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学习做老师:中国大陆首位华德福主课教师
作 者: 李泽武 著作 定 价: 25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02-01 页 数: 199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30963777《重新学习做老师》:*国大陆首位华德福主讲课教师留学笔记!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心遠教授作序推荐!
●《重新学习做老师》再版序1 ●序1 ●上篇 ●XX章 从中国乡村小学到爱默生学院3 ●英格兰在召唤 5 ●没有围墙的学院 7 ●学英语?跳跳舞吧 8 ●闻所未闻的课程 12 ●学习从做工开始 13 ●第二章 基础年的全新经历(一)17 ●我们来自小小地球 19 ●创作新语言和自己讲自己故事课 21 ●学习作为自然科学家的歌德 25 ●“联合国”里的生活 29 ●金龙年的讲演 31 ●“祝你生日快来” 33 ●课程:韵律舞和说话 34 ●课程:苹果、堆肥和雨水 37 ●与宇宙相联系的新农业 40 ●气质类型这样学 42 ●......内容简介
《重新学习做老师》是一本处处充满鲜活个人体验的书。作为中国大陆靠前位华德福主课教师,作者回忆了去往英格兰接受教师培训、游历欧洲以及在国外华德福学校实习的全过程。扑面而来的全新学习经历裹挟着他,促使他放下思考和判断,尽情感受所有的痛苦和快乐。正是这种放下,为他以后从事华德福教育奠定了真实而开放的基础。而作者从感受,到行动,再到思考的成长历程,也印证着华德福教育的理念。
英格兰在召唤
谁会想到我在乡村小学教书12 年后,又重新踏入了师范学院的大门。而这次,是在地球那端的英格兰。
新千年的六月里,阳光明媚,我接到了英格兰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 )的录取通知书。打开信封,英文信纸中的异国气息扑面而来,心中便升起对新生活的遐想和兴奋。忽然,我在雪白的信纸上发现落款处没有熟悉的公章样式,只有学院登记员的签名,心“咯噔”一下,怎么会没有章?莫非他们忘记了?
听说我要出国,戚朋友们都很诧异。倒不是他们没见过出国的,而是奇怪我一不考托福,二不考雅思就能出国,他们不相信我能出去,不相信有基金会......
这本书的视角极为独特,它是中国大陆“首位”的亲历者视角,这意味着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和探索勇气。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笔记”的私密性和第一手观察的真实性。我希望作者不仅仅记录了她“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她“为什么必须学”以及“学完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教育的变革往往是从少数人的深刻体验开始的。我期待书中能探讨如何培养教师的“同理心”和“观察力”,这在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下,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能力。如果这本书能让我这个局外人,重新审视自己看待孩子、看待成长、乃至看待时间流逝的方式,那么它就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不仅仅是关于教书育人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完整地生活、更深刻地体验人生的指南。
评分天哪,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心灵!那种质朴中透着深邃的氛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是一个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旁观者,常常对现行体制下的教育方式感到无力和迷茫。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和一种“回归本源”的渴望,让我忍不住想知道,这位中国大陆首位的华德福主课老师,在海外的学习和实践中,究竟“重新学习”了什么。我尤其好奇,当一种强调心灵成长和个体独特性的教育理念,与我们根深蒂固的应试文化产生碰撞时,这位先行者是如何平衡其中的张力,又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教育哲学,转化为扎实的日常教学实践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而不是空泛的口号,让我们这些对未来教育心怀期待的人,能找到一些可以触摸和实践的灵感。这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它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与作者一同经历一次深刻的内在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典雅和克制,这种风格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教育的尊重,仿佛在提醒读者,教育并非快餐,而是需要时间去酝酿和品味的艺术。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留学笔记”的部分,因为跨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吸收,往往是最具挑战性也最能激发思考的地方。我深切想知道,当作者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系统时,她是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壁垒,去理解那些深层的教学理念,比如华德福教育中那些看似神秘的、与自然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我希望能看到详细的案例分析,而非仅仅是理论的复述。比如,当她面对一群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时,她是如何运用新学的知识去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在节奏和天赋的?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才是对我们这些教育领域外围观察者最有价值的部分。
评分从书名的结构来看,“重新学习做老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暗示着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和自我革新是必须的。我猜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可能会非常丰富,融合了个人日记式的感性描述和学术反思式的理性剖析。我尤其好奇,华德福教育中那些看似侧重“慢”和“内省”的节奏,是如何在中国大陆这样一个节奏极快的社会中被引入和尝试的。这种文化适应性是关键。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比如,他们是如何组织“主课”的?这个“主课”的结构和内容,与我们传统课堂中的主科学习有哪些根本性的区别?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描绘出这种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根源,那么它将为所有试图在传统框架内寻找突破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在用一种非常细腻和坚定的笔触,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描绘出一条充满希望但需要艰苦跋涉的小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预感并不在于提供一个“完美”的教育模板,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前教育体系的局限性,以及个体在追求教育理想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我猜测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了多次的自我否定和重塑。我非常期待看到她笔下那些真实、未经修饰的挫败感和顿悟瞬间。这种坦诚比任何完美的成功故事都更具感染力。对于我来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这本书如果能深刻探讨如何在一个高度标准化的社会中,去守护和滋养每一个孩子内在的“火花”,那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的教育专著,而成为了一部关于人文关怀的记录。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面对现实挑战时的勇气,即使道路崎岖,也要坚持相信教育可以有另一种美好的形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