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本:本体论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读者 |
| 作者 | 乔治·J.E.格雷西亚,汪信砚,李白鹤 |
| 定价 | 69.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155166 |
| 出版日期 | 2016-02-01 |
| 字数 | |
| 页码 | 334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格雷西亚是一位在当代美国哲学界影响广泛、成就显赫的学者,曾任美国形而上学研究会主席、美国天主教哲学学会主席、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执委会主任等重要学术职务,曾获美国形而上学研究会JohnN.Findlay形而上学研究奖。《文本:本体论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读者》是格雷西亚的代表作之一,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人文科学中的理解与解释问题的代表性著作,在哲学和文学理论界有广泛影响,受到普遍赞誉并被广泛引用。主要阐释了文本性理论的形而上学维度,围绕文本的形而上学问题,探讨了文本的本体论特征、文本同一性的条件、作者和读者的性质以及他们与文本的关系。美国学者乔治·艾伦(George Allan)教授评论说:“作者的论述简明扼要,令人印象深刻。为了全面地说明文本是什么,他对文本进行了种种区分,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分类表,并且对于每一类别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他所得出的结论来自他令人信服的论述,他预先考虑到了一些可能的质疑,并对这些质疑作出了回答,在这方面他做得非常出色。”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中文版序 序言 导言 Ⅰ.文本的逻辑 Ⅱ.总体纲要 章 本体论地位 Ⅰ.文本是个体的还是普遍的 A.ECTs的个体性和普遍性 B.意义的个体性和普遍性 C.文本的个体性和普遍性 Ⅱ.文本的个体化 Ⅲ.文本是物理的还是非物理的 A.物理文本 B.精神文本 Ⅳ.文本与意义和EcTs的关系 Ⅴ.文本是实体还是特征 Ⅵ.文本是聚合体还是非聚合体 Ⅶ.文本的存在和所在 Ⅷ.文本的历史性 Ⅸ.结论 第二章 同一性 Ⅰ.相同 A.文本的无时间性的相同 B.文本的共时性的相同 C.文本的历时性的相同 Ⅱ.相异 Ⅲ.文本的识别和再识别 Ⅳ.结论 第三章 作者 Ⅰ.作者的同一性 A.历史作者 B.伪历史作者 C.复合作者 D.解释作者 Ⅱ.作者的功能 A.历史作者的功能 B.复合作者的功能 C.伪历史作者的功能 D.解释作者的功能 Ⅲ.作者的必要 A.历史作者的必要 B.伪历史作者的必要 C.复合作者的必要 D.解释作者的必要 Ⅳ.作者的约束特性 Ⅴ.作者的主体性 Ⅵ.结论 第四章 读者 Ⅰ.读者的同一性 A.读者的类型 B.读者的构成 Ⅱ.读者的功能 Ⅲ.读者的必要 Ⅳ.读者的特性 A.颠覆特性 B.约束特性 Ⅴ.读者的主体性 Ⅵ.结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文本:本体论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读者》: 所有这些看起来都相当直接了然,而听觉文本的情形也与此类似。正如有上述那样的笔头文本,也有类似的口头文本。在这一情况下,代替纸上的书写符号或者其他写出来的东西的是:某个说话者说出的某些声音或被某个主体以其他方式制造出来的东西。考虑笔头文本“2+2 =4”。当我大声地读这个文本时,我就创作出一个听觉文本。我读出这个文本时所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对应于笔头文本,但它并不被等同于笔头文本。一个人演讲时发出的声音或传送电报时制造出的声音所显示的那类文本就是听觉文本。 另一种在我们的文化中起作用但很少被我们所考虑的文本是触觉文本。盲人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物理文本。 以上提及的各种类型的物理文本,没有哪一种是特别有争议的。但是,当我们探讨味觉的和嗅觉的文本时,问题就不一样了,因为至少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人把各种味道或气味构成的东西用作文本。的确,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会把某些气味或味道说成是这种或那种东西的符号。 …… |
| 序言 | |
乔治·格雷西亚的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想读,但总觉得这类哲学理论的书读起来会比较费劲,怕自己理解不够深入。拿到书之后,翻了翻目录,确实涉及到了很多我不太熟悉的领域,比如本体论、同一性这些概念,感觉自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啃。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作者和读者”的讨论,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理解文学作品的解读,以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思考。我一直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建构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之间是否存在一条清晰的界限?这本书会不会就此展开深入的探讨,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进入这个复杂的思想世界,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哲学光芒。虽然我还没开始阅读,但仅凭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我就已经充满了期待,相信这会是一次智识上的冒险,一次对文学和哲学关系的深度探索,也可能是我重新认识文本和阅读行为的一次契机。
评分初次接触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是否过于学术化,能否被我这样一个并非专业哲学背景的读者所理解?“本体论地位”、“同一性”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充满了理论深度,我担心自己会因为跟不上作者的思路而感到挫败。然而,当看到“作者和读者”这个子标题时,我顿时来了兴趣。我一直对文学创作背后的思想以及读者如何理解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为什么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读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作者在创作时,是否真的能完全控制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这本书会不会从哲学的高度来剖析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有别于文学批评的独特见解?我期待的是,它能帮助我理解文本的“存在方式”,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而是承载着思想、情感和意义的实体。同时,我也想知道,在文本的生成和接受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深层的哲学奥秘,让我对阅读这一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让我觉得它是一本颇有分量的著作。我个人一直对“文本”的本质感到好奇,它究竟是什么?是一种物质载体?还是一种抽象的意义结构?格雷西亚教授的“本体论地位”的提问,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思考的。我总觉得,一本被写出来的书,它的存在方式与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物品是不同的,它似乎兼具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而“同一性”的概念,又让我联想到,一部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它的“真身”是否会发生变化?比如,不同版本的翻译,或者经过时代的变迁,我们所理解的原著是否还能保持其最初的面貌?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和读者”这一部分,这似乎触及到了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我一直相信,作品的意义并非由作者单方面赋予,读者也在解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作者的意图如何传递,以及读者如何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套理解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哲学框架,让我能以更审慎、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乔治·格雷西亚的名字本身就带有学术的权威性,而“文本:本体论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读者”这样的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探讨的哲学深度。我一直对“文本”的哲学本质充满好奇,它究竟如何“存在”?是仅仅作为纸张上的墨迹,还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结构?“本体论地位”这个词,就好像在问:“文本到底是什么?”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而“同一性”这个概念,则引发了我对文本在不同时空、不同载体下的“稳定性”的思考。一部经典的著作,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播,它的“身份”是否依然如故?或者说,是什么让我们确信,我们现在阅读的,依然是那部“原著”?最后,“作者和读者”的组合,更是触及了文学解读的核心问题。我一直觉得,一部作品的生命力,既在于作者的创造,也在于读者的接受。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揭示作者意图与读者理解之间的张力,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文本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文本的存在形式,理解其永恒的魅力,以及阅读这一行为的深层哲学内涵。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被它所提出的哲学问题所吸引。关于“文本”的“本体论地位”,这似乎是在探究文本作为一种特殊存在的本质。我一直觉得,一本书不仅仅是一堆印刷的文字,它似乎拥有超越物质本身的生命。它在被阅读时,如何获得它的意义?它在不被阅读时,又以何种方式“存在”?“同一性”的概念,也让我联想到,一部作品在被反复复制、翻译、阐释的过程中,它的“自我”是否会发生变化?我们所接触的各种版本的同一本书,它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哲学探讨充满了好奇。而“作者和读者”的讨论,则是我个人非常关注的部分。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由作者单方面“注入”,而是读者在与文本的互动中“生成”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阐述作者的意图如何被理解,或者被误读,以及读者在理解过程中扮演的积极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哲学洞察,帮助我理解文本为何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不同时代的读者,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那既联系又独立的微妙关系,让我对阅读这一人类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