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尚济形意拳练法打法实践 |
| 作者 | 马保国;马晓阳著 |
| 定价 | 86.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491409 |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2007年,尚济嘱马保国写一本专门介绍形意拳打法的书。十年后,2017年,马保国与子马晓阳终于写就此书。书中在描述形意拳五行十二行时,将练法与打法结合讲解,使读者能直观了解形意拳的技击技法。此外还专门介绍了在搏击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临战交手心法秘诀、五行十二形合一防踢打绝技。 |
| 作者简介 | |
| 马保国 马保国,先后随父亲、抗日老战士马德峰习练祖传山东马家功夫。成年后,先后幸遇中国传统功夫大师尚济、郭升海、王长海老前辈,深得教诲,成为入室弟子。 自1970年12月起至出国前,从军5年,两次上大学,从政、从商多年。 2002年2月至2007年1月,在英国教中国功夫5年。教健身,帮不少学员治好了多种慢性疾病;教技击,培养出了一批高徒。学员中,有三名曾获英国自由搏击冠亚军。 2004年2月,创建了英国混元太极拳协会,任首届会长。2013年夏,与儿子马晓阳及众弟子,共同创立了浑元形意太极门。 2015年秋,协助儿子马晓阳创办了上海浑元国术馆。 马晓阳,1977年冬生于武术世家。 自幼随爷爷、父亲学练祖传的山东马家功夫和军警功夫。1990年秋,始与父亲同学于到家登门授艺的郭升海老前辈,练习峨眉、武当功夫数年。1997年夏,与父亲一道拜见王长海老前辈,学练混元太极功夫多年。2012年秋,得师爷尚济和师奶刘光陆指点。 2001年秋,赴英国攻读MBA。在英期间,助父教学,并一同参加表演、比武。与父同创立、完善了浑元形意太极门功夫,并协助父亲创立了浑元形意太极门。 2015年秋,在父亲和师兄弟们的协助下,带领浑元团队创办了上海浑元国术馆,任馆长。 |
| 目录 | |
| 章浑元形意之练法、打法原则00 第二章浑元形意之三项创新00 节新十三字诀0 第二节新九宫0 第三节九层功夫、九种练法0 第三章临战、交手心法秘诀0 节临战心法秘诀0 第二节交手心法秘诀0 第四章预备式、常用步法及常用转换动作0 节预备式0 第二节常用步法及转换动作0 第五章浑元五行拳练法、用法0 节崩拳0 第二节钻拳 第三节劈拳 第四节横拳 第五节炮拳 第六章浑元十二形练法、用法 节龙形 第二节蛇形 第三节燕形 第四节鹞形 第五节形 第六节鸡形 第七节猴形 第八节鼍形 第九节虎形 第十节马形 第十一节鹰形 第十二节熊形 第七章五行十二形合一防踢打绝技 节防“霸王乱拳” 第二节防抱头撞裆、双风贯耳 第三节防弹踢、正蹬、低踹、鞭腿 第四节防点拳开路接过步后手重拳 第五节防膝撞 第六节防肘击 附录 浑元形意太极门四大老前辈简介 当代武林泰斗尚济老前辈约晤入室弟子的嘱咐 神奇的竟是个“缘”字 ——当今武林泰斗尚济恩师与徒儿我 形意拳河北省大支派系统表 跋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不讲形意拳的套路练法,而是专讲打法。 本书有三大突破: 1.提出了左右四个斜方向的隅劲:横、掤、盖、裹,描述了上下、前后、左右六面争力的立体浑元劲。 2.揭示了形意拳技击秘诀——高水平地运用接手、化手、发手。 3.系统完整地提出、论述了十六字临战、交手心法秘诀。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对于任何对中华传统武术,尤其是形意拳体系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都是很高的。它不仅仅停留在招式的图解层面,更是在努力地挖掘和传承一种文化脉络。我个人对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和前辈人物的只言片语非常着迷。这些零散的片段,虽然不是核心教学内容,但它们为冰冷的技术动作注入了人文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习武者的求索之路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对抗,而是与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先贤进行着精神上的对话。这种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武术教程的范畴。它像一个引路人,不仅告诉你如何站桩、如何发力,更引导你思考“为何要习武”以及“习武的意义何在”。正是这种对精神内核的坚守,使得这本书在众多武术著作中显得尤为珍贵和耐人寻味,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尝试将一些传统功法融入到我日常的体能训练中去,寻求一种更注重整体协调性和爆发力的训练体系。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尤其是那些配图的布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过于简化的线条图,而是选择了更接近实战场景的定格照片,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作的动态过程。让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步法和身法的论述,那简直是把“寸劲”这个抽象的概念给具象化了。它详细拆解了从起势到转换的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比如重心是如何在两脚之间巧妙转移,身体的转折是如何带动手臂的发力。我发现,很多我过去练习时感到别扭的地方,在对照书中的描述后,豁然开朗。这说明作者对动作的理解是极为细腻和透彻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身边指导,不断地指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种注重细节的深度挖掘,是很多速成型武术读物所不具备的,它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和揣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初看之下有些许的“老派”,它不像现代流行读物那样追求轻快的节奏和通俗的表达,反而更倾向于使用一些传统武术界特有的术语。然而,正是这种略带晦涩的语言,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武学殿堂的大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气机运行”的讲解部分,虽然这部分内容在现代科学体系下可能难以被完全量化,但作者通过对人体感觉的精准描述,成功地将这种内在的体验传递给了读者。比如,书中形容某种发力瞬间,身体会产生一种“如触电般的激荡感”,这种描述极富感染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在练习中去验证。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当你做到那个状态时,你会感受到什么”。这种由感官体验出发的教学方式,对于习练者建立正确的身体认知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不回避这些看似玄妙的概念,而是勇敢地将其梳理并呈现出来,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其中的奥秘。
评分这本武术技击类的书籍,从装帧和版式上看,确实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虽然我关注的重点并不完全是它所呈现的那些具体招式和套路,但光是阅读前言和部分关于传统武术精神的论述,就已经让人深思。作者在开篇提出的关于“内劲”与“外形”如何统一的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一直觉得,很多武术理论书籍过于偏重技术动作的分解,而忽略了习武者在心性层面的修炼。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实战技巧,而是先搭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让读者明白,任何高深的技法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和正确的理解之上。特别是其中关于“松紧转换”的描述,用了不少形象的比喻,即便只是文字,也能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那种恰到好处的力道拿捏。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理解形意拳精髓,而不是仅仅想学会几招花架子的人来说,这种由内而外的阐述方式,无疑是更具价值的。整体感觉,作者对于传统武学的敬畏之心是溢于言表,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武者心法的小辑。
评分从内容结构上看,该书的编排极具逻辑性,它遵循了从基础桩功到套路应用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绍每一个技术动作时,总是会先回顾之前学过的基础原理,确保知识点的承接是严密的。这种严谨的态度在技术类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关于如何将“单式”的训练融入到实战的“对练”场景中去的探讨,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而是清晰地展示了两者之间转化的桥梁。比如,对于某一特定攻击角度的防守练习,书中不仅给出了标准的应对方法,还列举了三到四种基于不同发力侧重的变化应对,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战术思维。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读完这一章节,我感到自己对于“随机应变”不再是空泛的理解,而是有了一套可以遵循的思维路径去进行预演和准备。它教会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招式,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