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空间探测用磁通门磁强计
定价:98.00元
售价:89.2元
作者: 金特·穆思曼,齐燕文,陈金明,焦子龙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5911595
字数: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空间探测用磁通门磁强计》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介绍磁通门元件的设计理论基础和影响传感器特性的主要参数。对磁通门元件计算、参数比较、零点漂移和噪声来源分析、仪器加工制造所需的铁磁材料和其他材料选择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特别强调了采用非晶材料的闭口铁芯磁通门相对于以前的开口铁芯磁通门的优越性。
《空间探测用磁通门磁强计》下篇介绍用于空间研究的现代磁通门传感器的设计特点,对传感器的功能设计和误差源给予了重点关注。主要介绍了高精度宽量程的传感器(包括数字式传感器)。也简要介绍了这些仪器在地面和飞行中鉴定、校准的方法以及高低温试验方法。
目录
上篇 基本理论
第1章 设计和工作原理
1.1 研究历史回顾
1.1.1 磁通门基本定义
1.1.2 磁通门磁强计的发明
1.1.3 航空磁测推动了磁通门技术的发展
1.1.4 空间应用
1.1.5 理论研究发展历程
1.2 磁通门磁场调制器
1.2.1 平行场的磁通门传感器
1.2.2 垂直场的磁通门传感器
1.2.3 磁调制
1.2.4 两种工作模式
1.3 铁磁材料特性
1.3.1 从磁滞回线到平均磁化曲线
1.3.2 物质的常规磁导率和微分磁导率
1.4 去磁系数,铁芯的磁导率
1.4.1 物体磁导率张量
1.4.2 物体的磁导率和微分磁导率
1.4.3 物体磁导率的自动稳定
1.4.4 椭球形铁芯磁导率计算
1.4.5 非椭球形铁芯磁导率计算
第2章 基本理论与参数
2.1 磁场物理量与参数
2.2 对磁导率的影响——参数处理基础
2.2.1 横向激励
2.2.2 纵向激励
2.2.3 自动参数逼近
2.3 通用的输出电动势计算公式推导
2.3.1 物体动态磁导率张量
2.3.2 特殊激励情况
2.3.3 计算转换系数
2.3.4 计算不平衡电动势
2.3.5 输出电动势的通用计算式
2.4 开口铁芯磁通门
2.4.1 电压模式激励
2.4.2 为转换系数计算的附加数据
2.4.3 结论
2.5 闭口铁芯磁通门
2.5.1 闭口铁芯磁通门的类型
2.5.2 对推导公式的注解
2.5.3 推荐的估算方法
2.5.4 扩展到横向激励的方法
2.6 内参数放大模式
2.6.1 测量电路稳定的条件
2.6.2 激励电路稳定的条件
2.7 磁通门磁轴
2.7.1 “磁轴”的概念
2.7.2 磁轴不稳定的原因
……
下篇 磁通门磁强计的应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关于空间探测磁强计的书,我真是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对磁通门技术在极端太空环境下的应用讲解得特别透彻。作者们显然是这个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不仅详细介绍了磁强计的基本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克服空间辐射和温度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这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非常具体和易于理解。比如,书中对如何设计一种既轻便又高灵敏度的磁通门传感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实际工程应用来说至关重要。书中还提到了几种不同的校准方法,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都被分析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工程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手册。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专著,更像是一份浓缩了数十年研究经验的精华指南,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空间磁场测量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专业性强到让我有些“敬畏”。我看到书中对材料科学在磁强计制造中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讨论,这简直是超出了我对“磁强计”这个主题的传统认知范围。它把物理、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甚至软件算法都巧妙地编织在了一起,展示了一个跨学科合作的典范。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极端低温下的磁性材料响应变化那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作者们没有回避这些技术难题,反而将其作为重点进行剖析,并提供了多种工程化的解决方案。这种“直面问题核心”的态度,非常鼓舞人心。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值得称赞,文字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翻译腔”,使得原著的严谨逻辑得以完整保留,这对于理解那些涉及精确量词的专业术语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本书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特定领域深入、全面教材上的一个空白。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作者们在探讨现有技术的同时,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展望了下一代空间磁探测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比如引入新的量子效应磁传感器等,这使得这本书的保质期大大延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未来挑战”的描述,它不仅仅是罗列问题,而是提出了基于当前技术基础的合理推测和研究路径。这对我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发——了解现在,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无限热情。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详尽的论证,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技术知识体系,对于任何希望在空间科学和精密测量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士而言,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案头常备之作,其详尽程度令人赞叹,足以支持多年的深入研究。
评分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空间科学领域的学生,我原本担心这本书的技术深度会让我望而却步,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虽然书中涉及了很多高深的电磁学和信号处理知识,但作者们似乎深谙“循序渐进”的教学之道。他们用非常清晰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并辅以直观的物理图像来辅助理解。特别是关于噪声抑制和误差分析的那几章,讲解得极其细致入微,让我明白了在实际任务中,一个微小的设计缺陷可能会导致多大的后果。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地带着我走过从理论到实践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务实精神,真正做到了将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供学习和参考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初入这个领域的同仁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入门材料之一,它为我后续的毕业设计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手里拿的这个版本,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磁场分布示意图,看起来也丝毫没有模糊感。更难得的是,作者们似乎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非常自然流畅,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建立在前面知识点的基础上,很少出现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跳跃感”。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回顾,它没有让技术介绍变得枯燥,反而增添了一种厚重感,让人能感受到这项技术发展至今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对于我这种对技术细节有较高要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精神,才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们在选择特定设计方案时的权衡与取舍,这种深度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