利用自然产生的王台)。 哺育箱育王法(利用专门的哺育箱)。 5.2.5 蜂王鉴评与交尾 如何鉴评蜂王的外形、活动力和产卵情况。 介绍蜂王交尾前的准备工作。 野外交尾箱的使用与管理。 观察蜂王交尾成功后的迹象。 第六章 中华蜜蜂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病虫害是养蜂生产中的一大威胁,及时有效的防治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本章将重点介绍中华蜜蜂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6.1 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6.1.1 烂子病(欧美小孢子虫病、美洲小孢子虫病) 识别特征:幼虫病变(颜色、质地、气味),封盖子脾的异常。 防治措施:药物治疗(严格按照说明使用)、加强饲养管理、更换老旧巢脾、保持蜂场清洁。 6.1.2 蜂螨(疥螨、蜂蜡蛾) 识别特征:成蜂、幼虫身上有螨虫,影响蜜蜂生长发育。 防治措施:药物治疗(烟熏、喷洒),物理防治(如定期更换巢脾),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 6.1.3 蜂瘟(蜂房结核病) 识别特征:幼虫和蛹的病变,产生菌丝、结痂。 防治措施: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依靠隔离、消毒,销毁病蜂。 6.1.4 腹泻(拉稀病) 识别特征:蜂箱门口、巢脾上可见粪便。 防治措施:改善饲喂(避免霉变饲料),保证饮水清洁,加强保温,适时排蜂。 6.2 常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6.2.1 蚂蚁 识别特征:侵入蜂箱,盗食蜂蜜和幼虫。 防治措施:设置水碗隔离,用油或石灰封堵蜂箱底部,在蜂场周围设置屏障。 6.2.2 蜡蛾 识别特征:幼虫蛀食巢脾,破坏蜂巢。 防治措施:保持蜂巢清洁,及时清除废脾,利用化学药剂或物理方法杀灭幼虫。 6.2.3 鼠类 识别特征:夜间侵入蜂箱,咬食蜜蜂和巢脾。 防治措施:加固蜂箱,堵塞缝隙,设置捕鼠器,保持蜂场环境整洁。 6.2.4 鸟类、蛙类等天敌 识别特征:在蜂箱门口捕食蜜蜂。 防治措施:设置遮挡物,在蜂场内搭建防护网。 6.3 综合防治策略 6.3.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病虫害防治贯穿于养殖的全过程。 6.3.2 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饲喂,保证蜂群营养充足,提高抗病力。 适时分蜂、摇蜜,保持蜂群健康强壮。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6.3.3 保持蜂场卫生 定期清理蜂箱、蜂场,清除病原体和虫源。 6.3.4 合理用药 遵循“对症下药,适时适量”的原则,优先选用低毒、高效、环保的药物。 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使用,注意停药期。 6.3.5 科学利用生物防治 保护蜂场周围的益虫,利用天敌控制害虫。 第七章 蜂蜜采集与蜂产品加工 优质的蜂蜜和蜂产品是养蜂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本章将详细介绍蜂蜜的成熟度判断、采集方法、加工处理以及其他蜂产品的采集与利用。 7.1 蜂蜜的成熟与采集 7.1.1 蜂蜜成熟度的判断标准 根据蜜蜂封盖的程度(封盖率达到80%以上)。 根据蜂蜜的含水量(低于20%)。 根据蜂蜜的黏度、风味等感官指标。 7.1.2 蜂蜜采集的适宜时间与工具 选择蜜源丰富、天气晴朗的季节进行采集。 准备割蜜刀、蜂刷、蜂蜜罐、摇蜜机等工具。 7.1.3 蜂蜜的采集方法 7.1.3.1 刮蜜法 适用于小规模养殖,直接用割蜜刀刮取。 操作简便,但易造成巢脾损坏。 7.1.3.2 摇蜜法 适用于规模化养殖,利用摇蜜机离心甩出蜂蜜。 操作高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巢脾。 详细介绍摇蜜机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7.1.4 蜂蜜采集后的巢脾处理 将取蜜后的巢脾放回蜂箱,供蜜蜂修补和重新酿蜜。 根据需要,对破损巢脾进行处理。 7.2 蜂蜜的加工与储存 7.2.1 蜂蜜的初步过滤 去除蜂蜜中的杂质(如蜂蜡、蜂尸等),保证蜂蜜的纯净度。 介绍过滤设备和方法。 7.2.2 蜂蜜的浓缩(如有必要) 在蜂蜜含水量偏高时,进行适当的浓缩处理。 介绍自然晾晒法、低温加热法等。 7.2.3 蜂蜜的储存 选择合适的储存容器(密封、避光、干燥)。 储存温度的要求,避免高温或过低温度。 储存注意事项,防止蜂蜜变质或污染。 7.3 其他蜂产品的采集与利用 7.3.1 蜂花粉的采集与加工 介绍花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利用花粉采集器进行采集。 花粉的干燥、储存和加工(如花粉片、花粉胶囊)。 7.3.2 蜂胶的采集与利用 介绍蜂胶的药理活性和用途。 利用蜂胶采集网或刮刀进行采集。 蜂胶的初步加工(如提纯)。 7.3.3 蜂蜡的采集与利用 介绍蜂蜡的用途(如制作蜂蜡制品、蜂蜡基质)。 从废弃巢脾中提取蜂蜡。 7.3.4 蜂王浆的采集与加工 介绍蜂王浆的营养价值。 利用人工育王台采集蜂王浆。 蜂王浆的低温保存和加工。 7.3.5 雄蜂蛹的利用 介绍雄蜂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在特定季节采集和加工。 第八章 养蜂的经济效益分析与发展前景 养蜂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具有潜力的经济活动。本章将对养蜂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8.1 养蜂的经济效益来源 8.1.1 主要产品效益 蜂蜜:不同蜜源的蜂蜜价格差异,产量预测。 蜂花粉:市场需求与价格。 蜂蜡:市场价格与消耗量。 8.1.2 附加产品效益 蜂胶: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 蜂王浆:市场认可度高,价格昂贵。 蜂王、蜂群销售。 8.1.3 辅助效益 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 蜂产品在保健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8.2 养蜂成本核算 8.2.1 固定成本 蜂箱、蜂具、蜂场建设等初期投资。 8.2.2 可变成本 饲料、药物、劳动力、运输等日常开销。 8.3 养蜂的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 8.3.1 市场需求分析 国内外蜂蜜及蜂产品市场现状与趋势。 消费者对高品质、天然蜂产品的需求。 8.3.2 营销渠道 直销、电商平台、实体店、合作社等。 品牌建设与产品包装。 8.3.3 价值营销 突出蜂产品的天然、绿色、健康特点。 利用故事营销、文化营销提升品牌价值。 8.4 中华蜜蜂养殖的前景展望 8.4.1 绿色农业与生态养殖 养蜂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蜜蜂作为重要的传粉者,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8.4.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智能化养蜂设备的应用。 蜂产品深加工与高值化开发。 基因技术在蜂种改良中的应用。 8.4.3 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 国家对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的扶持政策。 国际国内市场对优质蜂产品的巨大需求。 本书以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力求为读者提供详实可靠的养蜂知识和操作指导。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更科学、更高效地养殖中华蜜蜂,实现养蜂事业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让人惊喜了!我一直对养蜜蜂很感兴趣,但总觉得专业知识太难掌握,特别是对于我们河南这边特有的中蜂,更是摸不着头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感觉它应该能解决我一直以来的困惑。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选择太对了!书中对于中蜂的生活习性、繁殖规律、越冬管理等基础知识的讲解非常细致,而且通俗易懂,即使是新手也能很快理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只是纸上谈兵,还列举了大量河南本土的养蜂实例,从养殖场的选址、蜂箱的制作,到如何应对各种病虫害,都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步骤。书中的图片和插图也很丰富,能够直观地帮助我们理解技术要点。我特别喜欢它关于“高效养蜂”的部分,提供了很多优化养殖流程、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的实用技巧,让我看到了规模化养殖的可能性。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养蜂师傅在手把手地教我,让我对养蜂这件事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接触养蜂不久的初学者,之前尝试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是觉得不成体系,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简直是我养蜂路上的“及时雨”!它从最基础的蜂箱结构、蜂群组成讲起,一步一步深入到复杂的繁殖技术和越冬管理。我尤其喜欢它“实例教程”的部分,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我觉得养蜂不再是枯燥的技术操作,而是充满智慧和乐趣的实践过程。作者分享的那些成功经验,比如如何利用当地的山花资源来优化蜂蜜的品种和风味,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培育强壮的蜂王,都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关于如何让中蜂高效采蜜的技巧,我尝试了一下,效果真的非常明显,比我之前自己摸索的方法要好太多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长辈在循循善诱,让我觉得学习养蜂的过程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成就感。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蜂箱之中,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捕捉得如此到位。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感悟录。我之前对中蜂的一些行为感到困惑,比如为什么有时候蜂群会突然变得不活跃,或者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分蜂。这本书详细解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让我对中蜂的生命周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关于“科学饲养”的理念,让我明白养蜂不仅仅是养一群动物,更是与一群勤劳的小生命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优化养蜂效率的论述,比如如何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来调整喂食和检查的频率,如何利用蜜源植物的分布来规划蜂群的迁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养蜂的“道”与“术”,让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养好蜂,更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尊重这些小小的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实用性”和“地域性”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名河南的养蜂人,我深知北方地区中蜂养殖的特殊性,比如冬季寒冷、春季花期短暂等问题。这本书恰好针对这些难点,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从河南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来调整蜂群的管理节奏,如何选择适合河南地区的蜜源植物,以及如何应对当地特有的病虫害。我最喜欢的是关于“高效养蜂实例”的那几章,里面详细记录了几个河南本土优秀养蜂户的成功经验,从他们的蜂场建设、蜂群培育到产品销售,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学习和借鉴的价值,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养蜂事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这本书的编写风格也十分务实,语言简练,图文并茂,非常便于操作。

评分

说实话,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对市面上的一些养蜂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陈旧。但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中蜂的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蜂的生理结构、行为特点,甚至对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的蜂群动态都有精准的分析。我尤其欣赏它关于“科学饲养”的理念,不仅仅是喂食和管理,更注重从蜂群的健康、繁殖能力、蜜源植物选择等多个维度来系统地提升养蜂效益。书中对病虫害的防治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最关键的——如何使用天然、环保的方法进行防治,这对于追求绿色养殖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它还提到了很多关于蜂产品开发的建议,比如如何提高蜂蜡、蜂胶的产量和质量,甚至还涉及到一些简单的加工技术,这让我看到了养蜂之外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的养蜂事业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