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
| 作者: |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
| 定价: | 119.9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出版日期: | 2014-03-01 |
| ISBN: | 9787100099806 |
| 印次: | |
| 版次: | 2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 《古代汉语词典》自1998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有要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此次修订,在释义和书证以及书写体例等方面做了大量查漏补缺的工作,从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收集了古代正统书面语写作中的大量单字与词汇。 第2版收录单字约14200个(包括和异体字),复音词约28000条。第1版收单字10000个,复音词24000条。 |
| 目录 | |
|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检字表 (一)部目录 (二)检字表 词典正文 |
| 编辑 | |
释疑解惑 融通古今 北京大学张双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殷国光教授主持修订 语文教师、中学生、文字工作者案头 品牌辞书,读者认同。荣获第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其主要修订工作: 1. 释义和书证是本次修订的,释义不妥或有硬伤的改正之,书证有误或年代较晚的更换之。更换书证,其时代按以下分期: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下。 2. 增加了一些有文献用例的单字,相应删去一些仅见于字书而没有书证的生僻字。复音词也做了某些调整,有所增删。 3. 通假音读本字的读音,不单立音项;凡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者,在通某之后,用括号标出所读本字的读音,如锡,通“赐”(cì)。 4. 异体字从严掌握,凡音义有别者,不做异体处理,如“修”“脩”,“雕”“琱”“彫”“鵰”等皆单立字头。 5. 引书体例略作修改,如《楚辞离骚》改为屈原《离骚》,不出《楚辞》;《文选东京赋》改为张衡《东京赋》,不出《文选》。 6. 根据《汉字部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归部规范》,重新编制了《部检字表》。基本采纳《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外字不做类推简化。 |
这部词典的编纂水平,说实话,有些地方让人捏了一把汗。就拿那些常用语的释义来说,感觉有些过于拘谨了,像是生怕说错话的老学究,把很多鲜活的语言现象给框死了。举个例子,某个描述情感的词汇,原意分明是带着一丝微妙的讽刺,可是在这里,却被硬生生地解释成了一种直白的赞美。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误导,他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被过滤得太干净,失去了历史的烟火气和复杂的语境。我翻阅了其中关于一些特定历史时期口语的收录,发现非常薄弱,更像是对主流书面语的整理,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词典”。如果一个学者想要深入研究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单凭这本书的这些解释,恐怕难以窥其堂奥。它更像是一份合格的“中学生参考用书”,而非能撑起研究门槛的工具书。那种对语感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在这本厚厚的书里,显得有些失焦和刻板。
评分我个人对工具书的期待是,它应该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检索的便捷性。然而,在这本《古代汉语词典》中,我却屡屡碰壁。它的部首划分逻辑有时显得有些混乱,有些字明明按理说应该归入某个偏旁部首下,却被安置在了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位置,这极大地拖慢了查找效率。更别提它的例句选取了,很多时候,为了凑数或者展示某个义项,选取的句子生僻晦涩,不仅没有起到解释作用,反而需要我再去查阅更多的辅助材料来理解这个例句本身,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负担。我希望一部权威的词典,能用最精炼、最恰当的古代语料来佐证义项,而不是用一些佶屈聱牙的“冷僻”文本来炫耀收录范围。这种体验,就好比你手里拿着一把设计精良的钥匙,却发现它怎么也插不进锁孔里一样令人沮丧。对于需要快速定位信息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样的设计简直是一种折磨。
评分坦白讲,这版词典在某些冷门、偏僻字词的收录上,表现得倒是可圈可点,这是我必须承认的优点。比如一些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偶尔一见的生僻动词,它竟然能够提供较为详尽的考证和多个义项的区分,这在很多同类工具书中是难以见到的。这让我觉得编纂者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去挖掘那些被主流语言学忽视的角落。但是,这种优点似乎被另一个问题给抵消了:对于那些高频次、核心概念的解释,却显得草率和保守。就好比一个厨师,能把几百年前的宫廷御膳细节研究得清清楚楚,却在如何把家常豆腐做得美味上犯了难。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编纂思路,让我在使用中体验到了一种割裂感——在偏门的知识上感到惊喜,在基础的知识上感到失望。如果不能把根基打牢,那么再多的旁枝末节也难以支撑起这部词典的宏伟蓝图。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部词典简直像是一个上个世纪的遗物。纸张的质量摸上去略显粗糙,长时间翻阅后边缘已经开始卷曲,尤其是在湿气稍大的环境下,书页会微微起皱,让人担心它的寿命。更让人诟病的是字体和行距的设置。古代汉语的文字信息密度本来就高,如果排版再不精良,阅读体验就会直线下降。这里的字体选择偏细,而且行距挤压得非常紧凑,导致在阅读长长的解释段落时,眼睛非常容易疲劳。我有时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更清晰地分辨出一些笔画相近的字。一部旨在传承经典的工具书,在现代印刷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却在最基本的“易读性”上失了分,实在令人费解。这不仅仅是成本控制的问题,更是一种对读者体验的不尊重,让人提不起兴致去深入研读。
评分我对这部词典的整体感受是,它更像是不同时代、不同水平的学者们共同努力的“集大成者”,而非一个统一、流畅的知识体系。你会发现,不同章节的语言风格、释义的详略程度、乃至引文的注释习惯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些部分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论证严密,引经据典无可指摘;而另一些部分则显得含糊其辞,常常以“古籍中或作……”这样模棱两可的说法带过,让人感觉编纂者在遇到争议点时选择了逃避,而不是迎难而上给出自己的权威判断。这种不一致性,对于需要依赖它作为唯一参考标准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它提醒你,你手中拿着的不是一个定海神针,而是一座由无数小石子堆砌起来的沙堡,在风浪来临时,其结构稳定性实在令人担忧。购买前,我曾期待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权威巨著,结果得到的却是一本优缺点都同样突出的“过程记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