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给孩子好的礼物
定价:26.00元
作者:肖川,曹专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8076138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阅读经典美文,滋养生命成长!
本书由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教育部规划项目“生命教育”课题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选编。包括: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你是个好母亲吗;家庭是什么;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循序渐进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是稀世藏品;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生活这门课谁来当老师八章。讲述了成长中的小故事,生命中的大道理。以生命教育为主线,以生命中的关键词设置章节,从众多的名家名作中选出有故事性、启发性和代表性的教育美文,呼吁读者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保护生命、发展生命、成全生命、享受生命。
内容提要
本书讲了不论受到过何种教育,我们后都得面对生活,都得回到生命本身,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考试、如何升学、如何择业,我们更要学习如何安全地生存、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迈向生命的圆满、充实和幸福。
本书能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开展生命教育的参考读本,全中国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能在本书中受益良多。生命是活着的一段历程,既然活着,就不妨好好活,活出滋味来,活出作为人的美好与灿烂来。
目录
章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我的事业是父亲/蔡笑晚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
父亲的角色/唐慧忠
父亲的影响/邓笛编译
一个父亲的箴言/马德
父与子/贡·贡纳尔逊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我在对你笑/阿瑟·阿什
我已经长大了/李家同
了不起的儿子/米赫里兹·伊克巴尔
我家教子有方/妹尾河童
晚餐桌上的大学/里奥·巴斯卡丽娅
第二章 你是个好母亲吗
你是个好母亲吗/龙应台
作为一个母亲/池莉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刘燕敏
母亲的存折/林夕
妈妈将土豆变成了小狗/栾薇
我的妈妈来看我/李家同
别难过,妈妈/莫·卡拉汉
孩子是母亲珍贵的珠宝/彭玮歆
呵护孩子的梦/曾文广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张晓风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第三章 家庭是什么
家庭是什么/傅雷
一张家庭画像/格雷·罗斯伯格艾草译
孩子,你为什么不哭/韩少功
假如我的家庭重新开始/佚名
家之脉/陈忠实
软性账务/乖女瑶瑶
没空相处/邓笛编译
背靠背的家长会/张贤亮
谁去开家长会/乔迁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龙应台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巴德·舒尔伯格
第四章 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
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贾平凹
人生/梦苑
寻儿记/莫小米
望子成龙/戴蒙·杨格田玮东编译
演习时分/秦文君
爱和信任/三毛
开明的爱/吴淡如
目送/龙应台
孩子的权利/李贤锋
长成一棵树/王巨成
第五章 循序渐进的生命
循序渐进的生命/马鑫良
不是每一朵花都有提前开放的理由/葛闪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郑渊洁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
今夜无人入眠/程乃珊
生命成长的历程/成君忆
生命没有过渡/鲁铭
人生路不回头/刘墉
人生可以另起一行/吕麦
享受生命的过程/郑桂初
第六章 每个孩子都是稀世藏品
每个孩子都是稀世藏品/马未都
好孩子的故事/马克·吐温
做人的凭证/徐志摩
这样的神童有何用/姜钦峰
代沟/梁实秋
心灵的栖息地/肖复兴
走进孩子心灵的爸爸/周弘
儿子的内心世界/尤今
心愿/肖鸿
生命的邮件/白岩松
向驯兽师学家教/王悦编译
第七章 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卡尔·威特
论家庭习惯的影响/福泽谕吉
养成好习惯/梁实秋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
当习惯成了自然/刘墉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魏书生
文化习惯的培养/马卡连柯
习惯从小养成/蒙田
夏天的选择/肖复兴
桑树要小弯/赵忠心
第八章 生活这门课谁来当老师
生活这门课谁来当老师/冯音捷
人生的两条真理/王妍译
人生的前台和后台/朱光潜
别让欲望撕碎了生命/赵化南
女人什么时候开始享受/毕淑敏
假如我有九条命/余光中
真正的幸福与别人无关/苇笛
放慢生活的舞步/佚名
生命的呐喊/兰斯·阿姆斯特朗梁庆春译
生命里的山峦/杨闻宇
生命的长度/王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育儿书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不落俗套地探讨了“礼物”这一概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多重含义。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无形之礼”的论述,比如时间、陪伴、榜样的力量,这些往往是被物质礼物的光芒所掩盖,但其深远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书中举了许多生动的案例,有的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有的则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让理论不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例如,书中对“送一件经历而非物品”的阐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每年生日给孩子买什么玩具的习惯,转而思考如何为他们创造一次难忘的户外探险或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这种从“拥有”到“体验”的思维转变,无疑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都非常清新自然,读起来毫无压力,即便是忙碌的家长也能很快抓住重点,并付诸实践。我感觉,这不是一本让你焦虑“我做得够不够好”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书,这种积极的引导力量是其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这类书籍很多,大多流于表面,但这一本显然有所不同。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深刻的批判性思维,敢于直面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陷阱”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买的昂贵玩具,其实满足的是我们自己“做一个好家长”的虚荣心,而不是孩子真正的需求。这种直击人心的剖析,虽然读起来有些刺痛,但却是必要的清醒剂。书中提供了一套“需求评估模型”,引导家长区分“渴望”与“需要”,并教会我们如何用非物质的方式来满足孩子潜藏的深层情感需求,比如被看见、被接纳、有安全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延迟满足”的讨论,如何通过巧妙地设置期待和等待,将一件普通的物品变成一个充满期待的期盼。这种对人性深层动机的洞察,使得书中的建议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持久的效力,它不是教你如何敷衍了事,而是教你如何用心经营。
评分我得说,这本关于如何给孩子馈赠的著作,在结构上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万能公式”,而是构建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它深入剖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对“礼物”的认知变化,从蹒跚学步期对色彩和触感的简单偏好,到青春期对自我认同和独立空间的渴望,作者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筛选信息”的章节,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替孩子过滤掉不必要的噪音,引导他们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情感输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礼物”。我开始反思,平时我们急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买各种教辅资料,是否反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信息拥堵”?书中提倡的“留白”艺术,即为孩子的内心世界留出思考和发呆的空间,这个理念太重要了。读完之后,我立刻减少了对电子屏幕时间的干预,试图观察孩子在没有即时娱乐刺激下的自发创造力,效果出奇地好。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指南,而是一套帮助家长建立“育儿滤波器”的哲学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富有智慧的长辈在进行一次深入的、不设防的交谈。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反而更像是一种经验的分享和智慧的传递。作者在讲述复杂的教育理念时,总是能用最朴素、最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让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理论瞬间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书中用“播种与收获”来比喻教育的长期性,提醒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此外,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极为考究,它关注到了那些经常被忽略的“瞬间教育”机会,比如一次共同完成家务劳动、一次深夜的心灵对话,这些都应被视为比任何名牌礼物都更珍贵的馈赠。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计划,这表明这本书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内省和行动欲望。它成功地将一个生活化的主题,提升到了关乎生命质量和价值构建的哲学高度,实在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行文间透露出一种知识分子的审慎和人文主义的关怀。它将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一点点人类学的视角融入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使得“送礼”这个看似寻常的行为,被提升到了精神传承的高度。特别赞赏作者对于“仪式感”的论述,指出许多家庭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过程中,无形中消磨了生活中的重要节点。比如,如何认真对待一次家庭会议,如何赋予一次简单的晚餐以特殊的意义,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记忆中闪光的“礼物”。书中引用的历史典故和文学片段,并非生硬的堆砌,而是精准地服务于主题,为论点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年礼的意义,反思了当代社会中,我们给孩子“成年”的标志是什么。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饱满,每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知识被充盈的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