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文本:本體論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讀者 |
| 作者 | 喬治·J.E.格雷西亞,汪信硯,李白鶴 |
| 定價 | 69.00元 |
| 齣版社 | 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010155166 |
| 齣版日期 | 2016-02-01 |
| 字數 | |
| 頁碼 | 334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格雷西亞是一位在當代美國哲學界影響廣泛、成就顯赫的學者,曾任美國形而上學研究會主席、美國天主教哲學學會主席、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研究會主席、美國哲學學會東部分會執委會主任等重要學術職務,曾獲美國形而上學研究會JohnN.Findlay形而上學研究奬。《文本:本體論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讀者》是格雷西亞的代錶作之一,已成為西方學術界研究人文科學中的理解與解釋問題的代錶性著作,在哲學和文學理論界有廣泛影響,受到普遍贊譽並被廣泛引用。主要闡釋瞭文本性理論的形而上學維度,圍繞文本的形而上學問題,探討瞭文本的本體論特徵、文本同一性的條件、作者和讀者的性質以及他們與文本的關係。美國學者喬治·艾倫(George Allan)教授評論說:“作者的論述簡明扼要,令人印象深刻。為瞭全麵地說明文本是什麼,他對文本進行瞭種種區分,建立瞭一個復雜的分類錶,並且對於每一類彆都進行瞭詳盡的描述和分析。他所得齣的結論來自他令人信服的論述,他預先考慮到瞭一些可能的質疑,並對這些質疑作齣瞭迴答,在這方麵他做得非常齣色。”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中文版序 序言 導言 Ⅰ.文本的邏輯 Ⅱ.總體綱要 章 本體論地位 Ⅰ.文本是個體的還是普遍的 A.ECTs的個體性和普遍性 B.意義的個體性和普遍性 C.文本的個體性和普遍性 Ⅱ.文本的個體化 Ⅲ.文本是物理的還是非物理的 A.物理文本 B.精神文本 Ⅳ.文本與意義和EcTs的關係 Ⅴ.文本是實體還是特徵 Ⅵ.文本是聚閤體還是非聚閤體 Ⅶ.文本的存在和所在 Ⅷ.文本的曆史性 Ⅸ.結論 第二章 同一性 Ⅰ.相同 A.文本的無時間性的相同 B.文本的共時性的相同 C.文本的曆時性的相同 Ⅱ.相異 Ⅲ.文本的識彆和再識彆 Ⅳ.結論 第三章 作者 Ⅰ.作者的同一性 A.曆史作者 B.僞曆史作者 C.復閤作者 D.解釋作者 Ⅱ.作者的功能 A.曆史作者的功能 B.復閤作者的功能 C.僞曆史作者的功能 D.解釋作者的功能 Ⅲ.作者的必要 A.曆史作者的必要 B.僞曆史作者的必要 C.復閤作者的必要 D.解釋作者的必要 Ⅳ.作者的約束特性 Ⅴ.作者的主體性 Ⅵ.結論 第四章 讀者 Ⅰ.讀者的同一性 A.讀者的類型 B.讀者的構成 Ⅱ.讀者的功能 Ⅲ.讀者的必要 Ⅳ.讀者的特性 A.顛覆特性 B.約束特性 Ⅴ.讀者的主體性 Ⅵ.結論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譯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文本:本體論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讀者》: 所有這些看起來都相當直接瞭然,而聽覺文本的情形也與此類似。正如有上述那樣的筆頭文本,也有類似的口頭文本。在這一情況下,代替紙上的書寫符號或者其他寫齣來的東西的是:某個說話者說齣的某些聲音或被某個主體以其他方式製造齣來的東西。考慮筆頭文本“2+2 =4”。當我大聲地讀這個文本時,我就創作齣一個聽覺文本。我讀齣這個文本時所發齣的聲音實際上對應於筆頭文本,但它並不被等同於筆頭文本。一個人演講時發齣的聲音或傳送電報時製造齣的聲音所顯示的那類文本就是聽覺文本。 另一種在我們的文化中起作用但很少被我們所考慮的文本是觸覺文本。盲人經常使用這種類型的物理文本。 以上提及的各種類型的物理文本,沒有哪一種是特彆有爭議的。但是,當我們探討味覺的和嗅覺的文本時,問題就不一樣瞭,因為至少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人把各種味道或氣味構成的東西用作文本。的確,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會把某些氣味或味道說成是這種或那種東西的符號。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書名和作者,讓我覺得它是一本頗有分量的著作。我個人一直對“文本”的本質感到好奇,它究竟是什麼?是一種物質載體?還是一種抽象的意義結構?格雷西亞教授的“本體論地位”的提問,正是我一直以來所思考的。我總覺得,一本被寫齣來的書,它的存在方式與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物品是不同的,它似乎兼具瞭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而“同一性”的概念,又讓我聯想到,一部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它的“真身”是否會發生變化?比如,不同版本的翻譯,或者經過時代的變遷,我們所理解的原著是否還能保持其最初的麵貌?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和讀者”這一部分,這似乎觸及到瞭文本意義的生成機製。我一直相信,作品的意義並非由作者單方麵賦予,讀者也在解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作者的意圖如何傳遞,以及讀者如何主動參與到意義的構建中?我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套理解文本、作者與讀者之間復雜關係的哲學框架,讓我能以更審慎、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閱讀和分析文學作品。
評分喬治·格雷西亞的這本書,我早就聽說過,一直想讀,但總覺得這類哲學理論的書讀起來會比較費勁,怕自己理解不夠深入。拿到書之後,翻瞭翻目錄,確實涉及到瞭很多我不太熟悉的領域,比如本體論、同一性這些概念,感覺自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啃。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作者和讀者”的討論,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新的視角來理解文學作品的解讀,以及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麵臨的思考。我一直認為,一部作品的意義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建構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理解之間是否存在一條清晰的界限?這本書會不會就此展開深入的探討,解答我長久以來的疑惑?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進入這個復雜的思想世界,讓我看到那些隱藏在文本背後的哲學光芒。雖然我還沒開始閱讀,但僅憑書名和作者的名字,我就已經充滿瞭期待,相信這會是一次智識上的冒險,一次對文學和哲學關係的深度探索,也可能是我重新認識文本和閱讀行為的一次契機。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立刻被它所提齣的哲學問題所吸引。關於“文本”的“本體論地位”,這似乎是在探究文本作為一種特殊存在的本質。我一直覺得,一本書不僅僅是一堆印刷的文字,它似乎擁有超越物質本身的生命。它在被閱讀時,如何獲得它的意義?它在不被閱讀時,又以何種方式“存在”?“同一性”的概念,也讓我聯想到,一部作品在被反復復製、翻譯、闡釋的過程中,它的“自我”是否會發生變化?我們所接觸的各種版本的同一本書,它們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哲學探討充滿瞭好奇。而“作者和讀者”的討論,則是我個人非常關注的部分。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的意義並非由作者單方麵“注入”,而是讀者在與文本的互動中“生成”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闡述作者的意圖如何被理解,或者被誤讀,以及讀者在理解過程中扮演的積極角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深刻的哲學洞察,幫助我理解文本為何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不同時代的讀者,以及作者與讀者之間那既聯係又獨立的微妙關係,讓我對閱讀這一人類活動有瞭更深層次的哲學認識。
評分初次接觸到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它是否過於學術化,能否被我這樣一個並非專業哲學背景的讀者所理解?“本體論地位”、“同一性”這些詞匯聽起來就充滿瞭理論深度,我擔心自己會因為跟不上作者的思路而感到挫敗。然而,當看到“作者和讀者”這個子標題時,我頓時來瞭興趣。我一直對文學創作背後的思想以及讀者如何理解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例如,為什麼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讀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作者在創作時,是否真的能完全控製讀者對作品的理解?這本書會不會從哲學的高度來剖析這些問題,提供一些有彆於文學批評的獨特見解?我期待的是,它能幫助我理解文本的“存在方式”,它不僅僅是一堆文字,而是承載著思想、情感和意義的實體。同時,我也想知道,在文本的生成和接受過程中,作者和讀者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他們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希望這本書能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為我揭示這些深層的哲學奧秘,讓我對閱讀這一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厚重。喬治·格雷西亞的名字本身就帶有學術的權威性,而“文本:本體論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讀者”這樣的標題,更是直接點明瞭其探討的哲學深度。我一直對“文本”的哲學本質充滿好奇,它究竟如何“存在”?是僅僅作為紙張上的墨跡,還是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和結構?“本體論地位”這個詞,就好像在問:“文本到底是什麼?”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而“同一性”這個概念,則引發瞭我對文本在不同時空、不同載體下的“穩定性”的思考。一部經典的著作,經過數百年甚至上韆年的傳播,它的“身份”是否依然如故?或者說,是什麼讓我們確信,我們現在閱讀的,依然是那部“原著”?最後,“作者和讀者”的組閤,更是觸及瞭文學解讀的核心問題。我一直覺得,一部作品的生命力,既在於作者的創造,也在於讀者的接受。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揭示作者意圖與讀者理解之間的張力,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文本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文本的存在形式,理解其永恒的魅力,以及閱讀這一行為的深層哲學內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