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雇佣劳动与资本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马克思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18.00 | 页数: | 印次: 2 |
| ISBN号:978701018993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正如恩格斯所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全新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867年9月,《资本论》**卷德文**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这本书给我的体验是深刻的、近乎颠覆性的。它像是一部深埋于历史底层的文献,被重新发掘并置于当代语境下进行审视。我被其中对“商品拜物教”的细致入微的解剖所折服。作者没有止步于指出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拜物化”如何渗透到人类的日常生活、文化观念乃至情感联结之中,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被冰冷的、抽象的价值符号所取代。这种对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分析,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远超一般的经济学专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性病理学”的诊断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人类主体性被侵蚀的深切关怀,尽管这关怀被包裹在极其冷静的分析框架之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如同一个复杂的迷宫,每当你以为找到了出口时,却发现前面还有更深层次的结构等待你去探索。读完后,世界在你眼中似乎变得更加透明,也更加难以捉摸。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这本书中关于“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相互作用的部分。很多经济学著作往往侧重于其中一个方面,但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动态模型,展示了两者之间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作者对“危机”概念的界定,颠覆了我以往对于周期性经济波动的简单理解——它不再是外部冲击,而似乎是内在于系统结构本身的一种必然表现。书中的论证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开始,逐步推演至全球化背景下,资本逐利本性所带来的新的结构性矛盾。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冷静的、近乎科学论文的严谨,这反而增强了其说服力,因为它拒绝诉诸煽情,而是依靠逻辑的无可辩驳性来赢得读者的信任。这本书不是用来“轻松阅读”的,它需要你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和充足的耐心去对待,但一旦你跟上了它的节奏,你将获得对当代经济政治格局的全新洞察力。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是极其独特的。它不是小说,但却有着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开篇部分对于早期资本积累过程的描绘,那种如同古希腊悲剧般注定的命运感,着实让人屏息凝神。作者的笔触在宏观经济的潮起潮落与微观个体命运的挣扎之间,进行了精妙的切换。我特别欣赏他如何运用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统计数据作为支撑,使得其理论论断绝非空中楼阁。例如,书中对货币流通与信贷扩张如何影响劳动阶层购买力的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几何证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向思维”的工具。当我们习惯于从市场效率、消费者选择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时,这本书引导我们回溯到生产的源头,去考察谁在创造价值,以及价值是如何被重新分配的。阅读它,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解读社会契约深层条款的秘密指南。虽然内容沉重,但正是这种对真相毫不妥协的追逐,赋予了这本书持久的生命力和学术重量。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穿透力”。它不是那种试图提供甜美慰藉或简单解决方案的读物,相反,它像一束强光,无情地照亮了社会机器中那些我们习惯于视而不见的阴影地带。作者对“异化”主题的阐释,尤其触动了我。那种描述人在劳动过程中逐渐与自身创造物、与同伴、乃至与自身本质相分离的状态,是如此的精准和令人不安。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日常的工作场景——那些流水线上的重复动作,那些被精确计算的工作时长,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了某种深刻的社会结构在我们个体生命上刻下的烙印。书中对技术进步与劳动关系的辩证分析,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没有陷入“技术万能论”的窠臼,而是深刻揭示了技术在不同所有制关系下可能扮演的双重角色。这种深刻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对当今热议的“人工智能取代人力”这类话题,有了更为审慎和历史纵深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让漂浮在当代信息流中的我们,能够重新锚定在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作品,坦率地说,在诸多关于社会结构与经济运行的探讨中,它独树一帜地展现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剖析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带情感色彩的严谨性。比如,书中对早期工业革命时期那些被遮蔽的工人生活状态的还原,并非停留于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深入到生产关系重塑的每一个微小环节。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那些枯燥的统计数字和法律条文,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图景。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概念的演变,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更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财富积累背后的权力结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挑战,需要不断地去校准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这使得阅读体验既令人疲惫,又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迫使你慢下来,去咀嚼那些深藏在文字底下的复杂逻辑,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作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厚重的智力馈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