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社会治理 |
| 定价 | 75.00 |
| ISBN | 9787511724045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作者 | 周红云 |
| 编号 | 1201085602 |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印刷日期 | 2015-01-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310.00千字 |
| 页数 | 309 |
| 导论: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概念、逻辑、原则与路径周红云 社会治理理论探讨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郑杭生 国j1a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姜晓萍 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新分析框架童志锋郁建兴 论“后国j1a主义”时代的社会治理张康之 社会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绩效研究史传林 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创新与展望周红云 论社会治理创新江必新李沫 *国社会组织的治理创新――基于地方政府实践的分析刘振国 民间商会与地方治理:功能及其限度――温州异地商会的个案研究陈剩勇马斌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发展――宁波北仑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案例研究周红云 当代*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变迁――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唐忠新 社会管理创新的杭州经验与启示周红云 城市社区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市为例陈天祥杨婷 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陈洪涛王名 社会治理评估 当前*国社会治理评估的思考包雅钧 社会治理绩效评估的公众主观指标体系探讨张欢胡静 *国社会治理评估体系俞可平 |
| 周红云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社会与政治研究处处长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 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资本、公民社会、地方治理、政府创新与社会创新。出版'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治理改革'-专著、'党内民主制度创新'-合著、'公民社会与D1三部门'-合编、'失控的世界'-独译、'为社会学辩护'-合译等著作 发表论文30多篇。 |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抢先发售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到底如何理解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概念?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社会治理理念的逻辑又是什么?社会治理改革的具体原则和实现路径又会是怎样?周红云主编的'社会治理'主要结合上述问题 将全书文章分为社会治理理论、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社会治理评估三大主题来加以分析 以期介绍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和近期新实践 并推进相关改革进程。 |
这本《社会治理》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周红云对治理概念的梳理,绝非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定义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善治”的探讨,并没有陷入空泛的理想主义,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从宏观政策制定到微观社区参与的全景图。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治理议题,如风险管理、利益协调、公共信任的建立与维护,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那种结构性的思考方式,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穿越迷雾,清晰地看到了治理体系运行的底层逻辑。这本书不仅是理解当前治理困境的钥匙,更像是一份行动指南,它促使我们去审视每一个制度设计背后的权衡与取舍,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状。对于希望系统学习现代社会管理思维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其对概念的精准拿捏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普通入门读物的范畴。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感与现实感交织的张力。周红云教授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梳理了社会治理理念的演变脉络,从传统的国家主导模式,到逐步引入多元主体的协商治理,每一步的推进都伴随着深刻的理论基础的更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她没有一味歌颂某种新模式的优越性,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治理形态在特定社会结构下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张力点。比如,对于“社会资本”的讨论,书中不仅肯定了其润滑社会关系的作用,也警惕了其可能带来的排他性与地方固化。这种不偏不倚、兼顾正反两面的论述风格,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格外扎实可信。对我而言,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入的智力对话,它不断挑战我既有的认知框架,迫使我跳出单一的学科视角,去理解治理的复杂性、多维性和情境依赖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经世致用”,将深奥的学术思辨,转化为对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干涩难懂,反而充满了对活生生社会现象的敏锐捕捉。作者在分析具体治理情境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观察力。比如,书中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讨论,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到基层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市民期望值的动态变化,以及技术工具如何重塑了公共权力的行使方式。这种从“人”的角度切入治理,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可感。我发现自己读到某些段落时,会联想到自己生活社区中发生的具体事件,从而对书中的观点产生强烈的共鸣。周红云的文字功力也值得称道,她的行文流畅自然,逻辑链条清晰,即便是跨学科的概念引入,也能做到平易近人,没有晦涩的术语壁垒。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理论深度的要求,也能让对社会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获得清晰的知识框架和有力的分析工具。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价值,我会选择“结构重塑”。周红云的论述核心似乎在于揭示,在现代社会复杂性的挑战下,传统的垂直、单一的权力结构是如何失效的,以及新的、网络化的、多中心的治理网络是如何逐步形成的。书中对“协同治理”的剖析尤其深刻,它不仅仅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方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权力、责任和资源在不同主体间重新分配的过程。这种对权力流动的关注,使得全书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它促使读者思考:谁在治理?治理的边界在哪里?以及这种边界的模糊化对公民权利意味着什么?我从书中读到了一种对未来治理形态的审慎展望,它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故步自封,而是立足于对现有体系的深刻解构和对新兴可能性的敏锐捕捉。对于那些正在思考如何设计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社会制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套极具启发性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知识密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咀嚼、边读边思的“慢食”。作者在处理一些具有高度争议性的治理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克制的学术态度令人钦佩。她似乎总能在看似对立的观点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不轻易站队,而是引导读者自行去构建完整的认知图景。例如,在讨论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时,书中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选择及其后续影响,让读者亲身体会到治理决策的困境所在。这种引导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治理”这个词的理解已经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它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标签,而是一系列复杂互动、资源博弈和文化适应的动态过程。这是一部能够真正提升个体分析能力的严肃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