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词典(全新版) 英语工具书 英汉汉英词典英英双解英语英汉词典 初高中小学生学习中英文互查工具

英汉汉英词典(全新版) 英语工具书 英汉汉英词典英英双解英语英汉词典 初高中小学生学习中英文互查工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词典
  • 英汉词典
  • 汉英词典
  • 英语学习
  • 工具书
  • 双解词典
  • 英英词典
  • 初高中
  • 中小学
  • 互查词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旭洋景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57901769
商品编码:28869962253
丛书名: 英汉汉英词典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    名:英汉汉英词典(全新版)

作  者: 李德芳,姜兰

I S B N :9787557901769

出 版 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01日

印刷时间:2017年05月01日

字  数:1370000字

页  数:960页

开  本:32开

包  装:精装

重  量:998g

定  价:60元

内容简介

       本词典的英汉部分收词8000余条,连同扩展词汇实际共收词约15000条,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中所列词汇。本词典还针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一些英语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词典中共设有用法说明和辨析千余条,有助于读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学习、掌握和运用英语词语。

本词典的汉英部分收词25000余条。除一般词和大量新词外,还收入一些常见的方言、成语、谚语及自然科学的常用词语。汉语词语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英语释义地道准确,原汁原味,简明易懂。所收的汉语词语涵盖面广,在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交活动中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可供读者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时使用。

作者简介

李德芳,西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为英语学习者编写出版过多部英语类字词典,如《英汉小词典》、《50000条英汉汉英词典》、《大学英汉词典》、《大学英语实用语法教程》等,均获得市场和读者的认可。

目 录

凡例 Guide to the Use of the Dictionary ............5

略语表 Abbreviations Used in the Dictionary.........7

英汉词典正文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1-506

汉英词典正文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507-931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Phonetic Index ....................932

 


历史的侧影: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码 一部探寻早期中西方思想碰撞与文化互译的深度文献 本书并非面向日常语言学习的工具书,而是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群体如何系统性地将西方知识体系(尤以宗教、科学、哲学为主)引入中国,以及中国士大夫阶层如何接纳、消化和反思这些“天朝之外”学问的学术专著。 全书以严谨的史学研究为基础,辅以大量一手文献的考证与翻译,旨在揭示一个被传统史学叙事常常忽略的文化“中介”阶段。它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缺乏标准对等词汇的背景下,完成意义的艰难转移,而非提供现成的词汇查询服务。 第一部分:知识的远征——早期传教士的文本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利玛窦、汤若望、白晋等早期耶稣会士在华工作的主要文献类型及其翻译策略。它详细梳理了他们为了适应中国传统学术语境,如何对西方的核心概念进行“汉化”处理。 1. 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失语”: 对“上帝”(Deus)的命名困境: 深入分析了“上帝”、“天主”、“至上主”等多个译名背后的神学、政治和文化考量。重点探讨了“理”与“道”在理解“自然法”和“第一因”时产生的张力。书中不再是简单地提供“God”的对应词,而是重构了早期知识分子理解西方一神论的思维路径图。 “灵魂”与“心性”的边界: 考察了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宋明理学在论述人的内在本质时,如何通过有限的汉字语汇进行艰难的“对接”。探讨了早期译本如何处理“实体”(Substance)、“本质”(Essence)这类形而上学术语,这些译法是如何影响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 2. 科学与技术的“术语革命”: 数学的语言重塑: 以《几何原本》的汉译为核心案例,分析了徐光启团队如何面对全新的几何体系,创造出“点”、“线”、“面”、“定理”、“公理”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数学术语。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术语的“创造性模仿”而非单纯的词汇对应。 天文学的“名词谱系”: 梳理了从托勒密体系到哥白尼体系引进过程中,对“行星”、“轨道”、“日食/月食”等专有名词的早期处理。书中展示了古代中国对这些概念的既有认知如何与西方的描述发生冲突与融合,例如对“回归年”与“岁差”的理解差异。 3. 法律与政治的“概念移植”: 本章探讨了西方政治哲学概念,如“主权”、“自然权利”等,在清代早期汉译文献中是如何被边缘化或完全规避的。通过分析有限的法律和军事文献,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社会组织模式的理解深度与接受程度。 第二部分:误读与创造——文化互译中的动态过程 本部分着眼于翻译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偏见,探讨了翻译如何成为一种“文化再创作”。 1. 误译的价值: 传统词典倾向于纠正“错误”,而本书则将“误译”视为研究文化张力的重要入口。书中选取了数个关键的、被后世认为“不准确”的早期译词,分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译词为何是当时知识分子“最能接受”或“最具说服力”的选择。例如,分析“德意志”(Deus/Deity)在特定语境下被误读为世俗道德训诫的现象。 2. 图解与图像的中介作用: 重点分析了早期科学书籍(如解剖学、植物学图谱)的引进过程。在文字无法完全承载新知识时,图像扮演了何种角色?不同版本的木刻版画在流传过程中,其细节是如何被增删和“中国化”的?这部分内容深入到视觉文化的研究层面。 3. 汉学家的能动性: 强调了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并非被动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儒家学识对西方内容进行筛选、重构和“归位”。书中通过对比意大利文原稿与中文译本的篇幅和侧重点差异,量化了中国学者的介入程度。 第三部分:影响的断层与重构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野拉长,探讨了这些早期翻译成果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命运。 “知识的冷冻期”: 分析了在清代中后期“禁教令”颁布后,这些早期构建的知识体系和术语系统是如何被边缘化、遗忘,乃至在近代重译时被完全推翻和取代的。 语言遗产的残留: 尽管许多早期译名消失了,但本书指出,少数核心术语(如部分数学名词的结构性表达)已经内化到中文知识体系中,成为我们今日理解科学术语的基础。 本书特点(区别于工具书): 本书是一部严肃的、面向史学、文化研究、翻译理论和科学史领域的学术著作。它不提供任何便于日常查阅的词汇表,而是提供对特定历史语境下“词汇生成机制”的深度洞察。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理解晚明至清初中国精英阶层如何面对世界观颠覆性冲击的全新视角,它关乎的不是“这个词怎么说”,而是“他们是如何理解我们所说的”。全书引证详实,主要参照的文献版本包括《天主实义》的早期抄本、利玛窦在华的往来信函档案,以及相关中西日记的交叉比对。 目标读者: 历史学、宗教学、科学史、翻译学研究人员,以及对明清文化交融史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词典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觉得踏实,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页数注水的东西。我主要是想找一本能够扎实覆盖高中核心词汇,并且在日常阅读中遇到生僻词也能轻松应对的工具书。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英汉汉英”的全面覆盖。我发现很多同类产品要么侧重于英译汉,要么汉译英,但真正能做到双向流畅互查的,细节处理上往往有欠缺。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深得我心,它不像有些词典为了塞入更多内容就弄得密密麻麻,重点词条的释义和例句清晰分离,即便是第一次使用的用户也能很快上手。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多义词的处理,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不同解释,而是结合了不同使用场景给出了细致的语境区分,这对于我准备口语表达尤其重要。我试着查了几个我在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时经常碰到的短语动词,它的解释精准到位,避免了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翻译腔。这种注重实用性和语境化的编纂思路,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查阅效率和对词语的理解深度。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需要处理中英双语文档的职场人士,我对于词典的要求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查单词”范畴,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帮助我理解文化差异和思维逻辑的桥梁。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不少惊喜。它的汉英互译部分,尤其体现在一些成语和习语的翻译上,不再是机械的逐字对应,而是给出了符合英语母语者习惯的表达方式,这在撰写对外交流邮件时显得尤为关键。举个例子,我之前一直对“因地制宜”的英文表达感到头疼,很多翻译都很别扭,而这本书提供的“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或“act according to local circumstances”的选项,一下子就让我的表达变得地道而专业。此外,针对初学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它在一些基础词汇的解释中,特地标注了词源或者构词法,这种“授人以渔”的设计,让我能够通过理解词根词缀的方式,触类旁通地掌握更多相关词汇,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记忆单个单词。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引导,对于任何希望从“使用工具”向“掌握语言”过渡的学习者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接触英语学习的初中生家长,为孩子挑选工具书时,首要考虑的是友好度和适龄性。市面上很多词典要么太学术化,要么内容过于陈旧,让孩子觉得枯燥。这本书的“全新版”名副其实,它在核心的词汇收录上紧跟了最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确保了孩子在学校学习中不会“掉队”。更让我满意的是,它对基础词汇的释义采用了非常生活化的语言,不会出现太多晦涩难懂的解释性词汇,确保了孩子能够真正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我在教孩子区分相似词时,比如“affect”和“effect”,这本书给出的例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另外,它的纸张质量和装订也挺让人放心的,经常翻阅和携带,也不会轻易出现散页或者字迹模糊的情况。对于需要系统性、阶段性提高词汇量的青少年来说,这本词典提供的结构化支持,是他们构建扎实语言基础的坚实后盾,远比依赖碎片化的网络搜索来得可靠和高效。

评分

我接触过各种不同版本的词典,大部分在更新速度上总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很多新出现的网络用语和专业新词汇总是缺失。这本书的“全新版”确实在时效性上做了很大的努力。我特地查阅了一些近年来在科技和商业领域频繁出现的缩写和新词,惊讶地发现其中很多都被收录进去了,并且提供了清晰的解释和对应的中文翻译,这对于我跟进行业动态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它在释义中融入了现代语境下的用法变化。比如一些传统上偏正式的词汇,它也标注了在非正式场合下的使用频率和倾向。这种对语言动态变化的捕捉,使得这本词典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位时刻保持更新的语言伙伴。对于那些需要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或者关注国际新闻的读者而言,这种与时俱进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在理解前沿信息时的理解门槛,是传统老旧词典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评分

从排版和检索效率的角度来看,这本词典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内容量,牺牲了查找速度,搞得像迷宫一样。这本书的字体选择、行间距、以及重点词汇的加粗和底纹处理,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保证了即便是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同音异义词或拼写相近词处理上的细致分类索引,这有效避免了初学者常见的混淆问题。例如,针对容易混淆的动词和名词形式,它会明确指出其词性及其核心区别,并提供对比鲜明的例句,这种并列对比的学习方式,比单条目解释的效率高出太多。总而言之,它不只是简单地堆砌了词汇量,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套高效、人性化的检索和学习系统,让每一次查阅都成为一次愉快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项任务,这才是区分优秀工具书和平庸工具书的关键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