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440专业基础》专题精析
定价:79.80元
作者:汤军军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8236584
字数: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440专业基础>专题精析》精选出了86个考研专题,助您拥有“一览众山小”的全局视野,准确把握考研脉搏,串点成线,举一反三,提高考研的复习效率。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440专业基础>专题精析》绕开了传统的“地毯式”的轰炸式复习思路,以“专题”作为主线,将考研重点有序地“串”起来,让考生复习时能“举一反三”,做到“有的放矢”。
目录
部分 新闻理论
专题1 新闻客观性
专题2 新闻价值
专题3 新闻娱乐化
专题4 新新闻主义
专题5 新闻自由
专题6 新闻道德
专题7 民生新闻
专题8 社会新闻
专题9 有偿新闻
专题10 典型报道
专题11 揭丑报道
专题12 新闻专业主义
专题13 舆论导向
专题14 寻租现象
专题15 公民记者
第二部分 传播理论
专题16 发展传播学
专题17 跨文化传播
专题18 国际传播
专题19 健康传播
专题20 科学传播
专题21 危机传播
专题22 网络人际传播
专题23 传播政治经济学
专题24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专题25 芝加哥学派
专题26 媒介文化
专题27 媒介霸权
专题28 媒介依赖
专题29 媒介控制
专题30 媒体奇观
专题31 公共领域
专题32 受众逆反心理
专题33 网络问政
第三部分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专题34 次国人办报高潮
专题35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专题36 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
专题37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
专题38 党报改革
专题39 王韬与《循环日报》
专题40 新记《大公报》
专题41 国统区《新华日报》
专题42 在华外报
专题43 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专题44 政治家办报
专题45 “耳目喉舌”
专题46 新闻传播体制
第四部分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专题47 黄色新闻
专题48 报刊的四种理论
专题49 “扒粪运动”
专题50 大众化报刊¨
专题51 普利策新闻奖
专题52 报团
专题53 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
专题54 西方四大通讯社
专题55 《纽约时报》
专题5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专题57 列宁的报刊思想
专题58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新闻体制
专题59 新闻事业体制
第五部分 网络与新媒体
专题60 数字媒体
专题61 流媒体
专题62 富媒体
专题63 社会性媒体
专题64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
专题65 网络舆情
专题66 网络新闻
专题67 网络编辑
专题68 网络推手
专题69 网络民主
专题70 网络事件
专题71 网络电视的发展
专题72 微电影
专题73 网络谣言
第六部分 媒介经营管理与媒介经济学
专题74 长尾理论
专题75 创意经济
专题76 传媒产业
专题77 文化产业
专题78 媒介组织结构
专题79 媒介上市
专题80 媒介营销
专题81 媒介集团化
专题82 媒介核心竞争力
专题83 媒介公信力
专题84 媒介公关
专题85 媒介融合
专题86 媒介责任
作者介绍
汤军军,北京电视台知名导演、制片人,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专家评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会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校外硕士生导师。其主创导演作品曾获得星光奖电视歌舞节目大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彩虹奖一等奖,并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一等奖十余次。此外,多次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传媒科技》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和考研命题都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文摘
序言
哎呀,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古代神话传说的精装大部头,那叫一个眼花缭乱。作者似乎对搜集资料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简直把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创世之初、英雄事迹、神祇恩怨的零碎记载都给揉碎了、重新拼凑起来。不过,这种包罗万象的叙述方式,虽然显得内容厚重,但对于初涉此道的读者来说,着实像走进了一座没有清晰标识的巨大迷宫。你得自己花大力气去分辨哪些是主流的说法,哪些又是地方性的变种,那种需要不断对照索引和注释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有点累人。我特别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神话的相互影响、或者神话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演变,但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记录者”而非“阐释者”,详实有余,深度略欠,读完后脑子里留下的是一堆宏伟的画面,却少了那么一点点醍醐灌顶的哲学思考。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神话百科全书”,而非一本引领你深入思考的导论,适合那些已经对基础脉络有所了解,想查漏补缺的资深爱好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灾难级的,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那种廉价的封面覆膜,拿到光线下看,反射出一种令人不适的塑料光泽,完全配不上它理论上应该有的学术分量。更别提内页的字体排版了,行距简直是窄到令人发指,仿佛作者或编辑恨不得把每一行字都塞进有限的纸张空间里,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酸痛得厉害,不得不频繁地揉捏太阳穴。我原以为一本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严肃著作,至少会在视觉体验上做到尊重读者,但事实证明,我的期望落空了。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漠视,让人不禁怀疑,内容的打磨是不是也遵循了同样的“差不多就行”的原则?也许内容本身价值连城,但如果呈现方式让人望而却步,那么它的传播广度必然会大打折扣。我花了一个下午才适应这种压抑的排版,但坦率地说,我更愿意去寻找其他排版友好、设计精良的替代品。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国际关系史的论著,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立场实在是太鲜明了,简直是旗帜招展得让人心惊。书中对二十世纪几次重大地缘政治冲突的描述,仿佛是直接套用了一套预设好的剧本,所有参与者都被清晰地划分为“正义”和“非正义”的两端。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虽然读起来痛快淋漓,充满了强烈的代入感和道德审判的快感,但在学术探讨层面,却显得过于单薄和理想化了。历史的复杂性,那种灰色地带、多方利益的微妙平衡,似乎都被这种强烈的倾向性给碾压过去了。我特别希望看到对某一特定外交决策背后,决策者所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资源限制等复杂因素的细致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结果的价值判断上。对于那些寻求中立、客观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恐怕会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分析的工具箱,而是一杆已经磨好的“道德标尺”。
评分这本探讨当代哲学思潮的文集,真是让人体会到了“术语的盛宴”是怎样一种体验。作者们似乎在进行一场心照不宣的语言竞赛,你方唱罢我登场,每隔三五行就要抛出一个晦涩难懂的新名词或者一个需要查阅好几本前置理论才能理解的隐喻。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做“翻译”工作,努力把那些抽象得近乎于漂浮的概念拉回到现实世界的锚点上。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破解一个高度加密的文本,而不是进行知识的吸收。虽然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见,但这种过度依赖专业黑话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进入门槛。我不得不说,如果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和理解这些前沿思想,那么他们选择的表达方式显然是南辕北辙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写给圈内同行的“内部备忘录”,而非面向更广泛学术群体的启蒙读物。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的广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它横跨了三大洲、五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本土企业案例,这一点必须点赞。作者的田野调查功力可见一斑,那些关于地方市场规则、员工文化、家族治理结构的微观细节描写,真实得仿佛能闻到现场的气息。然而,这种“大而全”的案例覆盖,也带来了一个难以回避的副作用:深度上的不足。很多引人入胜的开端,在深入到关键的转折点时,往往草草收场,或者只是简单地归结于某种“成功学”的通用法则,比如“执行力”或者“远见卓识”。我特别想知道,当A国企业面临的监管压力与B国企业面临的文化冲突在具体操作层面产生激烈碰撞时,决策者是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出取舍的?这些关键的“怎么做”的环节,在这本书中却显得轻描淡写,仿佛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而非艰难博弈的过程。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遗憾的是,缺乏那种穿透表象、直击核心机制的犀利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