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光源原理與設計(第三版)/半導體光源(LED,OLED)及照明設計叢書 | 作者 | 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光源與照明工程係) |
| 定價 | 158.00元 | 齣版社 | 復旦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9132397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數 | 頁碼 | 521 | |
| 版次 | 3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光源原理與設計(第三版)/半導體光源(LED,OLED)及照明設計叢書》(版內容為傳統光源,榮獲“中國輕工業科技進步一等奬”;第二版專門增加瞭一章,介紹半導體光源,但隻占書內容的1/12,其餘還是傳統光源)在前兩版的基礎上,保留瞭部分傳統光源的內容,如熱輻射光源和氣體放電光源;大幅度增加瞭半導體光源(LED和OLED)的內容,使其約占全書的2/3,以全麵反映近10多年來外光源科技發展的新成果。 《光源原理與設計(第三版)/半導體光源(LED,OLED)及照明設計叢書》共7章,論述瞭從傳統光源到半導體光源(LED和OLED)的原理、特性與設計。為便於讀者掌握以上內容,還介紹瞭光輻射、氣體放電,以及光度學、色度學基礎等知識。 《光源原理與設計(第三版)/半導體光源(LED,OLED)及照明設計叢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照明行業生産、開發和研究的工程技術人員、高等院校教師及科研人員參考。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序 前言 章 光源的特性參量 1.1 光源的輻射特性 1.2 人眼的視覺 1.3 照明光源的光學特性 1.3.1 光通量、光強度、光照度、光亮度和光量 1.3.2 光效 1.3.3 光源的色溫和顯色性 1.4 光源的電氣特性和壽命 1.4.1 光源的電氣特性 1.4.2 燈的壽命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熱輻射光源 2.1 熱輻射 2.1.1 熱輻射的基本特性 2.1.2 黑體輻射 2.1.3 實際輻射體 2.2 白熾燈 2.2.1 白熾燈的基本原理 2.2.2 白熾燈的産品 2.2.3 白熾燈的工作特性 2.3 鹵鎢燈 2.3.1 鹵鎢循環 2.3.2 鹵鎢燈的結構與製造 2.3.3 鹵鎢燈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氣體放電燈 3.1 氣體放電的基本原理 3.1.1 氣體放電現象 3.1.2 帕邢定律 3.1.3 光源放電類型 3.2 低氣壓放電燈 3.2.1 低氣壓放電原理 3.2.2 低壓鈉燈 3.2.3 熒光燈 3.3 高氣壓放電燈 3.3.1 高氣壓放電的基本原理 3.3.2 高壓鈉燈 3.3.3 高壓汞燈 3.3.4 金屬鹵化物燈 3.3.5 氙燈 3.4 無極放電燈 3.4.1 無極放電光源的類型 3.4.2 無極熒光燈 3.4.3 微波光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發光二極管 4.1 LED的發光原理 4.1.1 半導體材料的能帶結構 4.1.2 復閤與發光 4.1.3 電緻發光 4.1.4 LED光效 4.2 LED材料體係及器件製備 4.2.1 發光條件 4.2.2 材料體係 4.2.3 紅、綠、藍LED性能的比較 4.3 LED材料外延及器件設計 4.3.1 LED材料外延 4.3.2 LED器件設計 4.3.3 LED的光引齣 4.4 白光LED技術及LED展望 4.4.1 白光LED製備 4.4.2 LED技術展望 4.5 LED封裝技術 4.5.1 LED封裝材料 4.5.2 常見LED器件 4.5.3 LED散熱 4.5.4 LED封裝的發展 4.6 LED的驅動技術 4.6.1 LED伏安特性麯綫 4.6.2 直流LED及其驅動電路 4.6.3 高壓LED及其驅動電路 4.6.4 ACLED及其驅動電路 4.6.5 交直流LED性能的比較分析 4.7 LED光源的特性和設計 4.7.1 LED光源的特性 4.7.2 LED光源的設計 4.8 LED的應用 4.8.1 視覺照明 4.8.2 非視覺照明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有機電緻發光器件 5.1 OLED的發展簡史 5.2 有機材料的電子結構與發光原理 5.2.1 有機材料的電子結構 5.2.2 有機材料的發光原理 5.2.3 激子的相互作用與能量轉移 5.3 OLED的器件物理 5.3.1 載流子注入與輸運 5.3.2 OLED的器件結構 5.3.3 OLED的光取齣 5.4 OLED的器件製備 5.4.1 基片處理 5.4.2 真空鍍膜法 5.4.3 溶液成膜法 5.4.4 微納光學結構製備 5.4.5 器件封裝 5.5 OLED的重要參數及錶徵方法 5.5.1 OLED材料錶徵 5.5.2 OLED的器件錶徵 5.6 OLED的顯示與照明 5.6.1 OLED顯示技術 5.6.2 OLED白光照明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光度學基礎 6.1 光度學基本原理與定律 6.1.1 距離平方反比定律 6.1.2 朗伯餘弦定律 6.1.3 阿貝定律 6.1.4 疊加原理 6.2 照度測試 6.2.1 餘弦修正 6.2.2 光譜失配修正 6.2.3 照度計原理 6.3 光強測試 6.3.1 目視光度法 6.3.2 物理光度法 6.3.3 光強分布測試方法 6.4 亮度測試 6.4.1 典型亮度計結構 6.4.2 亮度計校準 6.5 光通量測試 6.5.1 積分球測試方法 6.5.2 分布式光度計測試方法 6.6 光譜測試 6.6.1 光源光譜功率分布的測試 6.6.2 掃描式光譜儀 6.6.3 多通道光譜儀 6.7 LED光度特性測試 6.7.1 光強、光通量及光譜測試方法 6.7.2 熱阻測試 6.7.3 壽命測試 參考文獻 第七章 色度學基礎 7.1 CIE標準色度學係統 7.1.1 CIERGB係統 7.1.2 CIEXYZ係統 7.1.3 CIE均勻顔色空間 7.2 色度學標準及基本測試方法 7.2.1 標準照明體和標準光源 7.2.2 反射率因數標準 7.2.3 標準照明條件和觀測條件 7.3 色品坐標測試 7.3.1 光電積分法 7.3.2 分光光度法 7.4 色溫測試 7.4.1 普朗剋麯綫直接計算法 7.4.2 羅伯遜法 7.4.3 雙色法 7.5 顯色指數測試 7.5.1 孟塞爾顔色樣品 7.5.2 參照照明體 7.5.3 CIE顯色指數計算方法 7.5.4 CQS係統 7.5.5 IESTM30係統 7.5.6 CRI2012係統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序 前言 章 光源的特性參量 1.1 光源的輻射特性 1.2 人眼的視覺 1.3 照明光源的光學特性 1.3.1 光通量、光強度、光照度、光亮度和光量 1.3.2 光效 1.3.3 光源的色溫和顯色性 1.4 光源的電氣特性和壽命 1.4.1 光源的電氣特性 1.4.2 燈的壽命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熱輻射光源 2.1 熱輻射 2.1.1 熱輻射的基本特性 2.1.2 黑體輻射 2.1.3 實際輻射體 2.2 白熾燈 2.2.1 白熾燈的基本原理 2.2.2 白熾燈的産品 2.2.3 白熾燈的工作特性 2.3 鹵鎢燈 2.3.1 鹵鎢循環 2.3.2 鹵鎢燈的結構與製造 2.3.3 鹵鎢燈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氣體放電燈 3.1 氣體放電的基本原理 3.1.1 氣體放電現象 3.1.2 帕邢定律 3.1.3 光源放電類型 3.2 低氣壓放電燈 3.2.1 低氣壓放電原理 3.2.2 低壓鈉燈 3.2.3 熒光燈 3.3 高氣壓放電燈 3.3.1 高氣壓放電的基本原理 3.3.2 高壓鈉燈 3.3.3 高壓汞燈 3.3.4 金屬鹵化物燈 3.3.5 氙燈 3.4 無極放電燈 3.4.1 無極放電光源的類型 3.4.2 無極熒光燈 3.4.3 微波光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發光二極管 4.1 LED的發光原理 4.1.1 半導體材料的能帶結構 4.1.2 復閤與發光 4.1.3 電緻發光 4.1.4 LED光效 4.2 LED材料體係及器件製備 4.2.1 發光條件 4.2.2 材料體係 4.2.3 紅、綠、藍LED性能的比較 4.3 LED材料外延及器件設計 4.3.1 LED材料外延 4.3.2 LED器件設計 4.3.3 LED的光引齣 4.4 白光LED技術及LED展望 4.4.1 白光LED製備 4.4.2 LED技術展望 4.5 LED封裝技術 4.5.1 LED封裝材料 4.5.2 常見LED器件 4.5.3 LED散熱 4.5.4 LED封裝的發展 4.6 LED的驅動技術 4.6.1 LED伏安特性麯綫 4.6.2 直流LED及其驅動電路 4.6.3 高壓LED及其驅動電路 4.6.4 ACLED及其驅動電路 4.6.5 交直流LED性能的比較分析 4.7 LED光源的特性和設計 4.7.1 LED光源的特性 4.7.2 LED光源的設計 4.8 LED的應用 4.8.1 視覺照明 4.8.2 非視覺照明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有機電緻發光器件 5.1 OLED的發展簡史 5.2 有機材料的電子結構與發光原理 5.2.1 有機材料的電子結構 5.2.2 有機材料的發光原理 5.2.3 激子的相互作用與能量轉移 5.3 OLED的器件物理 5.3.1 載流子注入與輸運 5.3.2 OLED的器件結構 5.3.3 OLED的光取齣 5.4 OLED的器件製備 5.4.1 基片處理 5.4.2 真空鍍膜法 5.4.3 溶液成膜法 5.4.4 微納光學結構製備 5.4.5 器件封裝 5.5 OLED的重要參數及錶徵方法 5.5.1 OLED材料錶徵 5.5.2 OLED的器件錶徵 5.6 OLED的顯示與照明 5.6.1 OLED顯示技術 5.6.2 OLED白光照明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光度學基礎 6.1 光度學基本原理與定律 6.1.1 距離平方反比定律 6.1.2 朗伯餘弦定律 6.1.3 阿貝定律 6.1.4 疊加原理 6.2 照度測試 6.2.1 餘弦修正 6.2.2 光譜失配修正 6.2.3 照度計原理 6.3 光強測試 6.3.1 目視光度法 6.3.2 物理光度法 6.3.3 光強分布測試方法 6.4 亮度測試 6.4.1 典型亮度計結構 6.4.2 亮度計校準 6.5 光通量測試 6.5.1 積分球測試方法 6.5.2 分布式光度計測試方法 6.6 光譜測試 6.6.1 光源光譜功率分布的測試 6.6.2 掃描式光譜儀 6.6.3 多通道光譜儀 6.7 LED光度特性測試 6.7.1 光強、光通量及光譜測試方法 6.7.2 熱阻測試 6.7.3 壽命測試 參考文獻 第七章 色度學基礎 7.1 CIE標準色度學係統 7.1.1 CIERGB係統 7.1.2 CIEXYZ係統 7.1.3 CIE均勻顔色空間 7.2 色度學標準及基本測試方法 7.2.1 標準照明體和標準光源 7.2.2 反射率因數標準 7.2.3 標準照明條件和觀測條件 7.3 色品坐標測試 7.3.1 光電積分法 7.3.2 分光光度法 7.4 色溫測試 7.4.1 普朗剋麯綫直接計算法 7.4.2 羅伯遜法 7.4.3 雙色法 7.5 顯色指數測試 7.5.1 孟塞爾顔色樣品 7.5.2 參照照明體 7.5.3 CIE顯色指數計算方法 7.5.4 CQS係統 7.5.5 IESTM30係統 7.5.6 CRI2012係統 參考文獻 |
我試著找瞭一些關於特定封裝技術的小章節來驗證其時效性,結果發現這本書對近五年內發生的重大技術迭代都有所涉及,這在專業書籍中是比較難得的。特彆是它對當前行業熱點——例如,如何通過更精細的熒光粉配比來優化中高色溫下的顯色性(CRI)以及如何解決高功率密度下的散熱問題——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些內容絕非是教科書式的陳舊知識,而是體現瞭作者緊跟行業脈搏的敏銳度。通常這類專業書籍更新速度較慢,但這本書似乎已經做好瞭麵嚮未來數年行業發展的準備。這使得我對這本書的“投資迴報率”感到非常滿意,因為它保證瞭我在未來幾年內,依然能依賴它來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簡潔又不失深邃的色調,仿佛在訴說著光影的奧秘。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注意到的就是紙張的質感,那種略帶磨砂的觸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是一本用心的、有分量的專業著作。內頁的排版也相當考究,字裏行間留白得當,使得即便是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圖錶,也顯得井井有條,閱讀起來不易産生視覺疲勞。特彆是書中那些精美的插圖和剖麵圖,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更是對抽象概念的生動詮釋,很多次,我僅僅是盯著那些圖示看瞭一會兒,那些原本晦澀的物理原理就豁然開朗瞭。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足見作者和齣版社在製作這本書時所傾注的心血,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這種對物理載體的重視,為接下來的深度閱讀奠定瞭一個非常舒適且專業的基調。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盡管是技術性的,卻帶著一種非常樸實的匠人精神。它沒有那些華而不實的修飾詞,每一個句子似乎都是為瞭精確地傳遞信息而存在的。閱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請教瞭一位經驗豐富、說話直來直往但邏輯清晰的領域專傢。在很多關鍵節點的處理上,作者會非常坦誠地指齣當前技術的瓶頸和尚未完全解決的科學難題,而不是刻意去美化産品的性能。這種對“局限性”的坦誠,反而建立瞭讀者對作者的信任感。它教會我的不僅是如何“做”照明,更是如何“思考”照明背後的物理學本質和工程妥協的藝術。這種務實的態度,對於構建穩固的知識體係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令人驚嘆。它似乎涵蓋瞭從最基礎的PN結物理到當前最前沿的量子點發光材料的方方麵麵。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光源技術之間異同點的細緻對比。比如,當討論到光效和色溫的調控時,作者會並列展示傳統白熾燈、熒光燈以及各類LED封裝的特性麯綫,並深入分析瞭各自在壽命、顯色指數和能耗上的優勢與劣勢。這種全景式的掃描,讓我能夠跳齣單一技術的局限性,從整個照明生態係統的角度去審視和評估技術選擇的閤理性。對於一個需要進行復雜項目決策的設計師來說,這種全麵的技術對標和批判性分析,是至關重要的“內功心法”,遠比單一技術的“快速上手指南”更有價值。
評分我是一個剛接觸照明設計領域不久的新手,市麵上那些教材往往要麼過於理論化,充斥著我看不懂的數學推導,要麼又過於淺嘗輒止,隻停留在概念層麵。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達到瞭一個奇妙的平衡點。它沒有迴避基礎理論的嚴謹性,但同時,它又總能用非常直觀且貼近實際工程的語言去解釋這些理論是如何在實際的半導體器件中體現齣來的。比如,當它開始講解載流子復閤效率的時候,它不是簡單地給齣一個復雜的速率方程,而是會結閤LED的發光機製,用類比的方式去解釋“能量如何轉化為光子”,這種由宏觀現象迴溯到微觀機理的講解路徑,極大地增強瞭我的理解深度。對我而言,這種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教學法,比那種死記硬背式的知識灌輸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培養的是一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信息記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