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1.全美*书!写给天下父母的沟通成长课!
2.坦诚沟通的三个基本要素:爱、信任和尊重。
3.如何找到松动的“砖”,拆掉隔阂的“墙”,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
4.“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不是要帮助孩子们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媒体评论:
“这本书给父母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作者独辟蹊径,把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化繁为简,语言通俗易懂,阅读后,一定会令读者们受益匪浅!”
——肖恩·柯维(美国管理大师)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关系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导书。它将会帮助我们丰富与孩子之间的相处知识,改变我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并一直对我们的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里奇·诺顿(美国知名企业家、演说家)
目录提要:
部分 增进沟通与交流
章 倾听他们的“哭泣”// 003
透过“墙”,抓住问题的本质/ 005
保持距离/ 007
行为/ 009
非言语信号/ 011
寻求关注/ 012
前后不一致的行为/ 013
找到“松动的砖”/ 014
第二章 拆掉“保护墙”,消除隔阂// 025
爱/ 026
信任/ 035
尊重/ 040
第三章 享受餐桌交谈的乐趣// 045
重视全家人一起共进晚餐/ 048
晚餐要分工/ 051
进餐时限制使用电子设备/ 053
给每人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与家人分享心事和经历/ 055
第四章 制定规矩// 059
设定明确的期望值/ 061
制定了规矩,就必须执行到底/ 064
大方地表达赞赏/ 066
在私下里纠正错误/ 068
第二部分克服逆境
第五章 谈论成长和性// 075
寻求正确的信息/ 079
保持坦诚的面对面交流方式/ 084
直言不讳/086
第六章 坦然面对令你事情// 092
认为自己是 095
读出潜台词/ 098
建立自信/ 099
用自信战胜恐惧/ 101
第七章 警惕警示标签之外的危害// 106
警告:饮酒和吸烟会剥夺你选择的权利/ 109
警告:饮酒和吸烟会令人丧失自尊与自信/ 110
警告:饮酒和吸烟会吞噬你的梦想/ 112
警告:饮酒和吸烟是万恶之源/ 113
警告:饮酒和吸烟会制约朋友圈的发展/ 114
警告:饮酒和吸烟会伤害父母的心/ 116
“瘾”是可以戒掉的/ 117
第八章 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121
吸取正面的经验和教训/ 123
承担责任/ 125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127
重整目标/ 129
第三部分建立良好的自信与自尊
第九章 发现自我价值// 135
自尊和自信的内部和外部来源/ 137
实现个人价值/ 139
找到真正的自我/ 143
第十章 帮助孩子们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148
现实与理想/ 150
身体健康/ 152
攀比/ 155
外貌/ 156
第十一章 主动出击,不要被动接受// 160
培养主动的处事方法/ 165
效仿积极的事例/ 168
第十二章 结交朋友// 173
尝试新鲜事物,发掘新潜能/ 176
帮助他人/ 178
挖掘自己的潜能/ 183
培养正面情绪/ 185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88
结 论 “我的意见很重要”
还记得拥抱刺猬的三项法则吗?// 192
“请多花些时间与我交流”// 196
“帮助我克服困境”// 198
“有你们的支持,我才会更自信”// 200
“请为我们点亮一盏明灯”// 202
附 录// 205
在线试读:
前言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布拉德带着他的孙女们去动物园玩儿,三岁的大孙女佩斯利把所有的动物划分为两组:她想要拥抱的和她不想拥抱的。比如说,树袋熊是她想要拥抱的,而短吻鳄是她不想拥抱的。所以,当她看见短吻鳄的时候,马上就用小手一指,说:“我可不想抱它!”
布拉德觉得很有趣,就和孩子们一边游玩,一边做这个游戏。每当看见新的动物的时候,他就会问佩斯利:“你想要抱抱它吗?”
佩斯利的答案有时候会让他觉得很意外,比如说,她把长颈鹿和火烈鸟归类为她想要拥抱的动物;而有些答案又是在他意料之中的,比如说蛇,无疑会被归类到不想拥抱的群组里。除此之外,佩斯利还认为狮子是可以拥抱的(这要归功于动画片,把狮子的形象塑造得太可爱了),可是也明确指出了豪猪和刺猬是不可以抱的。
别的暂且不说,可对于豪猪和刺猬的归类,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持相同的意见吧。而事实上,这也正是所有的动物园都会设置障碍或笼子的原因:禁止游客与这类危险的动物密接触,以免动物伤人事件的发生。
然而在动物园之外,就另当别论了。我们都知道,孩子们为了不让别人接近,就会把自己保护起来,像是刺猬一样,为自己设立起重重障碍,变得多刺、易怒、难以接近。
在动物园里,我们确实应该远离那些“不想要拥抱的”动物;可在生活中,不管是为了自己或是孩子,我们实际上是想要也需要和这些“多刺”的孩子们增进交流和沟通的。
在动物园里,我们不应该绕过笼子,忽视“禁止靠近”的警示牌,去接近那些危险的动物;可是在家里,哪怕是面对孩子,我们都必须要下定决心、鼓足勇气去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野生动物保持野性的原生态无可厚非;而孩子们却不然,尽管表面看起来浑身是“刺”,可实际上,他们却是从心底渴望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他们需要并渴望被爱,希望与父母以及所有关心爱护他们的成年人和谐友好地相处。
刺猬白天隐匿在巢内,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而在黄昏时分开始活跃起来,夜间活动。这听起来像不像是你们所熟悉的一些孩子的习惯呢?
除此之外,他们之间还有其他的一些相似点,比如:刺猬主要以昆虫为食,所以饮食不均衡。它们不喜欢被束缚在笼子里,反而更喜欢在外面四处觅食;孩子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特点呢?
刺猬(和一些孩子)是很顽固的生物,事事都抗拒改变。但和许多孩子不同的是,它们很干净,身上没有什么气味。当然,刺猬特征就是全身长满短而密的刺,并且当中空的体毛全部竖起的时候是很危险的。而这种强烈的防御攻击力,也正是孩子们所具备的。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只要采取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再凶猛的野兽在经过驯化之后都可以变得很温顺;常跟孩子们打交道的人也都了解,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我们也一定可以让孩子们发生很大的转变。
想要拥抱一只刺猬,虽然起初会被它刺痛,但只要有信心和耐心,就总会找到适当的方法,既能够把刺猬抱起来而又不刺到双手。信不信由你,刺猬也可以成为爱的宠物。
拥抱刺猬的法则:
1.不要戴手套,让刺猬闻到你的气味。
2.不要着急,慢慢来,让刺猬放松警惕。如果它卷成刺球,竖立起全身棘刺,请保持冷静,耐心等待。
3.因为刺猬的腹部没有硬刺而是柔暖的皮毛,所以应该用双手,从腹部将它抱起。让刺猬一点点地适应,直到让它觉得在你的手里待着很舒服。
虽然说没有两只*相同的刺猬,但是这些通用法则却适用于大多数的刺猬。同样的,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但却有一些通用的原则是对家长与他们之间的相处有帮助的。
在本书中,记录了很多此类的有效法则供家长们参考。这些内容的中心点主要是围绕着怎样与孩子建立与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学会并掌握如何克服逆境以及建立良好的自信和自尊而展开。
在每个章节的会有一些相关的小贴士,如果您觉得可行,那么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参照这些原则来应用。
本书中的实用性方法,不仅涉及你在生活中可能使用过的有效法则,而且还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真心地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布拉德和孙女们在动物园游玩时,大孙女佩斯利发明的游戏虽然很好玩儿,可是玩过之后也就忘了。然而,我们与孩子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却必须是有意识并持之以恒的;因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所以,即便是面对孩子,我们也要克服重重障碍,找到适合的方法与他们进行接触和交流。拥抱一只刺猬,对我们来说或许是项特殊的挑战,但却谈不上是件很重要的事情。然而,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会一直充实和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后不一致的行为
通常来说,孩子们的任何异常行为都是一种求助的信号。有一个小女孩,在学校里的表现一直很好,可是然开始经常赶不上校车。每次妈妈问她是不是准备好可以出发了,她都会说:“我马上就来。”可这之后,她就会一直磨蹭到校车开走了才从屋里出来,然后只好由妈妈送她去学校。
这位母想要跟女儿讲清道理,就跟她说:“你这么做是不对的。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应该懂得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了。妈妈不能像对待婴儿似的,整个早上都哄着你了,知道吗?”小女孩儿接受了妈妈的意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表现得都很好。
可惜好景不长,她又开始像之前那样故意错过校车了。妈妈也没有办法,只好跟女儿说:“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从来都不用我操心。这样吧,如果以后你再赶不上校车,我可以送你,但是你必须要给我钱。”
第二天早上,小女孩儿果然又没赶上校车,所以妈妈只能开车送她去学校了。她们到了学校之后,妈妈说:“你要给我三块钱,然后还得跟我说声谢谢。”
小女孩很生气,喊道:“坐出租车的时候,从来就不用跟司机说谢谢!”
妈妈没有让孩子下车,而是把车开走了,她想要和女儿好好谈一谈。母女俩聊了一会儿,小女孩儿终于肯跟妈妈说出心里话了。她说,在学校里过得很不开心。有一门新课程,她总是听不懂,所以就觉得自己很笨,而且上那节课的时候还有些男孩儿总是捉弄她。
通过和女儿的交谈,这位母终于找到了孩子的真正问题,听到了孩子的心里话,原来这件事本身跟坐不坐校车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关系。
所以,每当孩子们行为异常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倾听他们的哭泣”,弄清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只有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我们才能找到他们为自己筑起的保护墙上那块“松动的砖”,真正融入到他们的世界里面去。
爱
一个孩子曾跟我们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心情不好或是有事发生的时候,我希望爸爸能给我一个拥抱,让我知道他在关心我。记得小时候,他经常会把我抱在怀里,那种感觉很好、很温暖。可是现在我长大了,他就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对我了。我并不是觉得爸爸不爱我了,只是有的时候,我觉得他应该让我感受到,他还是时刻关心和在乎我的。”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之所以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存在问题,或许就是表达爱的方式出了差错。通常在家里,家长们似乎都会更善于扮演的角色——给孩子们制定规矩,要求他们承担责任,并且只有在他们言听计从,可以出色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才会向他们表示出认可和关爱,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与爱护应该是始终如一的、无条件的,无论他们表现得好与坏、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是遭受了*的失败,我们对他们的爱是不该有所改变的。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的爱都应该是没有任何偏见的。这也是孩子们对我们树立起信任和责任感的安全保障。
……
对于孩子来说,无条件的爱和关怀是。(在这里顺便说一件有趣的事儿——布拉德在参加另一个青年聚会的时候,和大家分享了他上述的经历,于是在聚会之后,有意思的事儿发生了,又有人来找他说:“威尔考克斯先生,我们想邀请你参加我们的牛排和龙虾派对!”)
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爱,可是却很少会表达出来。但实际上,爱是应该用行动和语言展现出来的。
一个女孩儿在来信中,讲述了她和妈妈的一次从吵架到和好的故事:“和妈妈吵完架之后,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能让她不再生我的气,”她写道,“可是还没等我想出办法,我们就和好了。其实,也没什么*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星期天的早上,妈妈给了我一个拥抱,还对我说了句‘妈妈爱你’。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和一句话,似乎突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吵架给彼此带来的伤害,一瞬间所有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抚摸是表达爱的方式之一。跟许多成年人不同,大多数的孩子们都很喜欢甚至是渴望被抚摸。专家指出,对于小孩子来说,抚摸就像是他们对食物或是水的需求一样,是生活需要。
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却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随意地表达感情不符合我的一贯作风。”可是专家也指出,即使是对于成年人,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抚摸仍是交流与沟通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我们不应该因为长大了就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感情——也就是爱。
内容介绍: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很难沟通,他们就像身上长满刺的小刺猬。你想拥抱那只小刺猬,是吗?但你也不想受伤害,没问题。本书通过许多有趣的故事与12条对话原则,教家长如何通过良好的沟通和相处,来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并战胜困难,支持和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与自信。
作者介绍:
布拉德·威尔考克斯是杨百翰大学的一位教授,多年来致力家庭教育研究,著有多本*书,他的儿童绘本Hip,Hip,Hooray for Annie McRea!还曾获得了喜爱的图书奖。
杰里克·罗宾斯,家里兄弟姐妹共七人,从小到大,他们兄弟姐妹相处得都很融洽。杰里克很愿意把自己丰富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
媒体评论“这本书给父母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作者独辟蹊径,把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化繁为简,语言通俗易懂,阅读后,一定会令读者们受益匪浅!”
...........
在线试读[db:书摘]............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现代亲子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它没有那些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实用的操作指南。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部分,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在孩子表达不满或困惑时,真正做到不打断、不评判,而是先接纳他们的情绪。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因为着急给出解决方案,反而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被理解的那个瞬间。我尝试着运用书里提到的“反射式回应”技巧,比如孩子说“我讨厌上学”,我不再是说“有什么好讨厌的,你只是懒”,而是试着说“听起来你今天对上学感到非常抗拒,是发生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吗?” 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读起来让人感到放松,就像跟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喝下午茶聊天一样,没有一点说教的味道,全是真诚的分享和实用的建议。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处理冲突的一些僵硬方式,明白了真正的管教,是从尊重和理解开始的。对于那些在家庭沟通中感到力不从心的父母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良方,它教会你的不是如何控制孩子,而是如何与孩子建立起一座坚固的信任之桥。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这本书,其最出彩之处在于对“家庭仪式感”的重建和强调。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许多家庭的日常都变得敷衍而松散,这本书却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者,告诉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才是构筑亲密关系的最坚实基石。它提供了很多低成本、高情感价值的仪式建议,比如“周五的家庭电影之夜必须有自制爆米花”、“睡前三分钟的‘今日之最’分享时间”等等,这些小小的固定环节,极大地增强了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书中不仅有建议,更有背后的心理学支撑,解释了仪式感如何满足人类深层的联结需求,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时间感和自我认知。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画面感,读起来让人感觉整个家庭氛围都温暖起来了,它教会我,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充满爱与秩序感的日常中,潜移默化地被滋养。它提醒我们,再忙碌,也不能忘记为爱“仪式化”地留出空间和时间。
评分话说回来,市面上那么多育儿书,大多是老生常谈,但有幸接触到的这本,却在“培养孩子独立性”这个主题上,挖掘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它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让孩子自己穿鞋、自己收拾玩具,而是探讨了“决策权下放”的心理学基础。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失败”的理念,这一点对我这个控制欲较强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最小干预原则”,鼓励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先退后一步,给孩子留出挣扎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哪怕这个过程看起来效率低下,但却是构建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关键。我试着将这个原则应用到孩子选择课外活动上,从一开始的焦虑不安,到后来看到孩子主动研究课程内容、自己做决定的那种成就感,让我深刻体会到放手的力量。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它融合了发展心理学和行为矫正学的知识,但叙述方式却保持着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流畅感,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学习。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那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著作,简直是为我这种“手足无措型”的家长量身定制的救星。它最吸引我的是对儿童“依恋模式”的剖析,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哭闹就是想被溺爱,但书里详细解释了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区别,以及这如何影响他们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真实案例,那些场景描绘得极其生动,让我一下子就对号入座,明白了自己某些无意识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多么微妙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了“情绪的容器”理论,强调父母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效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一回到家就容易对孩子的“小事”发火。这本书没有提供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速成秘籍,它更像是一本深入骨髓的“自我成长手册”,引导你先成为一个更稳定、更平和的成年人,孩子的成长自然会水到渠成。它的排版和设计也十分考究,关键概念都有清晰的图表辅助理解,即便是周末碎片时间阅读,也能很快抓住重点,不会让人感到阅读负担过重,非常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电子产品使用边界”的问题上,展现了极高的现实性和前瞻性。它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禁用”态度,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高质量使用”和“数字素养教育”上。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出的“家庭数字公约”的制定过程,那不是父母单方面下达的禁令,而是一场需要全家共同参与讨论、协商和妥协的民主实践。书中详细列举了如何引导孩子将屏幕时间转化为创造性时间,比如如何使用APP进行编程启蒙,或者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研究。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认为电子产品就是“洪水猛兽”的刻板印象。更妙的是,这本书还涉及到了如何应对孩子在网络上可能遇到的负面信息和网络欺凌,提供的策略非常具体、可操作性极强。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父母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规则,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育儿智慧,它帮助我们从“害怕技术”转变为“驾驭技术”,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成为亲子关系的阻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