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金芬,张静静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技术
  • 基础
  • 电路
  • 模拟电子
  • 数字电子
  • 电子元件
  • 半导体
  • 电工学
  • 通信原理
  • 嵌入式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30018
商品编码:2935712316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基础

定价:49.00元

作者:史金芬,张静静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68230018

字数:

页码:2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技术基础》较系统地讲述了电工电子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及电子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与应用。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放大电路基础,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及应用,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综合应用实例。
  《电子技术基础》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条理分明、概念清楚、例题丰富,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的电路电子专业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科技人员及各类自学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章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
1.1 电路的基本知识
1.1.1 电路
1.1.2 电流
1.1.3 电压、电位
1.1.4 功率
1.1.5 电路基本元件
1.1.6 电源
1.2 简单的电阻电路
1.2.1 电阻的串联
1.2.2 电阻的并联
1.2.3 简单的电阻电路
1.3 基尔霍夫定律
1.3.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3.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3.3 支路电流分析法
1.3.4 网孔电流法
1.3.5 节点电位法
1.4 叠加原理
1.5 等效电源定理
1.5.1 戴维南定理
1.5.2 诺顿定理
1.6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1.6.1 正弦交流电
1.6.2 交流电的相量表示
1.6.3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6.4 单一元件参数电路
1.7 用Multisim对直流电路进行分析
1.8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1 PN结
2.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2.1.2 PN结的形成
2.1.3 PN结的导电特性
2.2 二极管
2.2.1 二极管的结构和类型
2.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2.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2.2.4 二极管的应用
2.2.5 其他二极管简介
2.3 三极管
2.3.1 三极管的结构和类型
2.3.2 三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2.3.3 三极管的伏安特性
2.3.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2.4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放大电路基础
3.1 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3.1.1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3.1.2 基本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3.1.3 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2 放大电路的分析
3.2.1 静态分析
3.2.2 动态分析
3.2.3 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放大电路
3-3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态
3.3.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3.3.2 共基极放大电路
3.3.3 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的比较
3.4 多级放大电路
3.4.1 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
3.4.2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3.4.3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
3.5 用Multisim对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进行分析
3.6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及应用
4.1 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
4.1.1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4.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
4.1.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4.2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4.2.1 反馈的基本概念
4.2.2 反馈放大电路的类型及判别
4.2.3 负反馈放大器的基本关系式
4.2.4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
4.3 集成运放组成的运算电路
4.3.1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技术指标
4.3.2 理想运放工作在线性区的特点
4.3.3 比例运算电路
4.3.4 加法电路
4.3.5 减法电路
4.3.6 积分电路
4.3.7 微分电路
4.4 电压比较器
4.4.1 过零电压比较器
4.4.2 回滞电压比较器
4.5 用Multisim对反相比例放大电路进行分析
4.6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逻辑代数基础
5.1 概述
5.1.1 数字信号与数字电路
5.1.2 脉冲与脉冲参数
5.2 数制与编码
5.2.1 几种常见数制及转换
5.2.2 二进制算术运算
5.2.3 几种常见编码
5.3 基本逻辑运算
5.3.1 与运算
5.3.2 或运算
5.3.3 非运算
5.3.4 复合逻辑运算
5.4 逻辑代数的公式与法则
5.4.1 基本公式
5.4.2 常用公式
5.4.3 基本规则
5.5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5.5.1 真值表
5.5.2 表达式
5.5.3 逻辑图
5.5.4 卡诺图
5.5.5 硬件描述语言
5.5.6 用Multisim进行逻辑函数转换
5.6 逻辑函数的简化
5.6.1 公式简化法
5.6.2 卡诺图简化法
5.6.3 具有约束的逻辑函数的化简
5.6.4 用Multisim进行逻辑函数化简
5.7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组合逻辑电路
6.1 门电路
6.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6.2.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6.2.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6.3 几种常用的中规模集成器件
6.3.1 编码器
6.3.2 译码器/数据分配器
6.3.3 数据选择器
6.3.4 加法器
6.3.5 数值比较器
6.4 组合逻辑中的竞争冒险
6.4.1 竞争冒险的原因
6.4.2 竞争冒险的判别
6.4.3 竞争冒险的消除
6.5 可编程逻辑器件
6.5.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历程
6.5.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分类
6.5.3 简单PLD结构原理
6.5.4 复杂PLD结构原理
6.6 用Multisim分析组合逻辑电路
6.7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时序逻辑电路
7.1 概述
7.2 触发器
7.2.1 RS锁存器
7.2.2 RS触发器
7.2.3 D触发器
7.2.4 JK触发器
7.2.5 T触发器
7.2.6 实际使用的触发器
7.3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7.3.1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7.3.2 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7.4 常用中规模时序逻辑器件
7.4.1 计数器
7.4.2 寄存器
7.4.3 计数器的应用
7.5 典型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7.6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
8.1 555集成定时器
8.1.1 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
8.1.2 555定时器的逻辑功能
8.2 多谐振荡器
8.2.1 由与非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8.2.2 555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8.2.3 石英晶体振荡器
8.3 施密特触发器
8.3.1 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
8.3.2 555定时器构成施密特触发器
8.3.3 施密特触发器的应用
8.4 单稳态触发器
8.5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综合应用实例
9.1 简单运算单元电路的设计
9.1.1 设计内容与要求
9.1.2 基本功能设计
9.1.3 附加功能设计
9.2 一个商售ALU芯片电路的分析
9.2.1 一个4位ALU芯片SN74181电路
9.2.2 4位ALU芯片SN74181的运算分析
9.3 简易自动售货机控制电路的设计
9.3.1 设计内容与要求
9.3.2 基本功能设计
9.3.3 附加功能设计
9.4 汽车尾部转向指示灯控制电路的设计
9.4.1 设计内容与要求
9.4.2 功能电路设计
9.5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影浮生:一段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 内容梗概 《光影浮生:一段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人性的散文集。它以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将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珍贵影像,通过细腻的笔触转化为文字,带领读者一同回溯那些被遗忘或被淡忘的时光片段。这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电子元器件、电路原理、信号传输等技术性内容,而是专注于那些通过影像记录下来的瞬间,以及这些瞬间背后所承载的深刻情感与时代印记。 全书围绕着“影像”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但这里的影像并非狭隘地指代照片或视频,而是泛指一切能够唤起回忆、承载故事的视觉符号。从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到一段模糊的家庭录像,再到孩童时期记忆中模糊的街景,甚至是新闻报道中定格的某个历史瞬间,《光影浮生》都试图去捕捉和解读。作者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审视这些影像,挖掘它们背后隐藏的社会变迁、家族故事、个人成长以及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却依然鲜活的情感。 章节细览 本书没有严格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以时间为轴或以主题为中心的独立篇章。 第一部分:童年滤镜下的旧时光 这一部分主要聚焦于作者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段,那些在黑白或略带褪色的影像中留下的记忆。比如,一篇可能描写一张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庭聚会的照片,照片里的人物穿着当时流行的服饰,背景是朴素的家具,这背后不仅仅是几个人的合影,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缩影,是几代人共同经历的时代印记。作者会从照片的细节入手,比如人物的表情、眼神,周遭的环境,去推测当时的气氛,去回忆那个年代特有的童年游戏、学校生活,以及家人的关爱。这里没有电子元件的名称,没有电路图的绘制,只有关于那个年代孩子们单纯的快乐,家长们的辛劳与期盼。 第二部分:青春迷惘与影像印记 随着作者的成长,进入青春期,影像的记录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或许是更清晰的彩色照片,或许是初生的VCR。作者会讲述一些与朋友的经历,可能是毕业旅行时拍下的集体照,可能是偷偷用录像机记录下的某个重要时刻。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青春的友谊、懵懂的爱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化,比如流行音乐、时尚潮流,甚至是年轻人开始关注的社会议题。作者不会去分析影像技术的进步,而是去感悟那些影像背后蕴含的青春的躁动、迷茫与对未来的憧憬。 第三部分:岁月回响与人生转折 步入成年,影像更多地开始与人生的重要节点相关联。结婚照、新生儿的第一个镜头、家庭团聚的瞬间。这些影像如同人生的里程碑,记录着生命的延续与情感的升华。作者会通过这些影像,回味婚姻的甜蜜与挑战,回味为人父母的喜悦与责任,回味家族成员之间的羁绊与扶持。其中可能涉及对已故亲人的怀念,通过翻看他们生前的照片,感受他们的音容笑貌,重新体验那些共同度过的时光。这部分内容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与电子技术的原理毫无关联。 第四部分:时代的剪影与记忆的碎片 除了个人生活,作者也会关注一些社会性的影像,比如某个历史事件的新闻照片,或者某个城市在不同时期的航拍影像。这些宏大的叙事,通过个体的视角来解读,会显得更加生动和有温度。作者可能通过一张关于改革开放初期某个繁华街景的照片,去感慨中国经济腾飞的巨大成就;或者通过一张记录某个自然灾害的新闻图片,去反思生命的脆弱与人类的坚韧。这些内容是对时代变迁的观察与记录,是对集体记忆的梳理与反思。 第五部分:光影之后,留存的温度 在全书的结尾,作者会回归到影像的本质——记录与传递。他会探讨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珍视这些影像,它们承载了我们怎样的情感,又赋予了我们怎样的力量。他会反思,即使技术不断更新,影像的形式不断改变,但影像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始终是永恒不变的。本书强调的不是影像的媒介,而是影像背后的“人”以及“时间”赋予的意义。 本书特点 《光影浮生》的写作风格是细腻、感性且富有哲思的。作者擅长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描写,将无形的时光和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他不是在列举事实,而是在抒发感受,是在与读者进行一次心与心的对话。这本书没有任何图表、公式或专业术语,完全以文学化的语言呈现。它追求的是一种“看见”的力量,看见影像背后隐藏的故事,看见时光流转的痕迹,看见人性的光辉与脆弱。 阅读《光影浮生》,你不会学到任何关于如何构建电路、如何设计芯片的知识,也不会了解到任何关于电子信号如何被记录和存储的原理。你只会感受到一种温暖,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对过往的深深眷恋。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停下脚步,静静思考,回味人生的书。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共同经历的岁月,也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通过这些被影像定格的时光,我们得以窥见生命的河流如何蜿蜒流淌,又如何孕育出无数动人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电子技术基础》,我原本是抱着希望能够深入理解数字电路设计原理的,毕竟这可是我未来工作的敲门砖。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熟悉的逻辑门、时序电路、状态机等字眼,心里一阵激动。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在某些关键章节的讲解上,似乎缺少了一些更具象化的例子。比如,讲到Verilog HDL的语法时,虽然列出了很多代码示例,但对于新手来说,直接去理解这些代码如何映射到实际硬件,以及在不同设计场景下的应用,还是有些吃力。尤其是某些高级模块的组合,比如CPU的指令流水线设计,书中的描述更多的是理论性的框架,而缺乏实际的、可操作的步骤指导。我希望能有更多像“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简单的RISC-V处理器”这样的实操项目,或者对某些核心IP(例如ADC、DAC)的内部工作原理进行更细致的剖析,配上更直观的流程图和波形图。现在这样,感觉像是看了一份非常详尽的API文档,但少了许多“how-to”的指南,让我有点手足无措。我期待这本书能在我深入学习FPGA开发的过程中,提供更多坚实的实践支撑,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

说实话,我买《电子技术基础》的初衷,是想系统地学习一下模拟电路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在射频前端设计方面。这本书的内容覆盖了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以及各种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经典模拟电路。理论部分讲解得相当扎实,各种公式推导也严谨细致,这对于巩固基础知识确实很有帮助。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我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例如,在讲解低噪声放大器(LNA)的设计时,书上给出了很多噪声系数的计算公式,但对于如何在PCB上进行具体的噪声抑制布局,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射频元件来优化噪声性能,却涉及得不多。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加入一些实际的PCB设计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合理的元件布局、接地、屏蔽等手段来降低电路中的噪声干扰。另外,关于某些复杂模拟电路(如混频器、锁相环)的仿真和调优过程,如果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层面,那就更好了。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评分

我选择《电子技术基础》这本书,主要是想深入了解一下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设计,尤其是微控制器(MCU)的工作原理和外设接口的应用。书中对CPU的指令集、存储器管理、中断处理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于理解MCU的底层运作机制很有帮助。但是,在具体的外设接口方面,我感觉内容还是偏向于理论的介绍,缺乏一些更贴近实际应用的讲解。例如,在讲到UART、SPI、I2C等通信接口时,书上更多的是描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时序图,但对于如何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如连接不同的传感器、与其他MCU通信)来配置这些接口的参数(如波特率、数据格式、地址等),以及如何进行调试,指导性就稍显不足。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实际的项目案例,比如“如何使用STM32的SPI接口驱动一个SD卡”,或者“如何通过I2C接口读取一个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并附上完整的代码示例和硬件连接图。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概念的层面。

评分

拿到《电子技术基础》这本厚重的书,我主要想从可靠性工程的角度,学习如何设计出更稳定、更长寿命的电子产品。书中对各种元器件的失效模式、环境应力(如温度、湿度、振动)对产品寿命的影响,以及一些基础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如失效率曲线、MTBF计算)进行了阐述。理论部分讲解得比较全面,对于理解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非常有益。然而,在实际的可靠性设计和测试方面,我觉得书中内容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在讲解元器件的可靠性指标时,书上给出了很多理论数据,但对于如何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和负载情况,来预测元器件在实际使用中的寿命,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降额设计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指导性不够强。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可靠性测试案例,比如“如何设计一个加速寿命测试来评估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或者“如何通过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来识别和解决产品设计中的潜在可靠性问题”,并提供相关的表格模板和分析工具的介绍。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将可靠性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实践,从而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评分

这次阅读《电子技术基础》的体验,让我对信号完整性(SI)和电源完整性(PI)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信号传播延迟、串扰、反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提供了计算这些参数的方法。理论框架搭建得很清晰,各种图示也很形象,让我对高速信号在PCB上传输时可能遇到的挑战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当我尝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PCB设计中时,却发现落地起来并不容易。书里虽然提到了阻抗匹配、去耦电容的选择等,但对于如何根据具体的信号特性(如上升沿时间、工作频率)和电源网络拓扑来精确计算和设计,指导性不够强。比如,关于去耦电容的选型和布局,书中给出了一个大概的原则,但没有提供详细的计算表格或者软件工具的使用指南,让我不知道在实际项目中应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容值和数量,以及如何将其放置在最有效的位置。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些实际操作的环节上,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内容,例如给出一些针对不同封装、不同信号速率的PCB设计经验法则,或者推荐一些实用的SI/PI分析软件工具的使用教程,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解决实际设计中的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