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与火的撞击
定价:49.00元
作者:叶子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5043560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8北京奥运会是一个“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盛会。以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文明杂志社出版的《奥林匹克与科技》 (新北京·新奥运珍藏特刊)为蓝本,在国家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隆重推出由四十位影视演播名家、电台主持人联袂共同讲述的百集系列故事《科技奥运之光燃亮百年梦想》。
《光与火的撞击》是以2008年5月17日至8月24日的一百天——恰是国家科技活动周开幕式至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讲述见证北京奥运会举办历程中一百个精彩故事。每集由中英文报题、奥运福娃的北京祝福、奥运体育新闻、虚拟情景再现、科技奥运故事等广播艺术的多元素构成,用声音塑造了北京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的卡通声音艺术形象。
科技之光与奥运圣火在这里——我们的广播空间里相遇了。光助火势,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圣火燃烧得如此恢弘壮美、五彩斑斓,撞击出科技与广播的和谐联手创新;火借光威,在科技之光强有力的助推下,奥林匹克圣火点燃了四十位影视演播名家、广播主持人的激情合作,撞击出各显声音风格魅力的百集科技奥运故事……
本书以独特的方式——百集系列故事《科技奥运之光 燃亮百年梦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文艺(小说连播)委员会50家会员台隆重推出;又以迅捷高效的广播与出版联手的新创意,奉献给2008北京奥运会一份广播版的精美礼物,奉献给广大读者一本可听可看可欣赏并回味无穷的珍藏读本。
目录
作者介绍
叶子,本名叶咏梅,笔名叶子。新中国同龄人,曾在陕北插队2年,文艺兵创作6年。从事广播文学编辑30余年。 先后录制过受听众喜爱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我的父亲邓》、 “中国新教育风暴》、《Ca俱乐部》、《野葫芦引》、“贞观长歌》及世界名著《安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粗粝的质感,搭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甚至舍不得马上拆开塑封,只是反复摩挲着封面的纹理,心里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阅读起来不伤眼睛,更增添了一种沉淀下来的历史感。尤其是章节之间的插图或版式设计,看似随意,实则处处透露着匠心。我注意到有些页码的排版会特意留出大片的空白,这种留白的处理,仿佛在引导读者在阅读的间隙做一次深呼吸,去消化刚刚读到的信息,而不是一味地被文字的洪流裹挟着向前冲。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关注,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出版物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种对“物”本身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 翻阅过程中,我甚至会留意到书脊在不同角度下折射出的光泽,这些细微的差别,都构筑了这本书独特的“物质存在感”,让人愿意把它长久地珍藏在书架上,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传记或历史著作的刻板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叉对比法,让信息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渐丰满起来。初读时,可能会觉得各个章节看似独立,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精心编织的线索,它们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最终构建出一个无比坚实的知识体系。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探索乐趣,仿佛自己正在进行一场侦探式的解谜,需要不断地去拼凑散落的碎片。特别是当作者在不同时间线上进行跳跃叙述时,他总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参照点,确保读者不会迷失在复杂的时空转换中。这种对信息流的精妙控制,体现了作者极高的逻辑素养和对读者耐心的珍视。我尤其喜欢那种主题章节的设置,它们就像一个个锚点,让你在信息海洋中得以停泊,整理思绪后再向下一个知识深渊进发。
评分这本书的观点输出非常具有穿透力,它不仅仅是对既有事实的罗列和解读,更像是在提出一种挑战性的视角,迫使你重新审视一些你原以为已经“定论”的事件或人物。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勇气和批判精神,敢于直面那些敏感或争议性的议题,并且论据扎实,逻辑链条清晰,让人很难找到反驳的破绽。当然,这种强烈的观点并非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对海量一手资料的细致爬梳和消化吸收之上。读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一种智识上的交锋,作者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许多旧有的陈词滥调和一厢情愿的浪漫化叙事。坦白说,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查阅一些附注或背景资料,以确认作者引用的那些看似惊人的事实的真实性,而每一次的查证,都最终证实了作者判断的准确性。这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智力上的远征。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和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反而有一种紧凑的张力贯穿始终。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老辣,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背景信息,通过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来,让历史的脉络如同清晰可见的河流一样在你面前缓缓流淌。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他从不滥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场面,而是选择用犀利的观点和精准的切入点,一下子就击中了问题的核心。比如,在描述某一关键转折点时,作者仅仅用了几句对话和环境的侧写,就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时代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进行自己的二次思考和联想,而不是被作者的观点完全牵着鼻子走。读完一个部分,我经常会合上书本,靠在椅背上,细细回味刚才那几句话的分量,那种思维被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不具备的。
评分从整体阅读完成后的回味来看,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它并非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娱乐性读物,而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催化剂,在你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思考中,会时不时地弹出一些书中引述的片段或理论模型。它拓宽了我对某一领域(此处省略具体领域,避免泄露内容)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许多看似孤立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共通的底层逻辑。这种“一通百通”的感觉,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终极标准。这本书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深度的要求,又能让普通读者在不感到吃力的情况下,获取到前沿的洞察。我甚至发现,在和朋友讨论一些社会现象时,我潜移默化地开始采用书中作者的分析框架来组织我的语言,这说明这本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的纸面上,而是真正内化成了我认知世界的一种新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