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马克思中观经济学
ISBN:978-7-01-019109-6
作者:郎咸平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定价:49.80元
前 言
第一章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相似之处
1.1 重新审视亚当.斯密
1.1.1 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人吗?
1.1.2 亚当.斯密的学术背景
1.1.3 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1.1.4 亚当.斯密对大英帝国主义的批判
1.1.5 亚当.斯密利用“看不见的手”对抗资本主义的腐败
第二章 新古典主义“边际学派”横空出世
2.1 新古典经济学派推翻马克思的革命
2.1.1 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2.1.2 奥地利“边际学派”打出革命第一枪
2.1.3 庞巴维克的资本家创造价值理论:迂回生产理论
2.2 马克思学派的反击
2.2.1 萨缪尔森对于迂回生产再转换的公开表态
2.2.2 新古典学派的生产者均衡
2.3 现代生产函数的起源
2.3.1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学说
2.3.2 罗宾逊对生产函数的批判
2.4 “看不见的手”被拉入了资本主义阵营
2.4.1 哈耶克的价格理论
2.4.2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2.4.3 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改进”
2.5 新古典学派创建了现代“微观经济学”
第三章 瓦尔拉斯均衡简介和马克思中观均衡理论
3.1 各层面的经济均衡
3.2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图解
3.2.1 简单消费均衡
3.2.2 简单生产均衡
3.2.3 简单供需一般均衡
3.3 消费均衡过程的数量分析
3.3.1 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
3.3.2 多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
3.4 生产均衡过程的数量分析
3.4.1 仅生产一种商品的情况
3.4.2 两种商品的生产均衡
3.4.3 多种商品的生产均衡
3.5 一般均衡过程的数量分析
3.5.1 单商品均衡过程
3.5.2 多商品均衡过程
第四章 商品的价值与价格
4.1 价值与价格
4.1.1 商品的生产过程
4.1.2 生产与分配中的价值
4.1.3 生产与分配中的价格
4.1.4 价值与价格的不同
4.2 资本投入结构
4.3 剥削率与利润率
第五章 简单再生产
5.1 单一商品简单再生产模型
5.1.1 再生产过程描述
5.1.2 单一商品的再生产均衡模型
5.2 与瓦尔拉斯均衡的比较
5.2.1 商品的价值
5.2.2 工人和资本家
5.2.3 利润率π=0假设
5.3 单一商品简单再生产案例
5.4 多商品简单再生产模型
5.4.1 多商品下的简单再生产参数
5.4.2 多商品下的简单再生产模型
5.4.3 与瓦尔拉斯模型的对比
5.5 分部门的简单再生产
5.5.1 生产部门划分的重要意义
5.5.2 两商品的分部门简单再生产模型
5.5.3 两商品的分部门的简单再生产案例
5.5.4 多商品分部门简单再生产模型
第六章 生产中的价值与价格
6.1 价格一定大于价值
6.1.1 案例(1):单一商品
6.1.2 案例(2):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不同
6.1.3 案例(3):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相同
6.1.4 单一商品下的证明
6.1.5 两种商品下的证明
6.1.6 多种商品下的证明
6.2 价格与价值成比例,当且仅当各行业资本投入结构相同
6.2.1 单一商品,不适用
6.2.2 案例(2):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不同
6.2.3 案例(3):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相同
6.2.4 单一商品下的证明
6.2.5 两种商品下的证明
6.2.6 多种商品下的证明
6.3 剥削率一定大于利润率
6.3.1 案例(1):单一商品
6.3.2 案例(2):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不同
6.3.3 案例(3):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相同
6.3.4 单一商品下的证明
6.3.5 两种商品下的证明
6.3.6 多种商品下的证明
6.4 剥削率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6.4.1 案例(1):单一商品
6.4.2 案例(2):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不同
6.4.3 案例(3):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相同
6.4.4 单商品下的证明
6.4.5 两种商品下的证明
6.4.6 多种商品下的证明
第七章 扩大再生产
7.1 分部门生产与生产扩大的计划性
7.2 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案例
7.3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稳定性证明
第八章 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
8.1 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
8.2 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案例
8.3 市场化扩大再生产的模型表述
8.4 价格体系下的市场化扩大再生产
8.4.1 资本投入结构相同时市场化扩大再生产的价格模型
8.4.2 价格体系下全社会资本总量增速稳定
8.5 资本积累率和资本增速的转换关系
第九章 市场化的不稳定性
9.1 两部门资本投入结构相同时,扩大再生产无法进行
9.2 部门1更资本密集时,规模一正一负,各自增速高于总规模增速
9.2.1 情况1,部门1规模负数扩张
9.2.2 情况2,部门2规模负数扩张
9.2.3 部门1更资本密集时的市场化再生产总结
9.3 部门2更资本密集时,规模大幅波动,每期正负切换
9.4 初始规模比例恰当时,两部门可稳定增长
9.5 再生产的市场化与不稳定性
9.5.1 市场化再生产不稳定总结
9.5.2 再谈计划性与市场化
附录一 新古典与再转换
附1.1 新古典学派经典模型及其资本理论
附1.1.1 新古典学派经典模型
附1.1.2 经典模型下的生产理论
附1.2 再转换模型及其对新古典理论的挑战
附1.2.1 再转换模型
附1.2.2 耐用机器模型下的再转换
附1.2.3 再转换下的新古典理论
附1.3 新古典资本定价的争论
附录二 线性代数基础
附2.1 向量和矩阵
附2.1.1 向量
附2.1.2矩阵
附2.1.3矩阵的转置
附2.1.4几种特殊的矩阵
附2.1.5矩阵的分块表示
附2.2 矩阵和向量的运算
附2.2.1 加减法
附2.2.2 数值乘法(数量乘法)
附2.2.3 向量的点乘
附2.2.4 矩阵与向量的乘法
附2.2.5 矩阵之间的乘法
附2.2.6 方阵的逆
附2.2.7 向量的线性相关与矩阵的秩
附2.3 方阵的行列式
附2.3.1 行列式的定义
附2.3.2 行列式的性质
附2.4 线性方程组
附2.5 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矩阵的相似变换
附2.5.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附2.5.2 相似变换
附录三 扩大再生产的解析解及其性质
附3.1 差分方程的解析解
附3.1.1 何谓“解析解”
附3.1.2 市场化扩大再生产差分方程解析解
附3.2 解析解的参数讨论
附3.2.1 g1和g2的关系
附3.2.2 g2与k1、k2的关系
附3.2.3 pij之间的关系
附3.2.4 η2=0
附3.3 市场化扩大再生产四种情况的稳定情况证明
附3.3.1 两部门资本投入结构相同时,不能达成扩大再生产
附3.3.2 部门1更资本密集时,规模一正一负,各自增速高于总规模增速
附3.3.3 部门2更资本密集时,规模大幅波动,每期正负切换
附3.3.4 初始规模落在稳定增长轨迹上时,两部门可稳定增长
附录四 郎咸平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郎咸平教授在国际第一流期刊所发表的论文
作者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极其罕见的“思辨性与通俗性”的完美融合。它既有扎实的学术底蕴作为支撑,保证了观点的深度和严谨性,但其表达方式却又避免了学院派的晦涩和故作高深。读起来,你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思维敏锐的导师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会引导你质疑既有的认知,并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书中许多句子的措辞都充满了力量感和洞察力,不时会冒出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金句,这些句子往往是经过反复锤炼,直指核心要害的。这种写作风格的魅力在于,它既满足了高级读者对理论深度的渴求,同时也向渴望理解复杂经济现象的普通读者敞开了大门,阅读体验可谓是双重的满足。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学教材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精神与社会运行逻辑的深度剖析录。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未来走向的一种深刻的忧虑与期盼。每一次阅读的暂停,都会引发我对当前社会热点事件的重新审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显微镜”,让原本模糊不清的社会动态变得清晰可见。对于任何一位希望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表象所迷惑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和心智的成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拿到手时,那种纸张的质感,微微带着一些粗粝感,却又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细读。封面上的设计元素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有古典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学术书籍的严谨性。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的处理也相当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对于一本厚重的理论著作来说,无疑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一步。从外观就能感受到这本书分量十足,仿佛一捧沉甸甸的知识被精心地封装了起来,预示着里面蕴含的思考深度绝非泛泛之作,光是这份对细节的打磨,就足以看出出版方对内容和读者的尊重。翻开扉页,那清晰的印刷质量,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公式都呈现得精准无误,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构建得极为精妙,初读时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层层递进的知识高山。作者在开篇部分就设定了一个宏大而清晰的理论框架,随后,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构建这个框架添砖加瓦,彼此间环环相扣,丝毫不显拖沓或重复。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非常擅长运用类比和案例来辅助阐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特别是当涉及一些抽象的经济学模型时,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最贴切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种行文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总能在需要深入探讨时给予充足的篇幅,而在进行理论总结时又收放自如,确保了阅读的流畅性,让人很难中途放下。可以说,其内在的结构性安排,体现了一种高超的学术叙事能力。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所折服。这本书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介绍或复述既有理论,而是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经济学假设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细致入微,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扎实的观察和严密的逻辑之上,绝非空泛的指责。他似乎总能穿透表面的经济数据,直达现象背后的本质驱动力,这种“穿透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边界。阅读此类深刻的作品,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不断挑战自己既有的思维定式,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得以在作者构建的思辨迷宫中,找到更多通往真相的小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