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交通广播解析
定价:32.00元
作者:徐泓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301067833
字数:315000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广播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成就尤为突出。在其下属的七个系列台中,北京交通台更是一面旗帜。北京交通台牢牢锁定“动众”这个目标听众群,以及时性、服务性、娱乐性、互动性为核心,全面地改造了节目内容。自2000年起连续4年刷新了全国广播媒体单一频率广告年收入的纪录,并于2001年在全国广电系统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一切构成了令人瞩目的“FM103.9现象”。
今年(2003年)是广播发展年,又恰好是北京交通台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选择北京交通台作为专题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交通台十年成功案例的研究,论证与回答当代媒体经营管理的四个前沿课题:广播媒体如何在平面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强烈挤压中,调整功能与受众定位,从低谷中寻求突围;广播频道专业化的理念与实施;广播媒体的赢利模式及其经营管理如何实现流程化运作与制度管理的企业化、标准化。
目录
定位篇:广播的优势
几度崛起 广播曲线
解放“眼球” 听觉媒体
应运而生 广播 交通
对象专业 内容综合
内容篇:节目的魅力
服务为本 纲举目张
资讯立台 专业制作
广播优势 推出
娱乐渗透 平民风格
主持当家 明星包装
线性播出 精品意识
赢利篇:经营的智慧
广告代理 出奇制胜
行业代理 三大战役
品牌建设 多种经营
管理篇:制度的力量
广电创举 ISO9001认证
制度先行 规章
科学管理 体制创新
企业文化 凝聚人心
质量认证 国际接轨
良性循环 持续运作
人物篇:不可复制的资本
汪良 领导要贡献思想和政策
王秋 善于学习 长于管理 勇于
秦晓天 在稳步改革中实现创新
陈炳岩 多点支撑搭账篷
宋林祥 交管局与交通台是双赢合作
刘思伽 投入的说事 开心的聊天
罗兵 广播是让我高兴的事
李莉 对着话筒是快乐的
杨洋 光辉从细节中体现
高朝东 文化人中的粗人 粗人中的文化人
王为 幽默源自智慧和底蕴
王佳一 你我让城市动起来
调查篇:市场决策的基础
北京交通台听众调查分析报告(A卷·节录)
北京交通台听众调查A、B卷人群比较分析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真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为大学研究生准备的案例教材,而不是面向大众的“解析”。我尝试着跳过那些我看不懂的数学推导,直接去看结论,希望能找到一些可以指导我日常出行的“窍门”,比如避开某个时间段的某个路段等等。但即便是结论部分,也写得非常谨慎和学术化,充满了诸如“在既定参数约束下,存在最优解的可能性”这类套话,完全没有给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倒是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看得出出版社的用心。但内容上,它仿佛是一部放在高阁之上的工具书,只有当你需要精确验证某个理论模型时,才会想到去翻阅它。它缺乏故事性,没有人物,没有冲突,一切都围绕着一个“最优”的假想目标在运转。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讲故事”的书,讲述数据背后的挣扎与进步,而不是一本冰冷的“说明书”。
评分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在晚饭后的时间里慢慢啃这本书,试图从中找到一点可以和朋友们茶余饭后聊聊的谈资。结果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很多句子结构复杂到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确定主谓宾。它似乎是为那些已经掌握了大量交通工程基础知识的读者准备的“进阶读物”,而非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科普佳作”。如果说有什么收获,那就是让我更加确信,复杂的城市问题,即使用最严谨的科学方法去研究,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也可能脱离普通人的日常语境。这本书的价值,我相信主要体现在其资料的完整性和引用的权威性上,它是一份值得图书馆收藏的参考资料,但绝不是一本能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并从中获得阅读乐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套严谨的学术工具,需要特定的工具箱才能有效使用。
评分这书的内容,说实话,读起来更像是对既有文献的系统性梳理和重新组织,而不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颠覆性的“解析”。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理解它对交通流理论的引用,但每当我感觉自己抓住了作者的核心观点时,下一页又跳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这种广泛性,反而冲淡了对北京交通这个特定主题的深度挖掘。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交通工程学概论”的辅读材料,泛泛而谈地介绍了各种方法论。真正让我感到失落的是,作为一本冠以“北京交通”之名的书籍,它似乎过于依赖宏观的数据分析,而忽略了作为个体乘客的微观感受。比如,对于非机动车道的设计、共享单车的停放规范管理这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书中提及甚少,或者一笔带过。这让我觉得,作者的视野可能更多地聚焦于路网的“骨架”,而忽视了构成城市交通活力的“血肉”。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对出版社和书号的信息没太留意,纯粹是被封面上那种略显陈旧的排版风格吸引了。那种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多年的档案,散发着一股子严肃的学院气息。我本来对“解析”这个词抱有很高的期待,以为能读到对过去几年北京交通治理经验的深入剖析,例如某些重大工程决策背后的权衡利弊,或者某些看似不合理的交通管制措施的深层逻辑。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详尽的、但缺乏亮点的技术报告汇编。它似乎更关注于“如何测量”和“如何建模”,而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和“未来应该怎样”。阅读体验上,文字的流畅度不高,段落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强,仿佛是把几篇独立的研究论文强行整合在了一起。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可以与我日常通勤经验产生共鸣的点,但始终不得其法,那些冰冷的数据和抽象的概念,始终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让我无法真正触碰到它试图描述的那个鲜活的、充满噪音和拥堵的北京交通实体。
评分这本厚厚的砖头书,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光是那个书脊上的烫金字就透着一股子正经劲儿。我原本是冲着“北京交通”这几个字来的,想着是不是能挖出点儿什么独家猛料,毕竟北京的交通状况那叫一个复杂魔幻,能有本书系统梳理,简直是福音。谁知道,翻开扉页才发现,这更像是一本学术研究的样本集,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技术术语和统计模型,什么“路网拓扑结构优化”、“信号配时动态调整算法”,看得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一头雾水。我期望的是那种能给我讲讲早高峰挤地铁的心酸史,或者某个网红路口为啥老堵车背后的“潜规则”,结果呢,全是公式和图表。说实话,内容深度是够了,对于交通规划的专业人士来说,这可能是一本宝典,但对我这种想了解城市脉搏的普通市民来说,门槛太高了。它像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更复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读起来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攻克一座知识的高山,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扎实的数理基础。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为了凑够页数,把所有能想到的交通理论都塞进去了,缺乏一点点人情味和生动的案例来作为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