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多模终端的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

LTE多模终端的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海强 著
图书标签:
  • LTE
  • 多模
  • 终端
  • 无线通信
  • 系统设计
  • 关键技术
  • 移动通信
  • 通信工程
  • 4G
  • 无线网络
  • 嵌入式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33798
商品编码:293582033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LTE多模终端的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

定价:86.00元

作者:李海强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68233798

字数:

页码:2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LTE多模终端的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结合LTE引入后的多模多频段需求,深入分析了多模多频段终端在产品实现上所面临的问题,对LTE多模终端的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要包括LTE的发展概述、语音承载、国际漫游、防干扰、结构堆叠、软硬件系统设计和检测技术,希望可以在LTE多模终端的设计上给予广大读者的帮助。

目录


篇 LTE的无线关键技术
章 LTE发展概述
1.1 LTE简介
1.2 3GPP的工作模式
1.2.1 3GPP的组织结构
1.2.2 3GPP的工作模式
1.2.3 3GPP与3GPP2
1.3 LTE的启动背景
1.4 LTE标准化进程
1.5 LTE的技术特点
1.5.1 LTE的技术要求
1.5.2 LTE的技术特征
1.6 LTE的频谱划分
1.7 LTE的系统架构
1.7.1 3GPP定义LTE系统架构的基本原则
1.7.2 LTE的系统架构
第2章 LTE的关键技术
2.1 0FDM系统原理及特点
2.1.1 OFDM的基本原理
2.1.2 0FDM的特点
2.2 LTE的双工方式
2.2.1 FDD与TDD
2.2.2 H—FDD
2.3 LTE的多址技术
2.3.1 下行多址技术
2.3.2 上行多址技术
2.4 多天线MIM0技术
2.4.1 MIM0技术理论
2.4.2 MIM0信道容量
2.4.3 IXE中的MIM0
2.5 LTE的信道结构
2.6 LTE的物理层过程
2.6.1 小区搜索过程
2.6.2 接入过程
2.6.3 功率控制过程
2.6.4 共享信道物理过程
2.7 LTE的干扰协调技术
2.7.1 小区间的干扰协调技术
2.7.2 LTE中的干扰协调技术
2.8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
第2篇 LTE多模终端的关键技术
第3章 LTE多模终端概述
3.1 LTE多模终端的概念及分类
3.2 LTE多模终端的基本架构
3.3 LTE多模终端所面临的挑战
第4章 LTE多模终端的语音承载设计技术
4.1 概述
4.2 CS语音承载技术
4.2.1 2G终端的语音承载技术
4.2.2 3G终端的语音承载技术
4.2.3 基于1xSVIXE的LTE多模终端语音承载技术
4.2.4 基于CSFB的LTE多模终端语音承载技术
4.3 IMS语音承载技术
4.3.1 基于SRVCC的LTE多模终端语音承载技术
4.3.2 基于VoLTE的LTE多模终端语音承载技术
第5章 LTE多模终端的国际漫游设计技术
5.1 概述
5.2 LTE的无线频谱现状分析
5.2.1 国际LTE无线频谱规划
5.2.2 LTE无线频谱规划对国际漫游的影响
5.3 世界各国移动运营商的LTE网络演进对国际漫游的影响
5.4 LTE多模终端的国际漫游设计
5.4.1 多模多频段的需求设计原则
5.4.2 LTE终端的多模多频段设计技术
5.4.3 LTE多模终端的双卡设计技术
第6章 LTE多模终端的防干扰设计技术
6.1 概述
6.2 移动终端的防干扰设计现状
6.2.1 移动终端的EMI和RFI防干扰设计现状
6.2.2 移动终端的ESI)防干扰设计现状
6.2.3 移动终端的天线防干扰设计现状
6.3 LTE多模终端的防干扰设计
6.3.1 LTE多模终端的EMI和RFI防干扰设计技术
6.3.2 LTE多模终端的ESD防干扰设计技术
6.3.3 LTE多模终端的天线防干扰设计技术
第7章 LTE多模终端的结构堆叠设计技术
7.1 概述
7.2 移动终端的结构堆叠设计技术
7.2.1 PCB的堆叠设计技术
7.2.2 元器件的堆叠设计技术
7.3 LTE多模终端的结构堆叠设计技术
7.3.1 LTE多模终端的前端堆叠设计技术
7.3.2 LTE多模终端PCB堆叠设计技术
7.3.3 LTE多模终端的元器件堆叠设计技术
第3篇 LTE多模终端的系统设计
第8章 LTE多模终端的软/硬件系统设计
8.1 概述
8.2 LTE多模终端的软件系统设计
8.2.1 LTE多模终端的软件架构分析
8.2.2 LTE多模终端的操作系统
8.2.3 LTE多模终端的设备驱动软件
8.2.4 LTE多模终端的多媒体软件
8.2.5 LTE多模终端的应用软件及适配
8.3 LTE多模终端的硬件系统设计
8.3.1 LTE多模终端的硬件架构设计
8.3.2 LTE多模终端的射频前端电路系统设计
8.3.3 LTE多模终端无线芯片的融合方案设计
8.3.4 LTE多模终端的天线设计
8.3.5 LTE多模终端的外围元器件
第9章 LTE多模终端的检测技术
9.1 概述
9.2 LTE多模终端射频性能要求
9.2.1 发射机指标
9.2.2 接收机指标
9.2.3 性能要求指标
9.2.4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
9.3 LTE多模终端电磁辐射暴露
9.3.1 比吸收率
9.3.2 SAR测量方法
9.4 LTE多模终端电磁兼容性
9.4.1 移动终端的EMC测试标准
9.4.2 移动终端的EMC试验仪器
9.4.3 移动终端的EMC测试方法
9.5 LTE多模终端大容量电池指标检测
9.5.1 电池性能测试
9.5.2 电池安全测试
9.6 LTE多模终端安全性能检测
9.6.1 电击危险
9.6.2 能量危险
9.6.3 火灾
9.6.4 机械危险
9.6.5 热危险
9.6.6 辐射危险
9.6.7 化学危险
9.7 有害物质检测
0章 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附录 常用英语缩略语与含义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手机,从2G到5G的演进之路:一部通信技术的宏大叙事 一部关于手机通信技术的演进史,便是现代社会信息革命的缩影。从最初的语音通信,到如今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手机通信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乃至于社会结构。这其中,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如同看不见的血管,输送着源源不断的信息,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第一代移动通信(1G):模拟时代的声音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尚未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电话。即便有,那也是笨重不堪、价格昂贵,更像是一个可移动的固定电话。1G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个人通信的真正萌芽。以AMPS(先进移动电话系统)为代表的1G技术,采用了模拟信号传输语音。这意味着,电话通信就像是将声音的波形直接转化为无线电波的频率或幅度变化。 1G的出现,让人们摆脱了固话的束缚,得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语音通话的移动。然而,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信号容易受到干扰,通话质量不高,且容量有限,无法支持大量用户同时通信。安全性也几乎为零,通话内容很容易被窃听。即便如此,1G的诞生,无疑是人类通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打开了移动通信的大门,为后续技术的革新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移动通信(2G):数字浪潮的开端 2G的出现,是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它最核心的改变,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优势在于其鲁棒性更强,抗干扰能力大大提升,通话质量也因此得到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数字信号可以进行压缩和编码,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使得更多的用户能够接入网络,同时也能支持更丰富的数据业务。 2G标准主要分为两大阵营: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和CDMA(码分多址)。GSM以其全球漫游的便利性,逐渐成为主流。2G不仅能够进行语音通话,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短信(SMS)和数据传输(GPRS、EDGE)。短信的出现,以文字为载体的即时通信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习惯,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流手段。而GPRS和EDGE技术,则为互联网的移动接入提供了可能,虽然速度远不及如今,但已足够支持简单的网页浏览和电子邮件收发。2G时代,手机开始不仅仅是打电话的工具,它逐渐成为了一个信息终端。 第三代移动通信(3G):宽带时代的曙光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移动数据通信的需求与日俱增。2G时代的网络速率已经难以满足流畅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等应用的需求。3G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是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宽带移动通信”。 3G标准主要有WCDMA(宽带码分多址)、CDMA2000和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WCDMA和CDMA2000以其成熟的技术和较高的速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而TD-SCDMA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 3G网络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手机的功能。视频通话、在线音乐、移动社交、APP下载等应用得以普及。手机从此告别了单纯的通信工具,演变为集娱乐、社交、工作于一体的移动智能终端。3G网络的速度,虽然与现在的4G、5G相比仍有差距,但它为用户体验带来了质的飞跃,为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代移动通信(4G):高速互联网的全面普及 如果说3G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那么4G则将其彻底推开,让高速的互联网体验成为常态。4G的核心技术是LTE(长期演进)。LTE技术采用了OFDMA(正交频分多址)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等先进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4G网络的峰值速率可以达到百兆比特每秒,远超3G。 4G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高清视频的流畅播放、大型应用的秒级下载、低延迟的游戏体验,都成为了现实。人们在移动设备上进行远程办公、在线学习、观看直播等活动变得轻而易举。4G网络也催生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如共享单车、在线支付、短视频平台等,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五代移动通信(5G):智能社会的加速器 5G不仅仅是4G的简单升级,它更是对移动通信技术的一次颠覆性创新,旨在满足未来社会对超高速、超低延迟、海量连接的需求。5G在技术上采用了更广阔的频谱资源(包括毫米波频段),更先进的基站架构(如大规模MIMO、波束赋形),以及网络切片等技术。 5G的三大应用场景: eMBB (增强型移动宽带): 提供比4G更快的下载和上传速度,支持4K/8K视频、VR/AR等沉浸式体验。 URLLC (超可靠低时延通信): 提供毫秒级的低时延和极高的可靠性,为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提供支撑。 mMTC (海量机器类通信): 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级别的设备连接,为物联网(IoT)的广泛部署提供基础,实现万物互联。 5G的到来,预示着一个万物互联、智能驱动的崭新时代。自动驾驶汽车的协同行驶、智能家居的无缝联动、智慧城市的精细管理,都将在5G的驱动下加速实现。它将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撑,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技术演进背后的驱动力与未来展望 每一次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升级,都离不开用户需求的驱动和技术的创新。从简单的语音通话到如今对极速数据和海量连接的需求,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半导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突破,也为通信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可能。 回顾从1G到5G的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部通信技术不断突破边界、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宏大叙事。每一代技术都站在前一代的肩膀上,带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丰富的应用。而展望未来,6G、7G乃至更远的技术,必将继续以超乎想象的方式,重塑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离那个科幻电影中的智能社会越来越近。这部通信技术演进的历史,还在继续书写,而每一次的章节,都充满了惊喜与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通信系统有浓厚兴趣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LTE多模终端复杂性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原理化繁为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通信模式(如GSM, WCDMA, LTE TDD/FDD)在同一终端中如何共存以及相互影响的分析。这部分的讨论对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非常有价值,比如如何避免不同模式之间的干扰,如何优化切换的平滑度和效率。书中对终端的功耗管理策略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硬件层面的低功耗设计到软件层面的智能调度,都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视角。我还发现书中关于数据处理和基带算法的讲解,虽然涉及一些数学公式,但结合图示和实际应用场景,我感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终端的性能瓶颈可能出现在哪些地方,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升终端的整体表现。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LTE多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评分

我一直对通信系统的底层协议和硬件实现感到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偏向某个单一的技术点。这本书在LTE多模终端这个特定领域,却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功耗优化和信号完整性设计的章节。在移动终端设计中,续航能力是一个永恒的挑战,而这本书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提供了多种可行的技术手段,比如动态功耗管理、休眠模式优化等。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的功耗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的硬件电路设计,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设计决策会对功耗产生显著影响。另外,书中对射频前端模块的分析也相当到位,特别是关于天线设计、滤波器选择以及双工器(duplexer)在多模终端中的应用。理解这些对于确保终端在不同频段和不同通信制式下都能稳定可靠地工作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对终端从硬件到软件的整体设计流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于我后续在终端研发领域的工作非常有帮助,让我知道如何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子模块。

评分

我之前对LTE技术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在实际应用层面,感觉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真的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讲解,而是深入到了LTE多模终端的设计和实现中。比如,它对不同模式下(比如TDD和FDD)的切换机制、资源调度策略的对比分析,我感觉特别实用。之前我总是觉得这些切换很“黑箱”,现在通过书中详细的图示和算法解释,我能理解背后的逻辑,知道为什么在某些场景下性能会更好,或者在另一些场景下会遇到瓶颈。书中对于射频前端、基带处理以及功耗管理方面的讨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前总觉得这些是硬件工程师的事情,但读了之后才知道,这些底层设计直接影响着终端的通信质量和续航能力,作为软件和系统设计人员,了解这些至关重要。尤其是关于多模共存时可能产生的干扰和抑制技术,这本书给出了非常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让我在设计新的通信协议或者优化现有功能时,能够有更全局的视角和更扎实的依据。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为我提供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宝贵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确实非常扎实,尤其是它对LTE多模终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剖析。我之前在学习LTE时,对于协议栈的理解比较碎片化,总感觉缺少一条清晰的脉络。而这本书通过系统化的梳理,将各个关键技术点串联了起来。例如,书中对多模终端的射频前端设计、基带处理架构以及核心网接口的交互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和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的讲解,这本书不仅阐述了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终端设计中面临的挑战,比如多天线干扰、射频链路的协同设计以及基带处理的复杂度等。此外,对于终端的信令流程和资源分配机制,书中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案例和算法分析,这对于我理解终端在网络中的行为模式非常有帮助。它让我知道,为什么有时候网络吞吐量会受到限制,或者为什么终端会根据不同的信道条件动态调整传输策略。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入的LTE多模终端技术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实用”和“前沿”。在我看来,LTE技术发展得非常迅速,而多模终端的设计更是集合了多种通信技术的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介绍了LTE多模终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关键技术,并且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终端射频电路设计的章节,它深入分析了多模共存环境下天线、滤波器、功率放大器等关键器件的设计要求和优化方法。此外,书中对基带处理架构和调制解调算法的讲解,也让我对终端的数据处理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终端功耗管理和可靠性设计等重要方面,这些都是在实际产品开发中至关重要但又不常在理论书籍中详细阐述的内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巩固了已有的LTE知识,还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多模终端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技术,这对于我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