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上海的孤岛岁月
定价:42.00元
作者:陶菊隐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10473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作者,记述可靠:民国报人陶菊隐先生,后专门从事近现代史研究,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主持《辞海》近代史条目的编写工作。陶先生亲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孤岛”岁月,记者的敏锐、责任感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著成书写“孤岛”信史的封顶之作。
★资料丰富,力透纸背:无论国际大国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还是租界百姓水深火热的民间疾苦,无论政坛名流罕为人知的隐秘传闻,还是经济活动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作者均以记者的责任感进行全景式记述,更不乏犀利热辣的分析。
★卅载好评,载誉归来:本书初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面世后即受到读者的高度评价,今由中华书局再版,在文字订正和图片补配上进一步精雕细琢,被中宣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百种经典抗战图书”,不啻为对陶先生与中华书局深厚友谊的*好纪念。
内容提要
《大上海的孤岛岁月》是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实地采访而著成的一部历史见闻类著作,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社会现状:日本侵略者令人发指的凶残暴行,卖国投敌者丑态百出的粉墨登场,国民党面对日寇的态度,党人为民族独立付出的努力,人民群众在“孤岛”的艰难生活,构成一幅凝重悲壮的“孤岛”时期上海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卷,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推出此书,更具有强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目录
出版说明
炮火中的上海
的和平梦
建筑在沙滩上的天堂
后汉汪精卫袍笏登场
特务总部——“七十六号”
暴风雨的前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上海
如此国际都市
所谓战时经济统制政策
日本侵略者加强上海市民
日本军刀下的“敌侨”
上海的大赌窟——证券大楼
所谓配给制和限价政策
南京伪组织对英美宣战
所谓“对华政策大转变”
伪组织内部狗咬狗的斗争
伪组织强制收买棉纱棉布
伪组织“接收”上海两租界
日本侵略者的新花招——“和平走廊”
寒冷的1944年
汪精卫毙命后的日伪残局
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
国民党对上海的大劫收
作者介绍
陶菊隐(1898—1989),湖南长沙人。近代记者,知名专栏作家,近代军阀史的见证者和整理研究者。
1912年开始进入报业任记者,至1942年被迫退出报业,从事记者生活三十年。在此期间,除做过特约通讯员、记者、旅行记者、战地记者、特派记者外,还当过各类报纸的助理编辑、编辑、总编辑,同时开辟专栏,撰写了大量文章。
1919年以湖南报界联合会代表资格,参加湖南人民的“驱张(敬尧)”运动;1934年赴南京与人合办《华报》;1936年移居上海,;1941年后除为京、沪大报撰稿外,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同时参加《辞海》关于近代史条目的编写工作。
著有“菊隐丛谈”(共二十五册)、《孤岛见闻》、《袁世凯演义》、《蒋百里先生传》、《筹安会六君子传》、《吴佩孚传》、《督军团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记者生活三十年》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道,它没有那种急于求成的戏剧冲突,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引导你平稳地航行于那段迷雾重重的历史水域。开篇的几章,可能有些读者会觉得铺陈略长,但我认为正是这种慢热的基调,为后续情感的爆发积蓄了足够的能量。作者对于社会阶层之间微妙的互动,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与隔阂,把握得极为精准。比如,那些在租界边缘游走的掮客、特务、名媛和底层劳动者之间的那张无形的权力网络,被描绘得错综复杂又无比真实。我尤其对书中对“身份认同”这一主题的探讨印象深刻。在那个一切都在变动的时代,人们如何界定自己是谁,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书中那些角色的彷徨与抉择,映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困境,即在剧变面前,我们如何坚守或重塑自我。这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一面镜子,让你照见那个时代的众生相,也反思我们自身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立场。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学上的盛宴,它混合了一种老上海的腔调和现代文学的犀利,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你能在字里行间嗅到旧时月份牌上的脂粉气,也能感受到时代变革带来的冰冷气息。作者的遣词造句,常常能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有些段落,特别是关于内心独白的部分,那种近乎诗歌的精炼和哲思,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不会把所有的事情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而是将关键的情感转折和人物动机隐藏在对话的间隙、眼神的交汇之中,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和解读空间。这种高阶的叙事技巧,使得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隐藏的线索。它更像一部需要用“心”去品味的威士忌,初尝可能觉得辛辣,但回味悠长,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复杂的酿造工艺和时间沉淀下来的醇厚。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因为它所呈现的不是一条单一的故事线,而是由无数条细密交织的支流汇聚成的江海。书中多线叙事的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不同的视角,如同多棱镜般折射出那个“孤岛”时期的不同侧面。你可以在华灯初上的百乐门中看到浮华与虚妄,也可以在后弄堂的阴影里感受到绝望与温情。这种多维度的展现,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对我而言,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对“选择的代价”的探讨。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决定,都可能牵动着巨大的命运齿轮。书中人物的挣扎,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充满灰色地带的艰难权衡。他们或为生存妥协,或为信念坚守,无论哪条路,都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愿意用简单的标签去评判历史中的任何个体。
评分《大上海的孤岛岁月》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宿命般的悲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时空。它不是那种让你读起来轻松愉快的小说,而是带着一种深刻的史诗感,将读者直接拉入了那个特定时期上海滩的复杂肌理之中。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和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时,那种克制又饱满的情感张力,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刻画,无论是老式洋房里的藤椅,还是黄浦江边若隐若现的雾气,都仿佛有了生命,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无声角色。读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的耐心,更是一种对历史境遇的共情能力。它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层色彩的堆叠,都讲述着那个“孤岛”时期,那些鲜活生命在夹缝中求生存、求体面、求尊严的复杂人性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把宏大的历史背景,浓缩在了一个个微观的个体命运中,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是有温度、有呼吸的鲜活存在。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或许是“宿命感”与“韧性”的并存。作者巧妙地将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体生命力的小小火花并置,形成强烈的对比。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异化作用,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被雕刻成新的形状。然而,正是在这种近乎窒息的环境中,作者又展现了人性的光辉面——那种在绝境中依然渴望美好、追求尊严的执拗。这种韧性,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深刻的、基于清醒认知的生存智慧。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合上书本之后,脑海中闪现的不是某个具体情节,而是那种挥之不去的大时代氛围,是那些沉默的面孔和未竟的叹息。它是一部值得被细细研读、反复回味的优秀作品,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那段特定历史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